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雞旦」「早歺奶」「仃車」外,你見過多少奇葩的「二簡字」?

2020-12-14 騰訊網

和古人相比,現代人學書法寫漢字還真是複雜。古人日常用字和書法作品用字基本沒啥區別,並且優秀的傳世作品,本身就是日常書寫的產物,如《蘭亭序》《祭侄文稿》《韭花帖》等。

而我們日常使用的是簡體字,學書法又需要掌握繁體字,並且不僅要能識會寫,更要會用,否則容易鬧笑話。所以學書法的人,至少要掌握兩套漢字系統。

但如果你是生活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成年人,恰巧你不是文盲,又恰巧你是個書法愛好者或文字工作者……不,哪怕你是個愛讀書看報的普通人,也可能會比現在面對的困惑更多。

簡單說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讀書時學的繁體字,沒多久推廣簡體字了;好不容易掌握了簡體字,到1977年底又突然冒出個「二簡字」,那才叫「腦闊疼」。

何謂二簡字?

1964年發布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可視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對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簡化字的俗稱。

1977年12月20日,全國範圍內開始試用二簡字。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布開始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而到了當年9月,全國所有報刊雜誌即停止試用二簡字。

這說明二簡字的弊端已開始呈現並被重視。但是,直到多年以後的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方才宣布正式廢除二簡字。因此,二簡字的影響至今仍然廣泛存在。

應該說,漢字簡化本無可厚非。縱觀整個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從甲骨文、金文、春秋戰國古文到先秦石鼓文等,期間雖經歷過「繁化」的過程,但秦統一文字為小篆後的兩千年以來,漢字的演變方向都是由繁入簡的。

當然,這種演變是長期以來自然發展的結果,其中伴隨著官方主導、民間約定俗成等多種因素影響,而並非一是一人之所為。

應該說新中國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至今已過半個世紀,雖也有諸多不合理處,但總體上看,依舊是成功並得到廣泛認可的。而所謂的二次簡化,卻是大躍進似的急功近利的惡果。

二簡字有多「變態」?

二簡字試用不到一年即被叫停,究其原因還在於簡化「尺度」過大,違背了漢字約定俗成的自然發展規律。因為人為幹涉的成分過多,相當於走路時步子邁大了,大到很扯淡的地步。因而令其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歧義,暴露出大量問題,最終不得不草草收場。

其實,二簡字出問題的具體原因更在於它的簡化方式上。其中一條是人為減少常用字的數量,以筆畫簡單的同音字代替筆畫較繁瑣的字。按說這也沒什麼不可行,自然或官方淘汰非常用字,在漢字改革的歷史上自古有之。但歷史上的改革絕少有一人一時之行為,而二簡字卻是集中在一個時期,人為大量地強行改變,這就難免因考慮不周、未經歷史檢驗而產生各種問題。

實際上「以簡代繁」的方法在「一簡字」中早有運用,比如將雲彩的「雲」和人云亦云的「雲」都寫作「雲;將」「幹」、「乾」合併為一個「幹」字等,已有諸多弊端顯現。

二簡字更是過猶不及,例如「蛋」寫作「旦」,至今菜市場上還經常能見到「雞旦」促銷類的招貼;再有「餐」的二簡字為「歺」,也常常出現在商超、小飯店等公共場合。然而最常見的還是這個「仃車」(停車)二字。

此種簡單粗暴地簡化方式所造成的歧義更是五花八門,有兩段文言文翻譯的例子頗為耐人尋味。

《春秋·公羊傳》中有「弟兄迭為君」之句,本意為弟弟依次接替哥哥擔任國君。其中「迭」即更迭、更遞之意。而二簡字中將「疊」也簡作「迭」,如此這句話就可能被理解為弟兄二人重疊在一起做了國君,實在匪夷所思。

另有「覆」簡作「復」,如此王維的詩句「彈琴復長嘯」,是否可以解釋為彈完琴翻個跟頭再長嘯?而《論語》中「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可譯作「諾言如果符合道義,那麼所說的話就能夠翻轉。」 不可思議!

