「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2020-12-11 蒲芯大人leela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題》

中華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底蘊深厚聞名,中國的先輩們創造了許多供我們後世學習和運用的東西。在他們的智慧創造下,我們才能有如今學習的各種文化與學科。在遠古時代是沒有文字,也沒有語言的,試想如果沒有語言和文字,中國的歷史何以傳承,中華文明何以影響世界,影響整個中華民族。如果沒有語言和文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又如何而來?

倉頡石像

我們尊重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要傳承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傳承是進步的根本,而進步又推動我們去傳承。所以不管是中華文化還是其他地方的文化,都離不開文字與語言的傳承。《中華世紀壇賦》中寫:「火熊熊薪傳百代,光燦燦彪炳千秋。」我們又不得不感嘆於人類的智慧與不停拼搏的精神,人類創造了世界上從未存在的一個東西,又讓這種東西永久地留在了這個世界。造出中華文化的是倉頡,倉頡為中華漢字奠定了基礎,經過後代的不斷改進,成為了如今我們通用的中華文字。

對於文字進行改動無疑是一場需要全面規劃,不能漏掉任何一項東西的活動。因為文字算是一種體系,改動一個體系要從全面與細節進行多重分析?我國古代的文字由於其筆畫繁瑣,書寫速度慢,很多人都希望革新中華漢字,讓其能夠便於書寫,提高人們的寫字速度。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二簡字的演變

在14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新中國建立了起來,很多人都希望能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很多外國留學回來的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對中華文化進行一次革新。而革新的第1步就是要將漢字簡化,這些知識青年認為一切與封建時代相關的東西都具有落後思想和封建殘餘。而漢字在封建時代是處於主要地位的文字,所以他們認為漢字必須改革,甚至是廢除。但是這種廢除漢字的運動,無疑是將中華文化的底抽了出來,所以這項運動並沒有成功進行下去。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項運動對漢字的改進與革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使用二簡字的餐廳

要知道中國建立初始我國國民的文盲概率是很高的,而建國之後,新中國致力於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為了讓教育能夠更好的普及,漢字的簡化無疑是必要的。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二簡字

二簡字在各界的大力推廣下,的確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我國的文盲程度。其實相對來說,這次的文字革新運動是比較成功的,但是二簡字帶來的改變無疑是對漢字的一種重大傷害。它將漢字本身的框架和結構做了極大的改動,讓漢字失去了原本的韻味與美感,而且漢字自身的歷史價值也大大程度地降低了。還有一點就是二簡字簡化的太多,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字的內容與思想,更是讓人難以辨認。

