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2020-12-10 趣觀歷史

引言

中國南朝時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表達了自己對於漢字運用的理解和看法:「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他的意思是說:聯字作文,對使用的字必須選擇:第一要避免「詭異」,第二要減少「聯邊」,第三要權衡「重出」,第四要調配「單復」。他還記載:「夫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斯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他把漢字的作用拉到了很高,由此可見漢字在古人心目中神聖的地位,幸而漢字出現,我中華文明才能源遠流長。

「倉頡造之,鬼哭粟飛;黃帝用之,官治民察。」倉頡造字的時候,天地為之驚號,鬼神為之哭泣,黃帝用了倉頡造的文字,官府得以治理天下,百姓得以分清萬物。歷史的長河在不斷流淌,漢文字也在日積月累中變化,從甲骨文到金文,從大篆到小篆,從中國文字各異到大秦車同軌書同文,再從隸書延伸出楷書、行書、草書等等。秦始皇的書同文是第一次統一中國大地的文字,有意思的是,在我國剛剛成立之初,也曾有過這麼一次文字的革新,不過這種新文字僅存在短短九年就被廢棄了。今天,我們把這種廢棄的文字稱之為「二簡字」。

▲漢字始祖——倉頡雕像

01

上世紀50年代,祖國也是建立初期,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就在這時,一批海外留學多年,受西方文化影響極深的青年回到祖國,支援祖國建設。他們在某一天,忽然發現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保守、頑固的舊思想盤踞在各個角落,迫切想改變這一現狀的他們因為太過急功近利而走入了歧途,錯誤地把目標指向了無辜的漢字。他們那時候覺得,為什麼封建文化、封建思想這麼難改變、這麼難革除,其根源就是在文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很正常,運動失敗了。

▲漢字改革漫畫

但有意思的是,這個失敗的運動卻在無形當中推動了漢字的革新之路。實際上,在封建社會,讀書上學一直是特權階級的專利,要麼有錢,要麼有權,真正出身貧農的士大夫少之又少。這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愚民政策」十分成功,百姓目不識丁,文盲遍地走。新中國建立後,百姓們的基礎素質教育亟需提高,綜合國民素養也亟需提升,因此,漢字簡化在當時看來,勢在必行。

▲二簡字

1972年,在總理主持修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操刀的情況下,歷經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二簡字」對照表

02

原來,在「二簡字」不斷推廣的同時,無數的專家、學者在經過他們自己的研究和討論發現了很多問題。中華文化已經流傳了數千年之久,漢字作為眾多象形字中的一種,其本身的框架、結構早已經過前朝不知多少名士大家的修改和描摹。因此,到現在的漢字,它不僅僅是書寫朗讀,在某些時候,它更是一種藝術品,甚至帶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這麼一簡化,很多專家學者就認為,不僅字形的美感消失了,甚至連漢字的本身精髓也在丟失。

▲日本文字

而且在使用「二簡字」的過程中,人們也漸漸發現了越來越多的不方便。比方說因為簡化過多導致詞語意思不清晰;又或者新字和原來的舊字字形千差萬別,難以辨認;還有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他們的片假名、平假名就是取自我國漢字的偏旁部首,而改動太多的「二簡字」反而更像是日文而不像中文了。因此,在使用9年之後,最終還是被國家廢除了這種新字。

結語

文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基礎最根源的東西,輕易不可改動,畢竟牽動著千千萬萬國民的生計,也關係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改動務必當心,文字不可輕變。

參考資料:

《漢字改革運動》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 為何「二簡字」僅存9年,就被撤回使用?專家: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毫無疑問,從誕生到投入使用,二簡字是成功的。在它的使用功效來看,就推廣和鼓勵學習而言,二簡字正如它被設計的初衷一樣,讓很多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文字,並且能夠加以使用。就結果來看,二簡字大大提升了我國中下層人民的閱讀和知識水平。但是二簡字在中國僅僅使用了九年之後,便在1986年被廢除了。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二簡字」對照表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當時很多人覺得如果想要拯救中國,那就應該廢除漢字,於是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漢字廢除的熱潮就誕生了,就連參與者裡面還有赫赫有名的知識分子,比如魯迅和譚嗣同。他們的想法也是想讓文字能夠得到人民群眾更好的利用,畢竟那些漢字本身筆畫實在是太多了。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所以在1977年12月20日,又提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試圖再次簡化漢字。「二簡」方案分為兩個表:第一表收錄了248個簡化字,推出後直接投入使用;第二表收錄了605個簡化字,推出後僅供討論,沒有直接實行。與「一簡字」相比,「二簡字」可以說是將漢字簡化到了不能再簡。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嘗到甜頭後大家對進一步簡化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徵集意見,"二簡字"正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 1977年二簡字正式公布。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所以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在簡化前的80%一下就減少至6%.但之前也和大家說過,第一次漢字簡化只是針對大部分生活中常用的繁體字,還有小部分可能生活中鮮少會使用到但依然有著一定使用率的漢字沒有得到簡化。所以順水推舟的,1977年12月20日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對於需要簡化的漢字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類,收錄的需要簡化的漢字數量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充。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二簡字」推廣效果奇佳,為何卻被政府廢止?專家:快成日本字了
    在這一前提下,簡化漢字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956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漢字簡化,從那時開始一直到70年代,關於漢字是否需要進一步簡化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1973年,總理髮出指示,進一步對漢字進行簡化。在經過眾多專家的討論和反覆修改之後,二次漢字簡化的方案終於誕生了,於1977年開始試行。
  • 「二簡字」僅推廣了9年,為何被廢除?學者: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但是不為人知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簡化字,只是「一簡」,又稱「第一批簡體字表」或者「簡化字總表」,但是當時其實我們有的專家教授還研究出了「二簡」,也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是「二簡」卻在不久之後的1986年6月24日就廢除了,原因居然是它的外形太像日本字了,而且導致很多人改了姓氏!
  • 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作為經歷過二簡字推廣時期且使用過二簡字的人,我記得當年有過對於搞二簡字的解釋,說是改革開放後,打開國門,發現世界計算機技術在發展,我們漢字不適於計算機輸入,所以要搞二簡字,而且這只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階段,最終要實現字母化,以便適應計算機輸入。
  • 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漢字改革漫畫 這次漢字簡化得到了大眾認可,客觀上也促進了識字率提升。因此,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俗稱「二簡字」。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二簡字的誕生原本是為了在群眾中推廣識字教育,普及文化知識,為計算機和其他機械處理漢字提供有利條件。然而試行九年之後就突然夭折,二簡字為何如此"短命"? 簡化力度過大,過猶不及 簡化字體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減少文盲。
  • 漢字首次簡化效果顯著,有人提議要進行二次簡化,專家:像日本字
    ,他收錄了當時的漢字,根據偏旁部首進行編排,對每個字的字體來源,字意解釋,都非常清楚,還有異體字的解讀,這是中國文字發展的基石,為中國漢字之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清朝時期,用《說文解字》說為基礎,進行了改動與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