如果說這還不算嚴重的話,那麼真正影響深遠,甚至於難以逆轉的便是那些多出來的姓氏了。如「傅」姓被簡化為「付」,據說當時很多原本姓傅的人家在新生兒戶籍登記時被寫作「付」,甚至出現了父子不同姓,一家人有兩種姓的寫法的荒唐事。

除去「傅」姓,還有「蕭」姓寫作「肖」;「藍」姓簡化為「蘭」;「戴」姓寫作「代」;「詹」改作「佔」;「祿」姓改做「錄」等。另如「閻」姓雖然古已有之,但簡化為「閆」後,很多原本姓「閻」人家也隨之改做「閆」。後來二簡字雖然叫停了,但這些姓氏卻坐實存在下來。

奇葩的「生造字」

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簡體字的字形大多數古已有之,少量根據草書重造,以及部分生造,而二簡字更是在此基礎上加入大量「生造」字。

如「鐵道遊擊隊」,用二簡字表示就是「鐵辺沋擊隊」,是不是單看名字就「不明覺厲」,足以讓敵人聞「名」喪膽了?

再有發展的「展」,寫作「屍」字下面加一橫,是不是很有一種屍橫遍野般的畫面感?還有英雄的「雄」寫作「厷」;建設的「建」寫作「迠」等。

「酒」簡化為「氿」,一看還真有量;尤其這個疾病的「病」,簡化寫作「疒」,果然就病的不輕,多麼形象!另有大量草書楷化字,如「身」簡作「ㄌ」等,讓人還以為到了日本。

除去短期內難以逆轉的姓氏問題,二簡字的「後遺症」其實還有很多。當然,其中也有一些較為合理的二簡字,已經轉正成為規範用字了,如諮詢的「諮」,原本寫作「諮」;還有「燉」,早已取代了它的原字「燉」轉為「正室」。

與此同時,有一個人人皆知的字不得不說,那就是「橘子」在書面用語中不應寫作「桔子」。「桔」曾是「橘」的二簡字,儘管在民間廣泛作為俗字使用,但至今未曾「轉正」、也沒有「名分」,嚴格說就是錯字。

重文符什麼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字我們一直在用,並且樂於使用,但僅限於手寫的時候,它就是「重文符」——「々」。

重文符或者說疊字符來歷已久,只是在二簡字推廣時期得到官方承認。然而,1986年關於二簡字的一切被推翻,當然也包括重文符在內。

關於重文符,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甚至甲骨文中就有使用,不過古人一般是用字下兩短橫表示與之相同的疊字。而比較有趣的一個現象是這種情況在漢字簡化方式上也有運用,例如「棗」這個字,繁體字為「棗」,其下相同的結構便是用重文符取代的;類似的還有「讒」、「饞」等。

結語

綜上所述,我以為二簡字或者說漢字簡化本身並非什麼「牛鬼蛇神」,其問題的本質在於改革的方法步驟上,也就是「用力過猛」,嚴重違背了漢字約定俗成的自然發展規律,所以除去引發歧義、產生大量問題外,也無法得到廣泛認可。

因此對於歷史來說,這是個不小的教訓。所以包括今天有人呼籲恢復或部分恢復繁體字,我想這類改變同樣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以利社會應用。

