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2020-12-14 向東向南看

文|大聖

二簡字真正存在的時間很短,1977年公布了二簡字方案,1978年4月17日,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使用二簡字的決定。1986年只是下文件正式廢除二簡字,其實早就不推行了。

嚴格說二簡字實行的時間不到9年,只是在1978年各種報刊和電影字幕上廣泛應用,1979年開始,官媒和教科書已經事實上停止使用了,1986隻是正式下了個文件。我至今在本子上開會記錄仍然使用二簡字,速度快,自己能看懂。如「意」字,上面一個乙,下面一個心,筆畫確實少了。

作為經歷過二簡字推廣時期且使用過二簡字的人,我記得當年有過對於搞二簡字的解釋,說是改革開放後,打開國門,發現世界計算機技術在發展,我們漢字不適於計算機輸入,所以要搞二簡字,而且這只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階段,最終要實現字母化,以便適應計算機輸入。

後來隨著我們的計算機技術發展,找到了漢字輸入的方法,「漢字字母化」這個做法自然就停止了。再後來,因為二簡字為了向字母化過渡,將很多同音不同義的簡化歸併一起,認讀時還需要分辯其本義,恢復一簡字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簡字還是有許多不科學的,失去原有的意義。當時的二簡字,雖然簡化了讀寫難度,但同時也失去了漢字的精髓,在書寫時,二簡字沒有原來的字寫出來漂亮。

另外在理解漢字的意義上,已經失去了它的表音表意功能。簡字大部分脫胎於繁體字的草書、行書,和繁體字有傳承的關係,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也都能認出繁體字,並沒有完全割裂文化的傳承。二簡字則成了新的再造字,在古代文化典籍找不到來源,等於割裂了歷史,被取消也很正常。

「一簡字」不能取消,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區域性民間流行的簡化字。「二簡字「是胡鬧,不堪入目,幸好官方英明,及時廢止。

第一批簡化字,是把古人的手寫體作為正體字使用。這種簡化字仍然是漢字,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文字。第二批簡化字,就開始閉門造車了,完全脫離中國文化,破壞漢字傳承結構,這就是想消滅漢字,把漢字變成拼音文字的嘗試。

無休止的簡化漢字必然是愚蠢的行為,簡化只能達到好寫這一個目的(筆畫少),但是好認,好理解都沒了。因為象形,表音表意的功能都沒有了。

達到一個作用失去其他好幾個作用,是二簡字作廢的原因。既簡化了又好寫好讀好認是做不到的了,漢字不能一直簡化。比如一個人,把耳朵去了,還是人,但是陸續去掉手腳,四肢,一直簡化,最終就是認不得。

「二簡字」這些個字體,沒學過的人基本都認不出來。文化就是這樣流失的,這些東西不應該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漢字本身對人的邏輯思維的培養就有很大意義。為什麼很多技能失傳,實用性是一方面,主要是會的群體人數太少,或者留一手,就慢慢沒了。

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和中文媒體已經改用簡體字。簡體字確實有它的好處,能幫助人更好的識字。無論是在紙質媒體還是在當今網絡媒體的時代,同樣的版面能顯示更多簡體字。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會寫簡體字也大多能看得懂繁體字,因為繁體和簡體是傳承的關係,二者並不是割裂開來的。如果真的有不認識的繁體字,可以藉助簡繁體字對照字典。只要中國不像韓國,越南那些國家一樣把文字拉丁化,就不必擔憂出現看不懂祖先文化典籍的情況出現。

一簡字不是簡單地簡化字,而是根據不同的寫法總結的,參照了甲金篆隸草楷行,一簡字還是漢字,把一簡字給古代人看,他看得懂。但是二簡字就不一樣了,就是單純為了書寫方便,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損害,所以國家給否定了。

漢字,那是民族的文化載體,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切不可將自己的文化閹割得不倫不類。如非要文字改革,那應保留原有的漢字,傳承每個字的典故、和形、聲、義的意義及書法藝術的美感,其生活及社會活動的交流,可用易學的拉丁文(雖然它無法表達博大精深的漢字內涵)如現有的漢語拼音。

