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題》
中華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底蘊深厚聞名,中國的先輩們創造了許多供我們後世學習和運用的東西。在他們的智慧創造下,我們才能有如今學習的各種文化與學科。在遠古時代是沒有文字,也沒有語言的,試想如果沒有語言和文字,中國的歷史何以傳承,中華文明何以影響世界,影響整個中華民族。如果沒有語言和文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又如何而來?
我們尊重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要傳承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傳承是進步的根本,而進步又推動我們去傳承。所以不管是中華文化還是其他地方的文化,都離不開文字與語言的傳承。《中華世紀壇賦》中寫:「火熊熊薪傳百代,光燦燦彪炳千秋。」我們又不得不感嘆於人類的智慧與不停拼搏的精神,人類創造了世界上從未存在的一個東西,又讓這種東西永久地留在了這個世界。造出中華文化的是倉頡,倉頡為中華漢字奠定了基礎,經過後代的不斷改進,成為了如今我們通用的中華文字。
對於文字進行改動無疑是一場需要全面規劃,不能漏掉任何一項東西的活動。因為文字算是一種體系,改動一個體系要從全面與細節進行多重分析?我國古代的文字由於其筆畫繁瑣,書寫速度慢,很多人都希望革新中華漢字,讓其能夠便於書寫,提高人們的寫字速度。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在14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新中國建立了起來,很多人都希望能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很多外國留學回來的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對中華文化進行一次革新。而革新的第1步就是要將漢字簡化,這些知識青年認為一切與封建時代相關的東西都具有落後思想和封建殘餘。而漢字在封建時代是處於主要地位的文字,所以他們認為漢字必須改革,甚至是廢除。但是這種廢除漢字的運動,無疑是將中華文化的底抽了出來,所以這項運動並沒有成功進行下去。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項運動對漢字的改進與革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中國建立初始我國國民的文盲概率是很高的,而建國之後,新中國致力於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為了讓教育能夠更好的普及,漢字的簡化無疑是必要的。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二簡字在各界的大力推廣下,的確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我國的文盲程度。其實相對來說,這次的文字革新運動是比較成功的,但是二簡字帶來的改變無疑是對漢字的一種重大傷害。它將漢字本身的框架和結構做了極大的改動,讓漢字失去了原本的韻味與美感,而且漢字自身的歷史價值也大大程度地降低了。還有一點就是二簡字簡化的太多,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字的內容與思想,更是讓人難以辨認。
還有就是日本的文字,其實就是將我國漢字各種拆分重組。二簡字就像是將中華漢字拆分重組,如同日本文字一般零碎簡單,絲毫沒有了中華漢字的形狀。為了避免中華漢字喪失太多的中華元素以及藝術美感,在很多專家學者的強烈建議下,二簡字的運用被終止了。而二簡字已經投入使用了9年,突然的廢除無疑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許很多學習二簡字的人難以適應新的文字形式。中華漢字必須要有中華特色以及中華底蘊,不能單純的為了普及文化程度而喪失了本身的特色,一個國家沒有民族特色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所以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要牢記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中華世紀壇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