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僅推廣了9年,為何被廢除?學者: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2020-12-11 騰訊網

最近一首叫做《生僻字》的歌火了很久,網友傳說第一眼能夠讀出它所有歌詞的人都是漢語言學教授級別的人物,它的歌詞有部分是這樣的:

「魃 魈 魁 鬾魑 魅 魍 魎

又 雙 叒 叕

火 炎 焱 燚

水 沝 淼 㵘

㙓 谻」

說實話,光這一小段能夠第一眼全部正確讀出來的人,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了。這從另一個角度也看出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然而許多人都知道,曾經的漢字比這還要「難認」,那就是沒有簡化之前的「繁體字」,繁體字字形複雜,很多字的筆畫都比簡體字多了幾倍,從這個角度來看,簡化字的出現是有利於促進社會的溝通和進步的。

但是不為人知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簡化字,只是「一簡」,又稱「第一批簡體字表」或者「簡化字總表」,但是當時其實我們有的專家教授還研究出了「二簡」,也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是「二簡」卻在不久之後的1986年6月24日就廢除了,原因居然是它的外形太像日本字了,而且導致很多人改了姓氏!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文字是日本人的遣唐使等人來唐朝學習之後,回到日本按照他們的意願,把漢字「缺胳膊少腿 」地改造一番而成的。現在我們看的日本新聞當中,還能在其中看到大片的「漢字」,雖然其中許多「漢字」的意思與中國人的漢字有所不同,但是這還是讓人看出了日本字的中國祖先。不過日本字都是高度簡化,乃至於「缺胳膊少腿」的漢字。

在「一簡」取得一定的成功後,很多教授希望 將漢字進一步簡化。加上民國時期一些專家教授主張取消漢字,使用字母文,所以「二簡」簡化的「尺度」相當大,很多字被直接「砍掉了」一大半,比如「蔥」字的二簡字為「茐」,「籍」的二簡字為「笈」,「酒」簡作「氿」等。雖然「二簡」在簡化上做的很好,但是對於中國漢字的韻味卻大大的損害了。

大家知道,漢字是 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會意字,我們的每個字都能從字形上大概的看出它所包含的意義。比如「王」,一「豎」貫通三「橫」,是王者能夠貫通天地人才的意思;比如「忐忑」,從字形我們就可以看出其中心裡「不上不下」的難受感覺;比如「人」,它既像一個站立的 人,又寓意著陰陽二氣化為人,男女(陰陽)結合,相互支撐而產生了人類世界。

但是二簡字過分簡化後很多自己就看不出這種韻味了,比如二簡字「仦」、「坣」、你能猜出來它大概是個什麼意思嗎?

實際上即使是對只簡化了517個漢字的「一簡」,如多人都還有不同意見,認為簡化導致了漢字本來的意義被模糊化,比如網上就有一段網友指出簡體字的不足之處的「字謎」:

「廣被掃黃淨化廣

愛無心機無友愛

辦雖辛苦還是辦

產生過去自生產

書裡子曰今說書

雲上雨無好白雲

國少人口沒幹戈

玉石金銀富強國

葉無樹木還長葉

體瘦少骨今本體

鬥武比文文明鬥

區老三口變叉區

頭小美容靚裝頭

飛雙升上沖天飛 」

這裡的每句話都是一個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細心對比,其實網友說的真沒錯。很多專家學習古籍的時候都需要通過字形來領會古籍當中的深層意思,比如中醫大師徐文斌老師在解讀《黃帝內經》的時候就曾經多次用解讀一個字的辦法,說出《黃帝內經》當中不為人知的醫學秘密,而這裡面很多字都必須用繁體字去解釋,不論是「一簡」還是「二簡」,都無法真正的解釋文字的深層意思。

不過這也是各有道理的事情,畢竟「一簡」還是大大地促進了中國識字率的上升的,如果大家希望去研究古籍,可以單獨去學習一下繁體字。但是像「二簡」這種都簡化成了日本字的簡體字,肯定是得不到絕大多數人的接受的,所以國家很快就廢除了它。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因為這些有名的學者們的影響,改革文字也成為了國家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大家都覺得簡化漢字是勢在必行的事。在1956年的時候,國家開始將原先繁瑣筆畫的漢字進行修改簡化,也就成為了現在的簡體字。在1964年的時候,國家改字2274個,並且看來是向全國各地開始推廣。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所以在1977年12月20日,又提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試圖再次簡化漢字。「二簡」方案分為兩個表:第一表收錄了248個簡化字,推出後直接投入使用;第二表收錄了605個簡化字,推出後僅供討論,沒有直接實行。與「一簡字」相比,「二簡字」可以說是將漢字簡化到了不能再簡。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在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響應全國人民普及文字、加強教育水平,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使大部分繁體字簡化,增加文字在生活中的普及效果。這樣的改變帶來的成就也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的學習門檻比起繁體字來說會小很多,學習的進展也會大大加大。
  • 為何「二簡字」僅存9年,就被撤回使用?專家: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二簡字」誕生以後,國家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教育部門也開始在教科書上試行二簡字。便如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所言:「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很快全國人民便上行下效,開始使用二簡字。毫無疑問,從誕生到投入使用,二簡字是成功的。在它的使用功效來看,就推廣和鼓勵學習而言,二簡字正如它被設計的初衷一樣,讓很多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文字,並且能夠加以使用。就結果來看,二簡字大大提升了我國中下層人民的閱讀和知識水平。但是二簡字在中國僅僅使用了九年之後,便在1986年被廢除了。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嘗到甜頭後大家對進一步簡化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徵集意見,"二簡字"正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 1977年二簡字正式公布。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二簡字的誕生原本是為了在群眾中推廣識字教育,普及文化知識,為計算機和其他機械處理漢字提供有利條件。然而試行九年之後就突然夭折,二簡字為何如此"短命"? 簡化力度過大,過猶不及 簡化字體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減少文盲。
  • 1986年廢除的二簡字,短短9年被停用:形似日本字缺胳膊少腿
    短命的二簡字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之後,總理主持修訂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份方案於1977年正式公布,其中規定的簡體字俗稱二簡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文|大聖二簡字真正存在的時間很短,1977年公布了二簡字方案,1978年4月17日,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使用二簡字的決定。1986年只是下文件正式廢除二簡字,其實早就不推行了。嚴格說二簡字實行的時間不到9年,只是在1978年各種報刊和電影字幕上廣泛應用,1979年開始,官媒和教科書已經事實上停止使用了,1986隻是正式下了個文件。我至今在本子上開會記錄仍然使用二簡字,速度快,自己能看懂。如「意」字,上面一個乙,下面一個心,筆畫確實少了。
  • 「二簡字」推廣效果奇佳,為何卻被政府廢止?專家:快成日本字了
    「二簡字」誕生以後,國家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教育部門也開始在教科書上試行二簡字。便如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所言:「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很快全國人民便上行下效,開始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僅實施9年便被廢除,你能看懂嗎?
    「革新」失敗了,僅僅公布9年便被廢除,看看你能看懂嗎?我們如今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只是第一次簡化的結果,無論是從書寫與辨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麼「二簡字」為什麼會失敗?其實這就要說起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一場浩蕩的「漢字廢除運動」了。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以譚嗣同、魯迅等為代表,一批曾經留學西方的學者在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時,漢字成為一個批判傳統文化腐敗的靶子,魯迅甚至發表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同時,他們發起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主張以拉丁化文字代替難學、難認的方塊字,造出「通俗化、大眾化」文字。廢除漢字運動促進了漢語拼音的形成,並在客觀上加速了漢字簡化。只是從其「漢字廢除」這一訴求上來看,這次運動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