中華漢字

還有就是日本的文字,其實就是將我國漢字各種拆分重組。二簡字就像是將中華漢字拆分重組,如同日本文字一般零碎簡單,絲毫沒有了中華漢字的形狀。為了避免中華漢字喪失太多的中華元素以及藝術美感,在很多專家學者的強烈建議下,二簡字的運用被終止了。而二簡字已經投入使用了9年,突然的廢除無疑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許很多學習二簡字的人難以適應新的文字形式。中華漢字必須要有中華特色以及中華底蘊,不能單純的為了普及文化程度而喪失了本身的特色,一個國家沒有民族特色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所以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要牢記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中華世紀壇賦》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為何「二簡字」僅存9年,就被撤回使用?專家: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1973年,總理髮出指示,進一步對漢字進行簡化。在經過眾多專家的討論和反覆修改之後,二次漢字簡化的方案終於誕生了,於1977年開始試行。「二簡字」誕生以後,國家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教育部門也開始在教科書上試行二簡字。便如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所言:「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很快全國人民便上行下效,開始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二簡字」對照表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現在全世界的各種文字數不勝數,但大多都是字母文字,如英文、俄文和德文等等。相比之下,中國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顯得非常「另類」,每一個字都有各自獨立的表達意思,往往可以用最少的篇幅表達最多的內容。《說文解字》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從「倉頡造字」到後來的各種字形,漢字在幾千年的傳承之中不斷演變。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一直演變到現在,漢字是地球上使用時間最長,並且從來都沒有斷過層的文字,漢字在這幾千年的傳承裡面,也得到了不同的演變。在19世紀末一直到1950年前後,中國不僅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入侵,而且還有自身的薄弱,使得很多人都開始思考中國人落後的原因,對此有很多人開始提出,要將歷史上的一些舊的文化去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去除根深蒂固的漢字文化。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嘗到甜頭後大家對進一步簡化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徵集意見,"二簡字"正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 1977年二簡字正式公布。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在世界的範圍中各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文字體系,我國也不例外,對於文字同樣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支撐。正是因為文字的發展歷史足夠悠久,對於文字如何統一以及普及的問題我國也作出了相應的策略支撐。在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響應全國人民普及文字、加強教育水平,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使大部分繁體字簡化,增加文字在生活中的普及效果。
  • 1986年廢除的二簡字,短短9年被停用:形似日本字缺胳膊少腿
    短命的二簡字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之後,總理主持修訂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份方案於1977年正式公布,其中規定的簡體字俗稱二簡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僅推廣了9年,為何被廢除?學者: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但是不為人知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簡化字,只是「一簡」,又稱「第一批簡體字表」或者「簡化字總表」,但是當時其實我們有的專家教授還研究出了「二簡」,也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是「二簡」卻在不久之後的1986年6月24日就廢除了,原因居然是它的外形太像日本字了,而且導致很多人改了姓氏!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隨後就是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歷史上第一次賦予了簡體字的合法地位。當時太平天國所有的公文以及來往信件書籍,用的都是民間所流行的簡體字,當時還創造了一些新的簡體字、這些簡體字也被現在的《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二簡字的誕生原本是為了在群眾中推廣識字教育,普及文化知識,為計算機和其他機械處理漢字提供有利條件。然而試行九年之後就突然夭折,二簡字為何如此"短命"? 簡化力度過大,過猶不及 簡化字體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減少文盲。
  • 「二簡字」推廣效果奇佳,為何卻被政府廢止?專家:快成日本字了
    1973年,總理髮出指示,進一步對漢字進行簡化。在經過眾多專家的討論和反覆修改之後,二次漢字簡化的方案終於誕生了,於1977年開始試行。「二簡字」誕生以後,國家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教育部門也開始在教科書上試行二簡字。便如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所言:「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很快全國人民便上行下效,開始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1956年,新中國通過《人民日報》發布《漢字簡化方案》,並於1964年制定出《簡化字總表》,1986年作出調整,收錄簡化字2274個,簡體字法定地位徹底確定下來。在這次漢字簡化中,漢字在形體和數量上都進行了精簡,基本做到形體上精簡有規律,數量上一個字可以代替好幾個字。
  • 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僅實施9年便被廢除,你能看懂嗎?
    「革新」失敗了,僅僅公布9年便被廢除,看看你能看懂嗎?「細明體」,一種便是我們所用的「簡體字」,但在老一輩文化人的印象中,都或多或少見過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十分像日本字。我們如今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只是第一次簡化的結果,無論是從書寫與辨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麼「二簡字」為什麼會失敗?其實這就要說起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一場浩蕩的「漢字廢除運動」了。
  • 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文|大聖二簡字真正存在的時間很短,1977年公布了二簡字方案,1978年4月17日,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使用二簡字的決定。1986年只是下文件正式廢除二簡字,其實早就不推行了。嚴格說二簡字實行的時間不到9年,只是在1978年各種報刊和電影字幕上廣泛應用,1979年開始,官媒和教科書已經事實上停止使用了,1986隻是正式下了個文件。我至今在本子上開會記錄仍然使用二簡字,速度快,自己能看懂。如「意」字,上面一個乙,下面一個心,筆畫確實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