相關焦點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二簡字的誕生原本是為了在群眾中推廣識字教育,普及文化知識,為計算機和其他機械處理漢字提供有利條件。然而試行九年之後就突然夭折,二簡字為何如此"短命"? 簡化力度過大,過猶不及 簡化字體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減少文盲。
  • 1986年廢除的二簡字,短短9年被停用:形似日本字缺胳膊少腿
    由繁體字到簡體字,是自然的演變,也有人為的幹涉。中國港澳臺地區目前使用繁體字,而大陸地區則通行簡體字。 短命的二簡字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之後,總理主持修訂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份方案於1977年正式公布,其中規定的簡體字俗稱二簡字。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繁體字變為簡體字後很容易普及,但為什麼「二簡字」很快被廢止呢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簡化漢字,但很少有人知道,以前我們國家還出現過二簡字,二簡字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一簡字的升級改良版,但由於種種原因,使得二簡字在推行了半年後就以失敗告終。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開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政策,這也促進了當時的民族大一統。當時是由李斯這位宰相負責這項政策的實施,在秦國大篆的基礎之上,進行簡化。至於其他六國的文字則是一一廢除,就形成了現在的「小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簡化漢字。 而後的隸書就是自小篆演變而來,當時小篆還是沒有那麼方便書寫。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唐宋年間民間便發展出了與官方文字略有不同的簡筆字,它們所簡省的筆畫為民間約定俗成,但並不被官方認可,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在《明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敦煌俗字譜》等著作中記載了大量民間「俗字」,其中有些已經很接近簡體字。直到清末太平天國運動,俗字才有了正統地位,其中所使用的一百多個簡體字有80%被新中國採用。
  • 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僅實施9年便被廢除,你能看懂嗎?
    「革新」失敗了,僅僅公布9年便被廢除,看看你能看懂嗎?我們如今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只是第一次簡化的結果,無論是從書寫與辨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麼「二簡字」為什麼會失敗?其實這就要說起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一場浩蕩的「漢字廢除運動」了。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新中國成立之後,迫切地需要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簡化漢字勢在必行。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將原先筆畫繁瑣的漢字加以簡化,成了如今使用的簡體字。相比於繁體字,筆畫較少的簡體字學習門檻大大降低,新中國的文盲率從80%銳減到6%,漢字簡化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經過一次簡化之後,仍舊有許多常用漢字筆畫繁多,例如「繁」、「懿」、「薅」等等。
  • 為什麼新加坡放棄繁體字轉而追隨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
    1949年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就開始考慮推行簡體字,當時中國文盲率特別高,如何實行普及教育對於當時的中國政府來時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討委員會更改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就是這個組織在1955年1月擬定了《漢字簡化方案》,為後世簡體中文代替繁體奠定了基礎。之後中國大陸很快就將繁體中文淘汰,進而走向推行新式漢語教育的道路。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秦始皇的書同文是第一次統一中國大地的文字,有意思的是,在我國剛剛成立之初,也曾有過這麼一次文字的革新,不過這種新文字僅存在短短九年就被廢棄了。今天,我們把這種廢棄的文字稱之為「二簡字」。,「二簡字」誕生了。
  • 香港在中小學推行簡體字就是倒退?
    香港教育局擬改革語文教育課程,建議在香港中小學推行「認讀簡體字」、「用普通話教中文」,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諮詢文件一出,有人憂心簡體字「入侵」學校,將令中文教育「倒退」。更有反對者將其視為「政治手段」,稱港府意圖進一步「內地化」,並在線上線下展開抗議。
  • 推行簡體字之後,大陸人不學習繁體字,為什麼有些人天生能看懂?
    推行簡體字之後,大陸人不學習繁體字,為什麼有些人天生能看懂?後來的朝代之中,又分別有著文字的發展和演變,隸書、楷書以及宋體字都是後來慢慢產生的,到了這個時候,文字與我們所能認識的字體已經比較相近了。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使用的都是繁體字,從1956年開始,才開始慢慢推行使用簡化字,從此簡化字就慢慢代替了繁體字,大家如今所學所寫幾乎都是簡體字,但是在我國也還有一些地區使用繁體字,比如說臺灣、香港等,甚至他們主要使用的至今還是繁體字。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有很多大陸人並沒有學習過繁體字,但是仍然能夠看得懂,這是為什麼呢?
  • 「二簡字」僅推廣了9年,為何被廢除?學者: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但是不為人知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簡化字,只是「一簡」,又稱「第一批簡體字表」或者「簡化字總表」,但是當時其實我們有的專家教授還研究出了「二簡」,也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是「二簡」卻在不久之後的1986年6月24日就廢除了,原因居然是它的外形太像日本字了,而且導致很多人改了姓氏!
  • 70年代曇花一現的「二簡字」,到底是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改變
    二簡字由於步子邁的太大,完全失去了原本漢字的精髓,因此沒過幾年就被廢除,不過這種二簡字依然永久性的改變了咱部分中國的姓氏。具體怎麼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繁體字和簡體字我知道 那二簡字是怎麼回事?
    雖然,對於「二簡字」這個名詞有點陌生,但是我們可以經常在生活中看到有些手寫的招牌上會出現部分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文字。比如雞蛋變「雞旦」、停車變「仃車」、餐廳變「歺廳」、酒水變「氿水」……。看了這些讓人覺得腦殼都疼,怎麼會這樣?從繁體字變成簡體字後,再簡化到二簡字,是不是感覺書寫方式讓人越來越偷懶了?
  • 70年代曇花一現的二簡字,到底是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改變
    二簡字由於步子邁的太大,完全失去了原本漢字的精髓,因此沒過幾年就被廢除,不過這種二簡字依然永久性的改變了咱部分中國的姓氏。具體怎麼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這批一簡字為我們國家的掃盲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如今所使用的簡體字很多就源於當初的一簡字。一簡字初見成效,很多部門就希望能夠再進一步將漢字進行簡化,讓漢字變得更加簡潔幹練。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在1956年的時候,國家開始將原先繁瑣筆畫的漢字進行修改簡化,也就成為了現在的簡體字。在1964年的時候,國家改字2274個,並且看來是向全國各地開始推廣。相比較繁體字,現在筆畫少的簡體字學習的門檻也是降低了不少,就連文盲的概率從當年的80%直接減少到了現在的6%。
  • 1956年中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為何專家卻呼籲恢復繁體字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魯迅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一直都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漢字又有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分。雖然簡體字和繁體字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人們對於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