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2020-12-12 飛鳶文史

在秦朝的時候,為了方便各地之間的交流,秦始皇便統一了文字,這個壯舉使得幾千年之後的我們,仍在受益中。至今以後,文字在不斷地變化當中,直到近代的時候,還出現過所謂的「二簡字」。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

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些外出留學回來的人也發現了國內的一些問題,就是某些地方還殘留著封建思想。本來這些外出留學回來的年輕人,應該要正確解決問題的,結果他們的方向錯了,認為傳承千年的漢字正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他們錯誤地認為,中國近代以來之所以會這麼的落後,究其原因就是漢字的存在。因此,他們發起了所謂的「廢除漢字運動」。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些人的舉動完全就是在搞笑。但讓我們想不到的是,雖然這次運動最後結果失敗了,卻促進了漢字的改革,也可以算是陰差陽錯。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裡面,可以說階級固化到了極點,除了極少數人能夠逆天改命外,基本上就沒有可能出現在朝廷之上。說到底,這都是因為古代識字率普遍低下的緣故,很多老百姓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要怎麼寫。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後,不管是為了發展,還是為了提升老百姓的素質,將漢字進行簡化似乎已經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因此,在國家層面的支持之下,《漢字簡化方案》正式通過,為二簡字出現提供了土壤。在1972年的時候,經過專業人士的多方面討論以及修改後,歷史上出名的二簡字就此誕生。在國家的推廣之下,二簡字很快就傳遍全國,比起之前的漢字,似乎二簡字更加容易書寫,而且也更加的容易學會。跟之前的漢字相比,完全就不是同一種字體。而這所謂二簡字的推廣,也大大提升了當時中國人的識字效率。那為什麼二簡字這麼成功,最後還是會被廢除呢?「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原來,我們中華漢字傳承幾千年之久,其本身的存在,本來就是經歷過無數人改造過的,讓漢字不僅有了傳承的意義,更是具備了藝術的美感。但是二簡字的出現,直接讓原本完美的漢字直接「支離破碎」,沒有了之前的美感,甚至就連漢字本身具備的精髓都不復存在了。

而且,後面在使用的過程中,人們也發現了二簡字的不足之處。因為簡化的地方太多,導致很多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完全就不清楚。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這所謂的二簡字,看起來就像是日本字一樣。所以到了最後,國家決定廢除二簡字了。

相關焦點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二簡字」對照表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嘗到甜頭後大家對進一步簡化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徵集意見,"二簡字"正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 1977年二簡字正式公布。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既然第一代簡化字的出現獲得了成功,那為什麼還會有「二簡字」的誕生呢?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二簡字就是第一個通過實行的字體,在1966年的開始實行,一直到1977年的時候,現實從人民日報開始使用,到了1978年的時候就連所有學生的教科書也開始使用二簡字。這些字體不僅把繁瑣的偏旁還有筆畫結構都簡化了,還有的漢字直接去除掉了偏旁。這樣也就更加有利於大家記憶並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所以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在簡化前的80%一下就減少至6%.但之前也和大家說過,第一次漢字簡化只是針對大部分生活中常用的繁體字,還有小部分可能生活中鮮少會使用到但依然有著一定使用率的漢字沒有得到簡化。所以順水推舟的,1977年12月20日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對於需要簡化的漢字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類,收錄的需要簡化的漢字數量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充。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所以在1977年12月20日,又提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試圖再次簡化漢字。「二簡」方案分為兩個表:第一表收錄了248個簡化字,推出後直接投入使用;第二表收錄了605個簡化字,推出後僅供討論,沒有直接實行。與「一簡字」相比,「二簡字」可以說是將漢字簡化到了不能再簡。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字」誕生了。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為何「二簡字」僅存9年,就被撤回使用?專家: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既然前文說到二簡字有如此多的好處,那麼為什麼會這麼快就被廢除了呢?究其根本,二簡字在推廣中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在使用中發現了很多弊端。有許多文字專家提出,經過了兩次簡化的漢字字形殘缺,不但在形象上不美觀,更進一步失去了漢字本身的精髓。03拋開漢字本身的含義不說,就是在使用二簡字的過程中,也漸漸帶來了諸多不便。由於二簡字對於很多漢字簡化過多,直接導致字、詞、句表述不明。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二簡字」推廣效果奇佳,為何卻被政府廢止?專家:快成日本字了
    在它的使用功效來看,就推廣和鼓勵學習而言,二簡字正如它被設計的初衷一樣,讓很多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文字,並且能夠加以使用。就結果來看,二簡字大大提升了我國中下層人民的閱讀和知識水平。 但是二簡字在中國僅僅使用了九年之後,便在1986年被廢除了。既然前文說到二簡字有如此多的好處,那麼為什麼會這麼快就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僅推廣了9年,為何被廢除?學者: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但是不為人知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簡化字,只是「一簡」,又稱「第一批簡體字表」或者「簡化字總表」,但是當時其實我們有的專家教授還研究出了「二簡」,也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是「二簡」卻在不久之後的1986年6月24日就廢除了,原因居然是它的外形太像日本字了,而且導致很多人改了姓氏!
  • 漢字首次簡化效果顯著,有人提議要進行二次簡化,專家:像日本字
    二簡字漢字不斷的變革,也是遵循以民為本的原則,當時全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為了全國普及文化知識,減少文盲,對漢字進行了簡化,第一次的簡化對兩千多個漢字的偏旁、同音字進行了合理的規整,但是在70年代的時候,又推出了第二次的漢字簡化草案,為了方便更多的人書寫,又對部分漢字進行了簡化,其中都是生活中的常用字,二次簡化之後,起初的效果是明顯的,之後各大報社也以二次簡化後的字試運行了一段時間,但是中間的很多字簡化得太厲害,有專家就表示:除了外形不漂亮之外,看起來也特別的像日本字。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漢字改革漫畫 這次漢字簡化得到了大眾認可,客觀上也促進了識字率提升。因此,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俗稱「二簡字」。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只是二簡字在修改制定的過程中過於追求筆劃的精簡,對原有漢字進行大修大改。
  • 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僅實施9年便被廢除,你能看懂嗎?
    「細明體」,一種便是我們所用的「簡體字」,但在老一輩文化人的印象中,都或多或少見過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十分像日本字。我們如今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只是第一次簡化的結果,無論是從書寫與辨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麼「二簡字」為什麼會失敗?其實這就要說起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一場浩蕩的「漢字廢除運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