相關焦點

  • 繁體字和簡體字我知道 那二簡字是怎麼回事?
    雖然,對於「二簡字」這個名詞有點陌生,但是我們可以經常在生活中看到有些手寫的招牌上會出現部分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文字。比如雞蛋變「雞旦」、停車變「仃車」、餐廳變「歺廳」、酒水變「氿水」……。看了這些讓人覺得腦殼都疼,怎麼會這樣?從繁體字變成簡體字後,再簡化到二簡字,是不是感覺書寫方式讓人越來越偷懶了?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因此,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俗稱「二簡字」。二簡字主要在常用字範圍內修訂,一方面延續「一簡字」傳統精簡數量,另一方面將一部分偏旁部首簡化為常用字,目的是有利於識字教學以及機械處理漢字。然而,「二簡字」簡化得太厲害,喪失了漢字的靈魂,最後變得很多識字的人都不認識,還受到專家「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的批判。因此二簡字在1986年就被廢止了,僅存在了九年。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二簡字時的課本,大家讀讀看吧後來這個工作也開始推進,「二簡字」也越來越多,1978年4月到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部門分別發出內部通知,在中小學課本、教科書和報紙、刊物、圖書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簡化字。也就是,有一段時間,國內是「二簡字」的天下。
  • 漢字首次簡化效果顯著,有人提議要進行二次簡化,專家:像日本字
    二簡字漢字不斷的變革,也是遵循以民為本的原則,當時全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為了全國普及文化知識,減少文盲,對漢字進行了簡化,第一次的簡化對兩千多個漢字的偏旁、同音字進行了合理的規整,但是在70年代的時候,又推出了第二次的漢字簡化草案,為了方便更多的人書寫,又對部分漢字進行了簡化,其中都是生活中的常用字,二次簡化之後,起初的效果是明顯的,之後各大報社也以二次簡化後的字試運行了一段時間,但是中間的很多字簡化得太厲害,有專家就表示:除了外形不漂亮之外,看起來也特別的像日本字。
  • 奇葩二簡字,一次啼笑皆非的失敗的漢字改革
    就像漢字改革的歷史上,出現過奇葩的二簡字改革。 奇葩的二簡字 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 「二簡字」推廣效果奇佳,為何卻被政府廢止?專家:快成日本字了
    在經過眾多專家的討論和反覆修改之後,二次漢字簡化的方案終於誕生了,於1977年開始試行。「二簡字」誕生以後,國家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教育部門也開始在教科書上試行二簡字。便如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所言:「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很快全國人民便上行下效,開始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結果步子邁得太大,最終導致了「二簡」失敗。1986年6月,「二簡字」被正式廢除。 從1920年錢玄同提出漢字簡化方案,到1986年漢字「二簡」失敗。當中半個世紀裡,至少有五十年的時間,文化界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的呼聲一直很高。
  • 為何「二簡字」僅存9年,就被撤回使用?專家: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在經過眾多專家的討論和反覆修改之後,二次漢字簡化的方案終於誕生了,於1977年開始試行。「二簡字」誕生以後,國家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教育部門也開始在教科書上試行二簡字。便如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所言:「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很快全國人民便上行下效,開始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僅實施9年便被廢除,你能看懂嗎?
    「二簡字」實際應用這種字體名為「二簡字」,如今很多人都很難再看懂,看看你能看懂嗎?於是也就有了第二次簡化,但是「二簡字」為什麼會不成功呢?其實簡化也並非是大刀闊斧,需要循序漸進,而「二簡字」則與如日本字都有所相似,眾所周知,日本漢字就是從中國漢字演變而來,而「二簡字」簡化得太厲害,以至於讓很多有文化的人都看不懂了,也間接導致了失敗。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方案分為兩個表:第一表收錄了248個簡化字,推出後直接投入使用;第二表收錄了605個簡化字,推出後僅供討論,沒有直接實行。與「一簡字」相比,「二簡字」可以說是將漢字簡化到了不能再簡。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及各省級行政區一級報紙統一印發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徵求社會意見。第二天,《人民日報》率先開始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汽車上奇葩卻實用的加熱功能,你見過幾個?
    這樣的季節,人們對用車的需求越來越高,但車用起來卻也越來越不方便,而不同位置的加熱功能,卻能最大限度地緩解這些不便,今天我們來歷數汽車上那些奇葩而又實用的加熱功能,肯定有你通過的。前風擋加熱這個前風擋加熱不是傳統的擋風玻璃吹風除霧功能,而是採用了隱藏式的電熱絲進行加熱,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融化冰雪、抑制霧氣,你只需要坐在這裡,按下按鈕等待加熱即可,速度很快,而不需要先預熱發動機,等發動機達到工作溫度後,再吹熱風加熱。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字」誕生了。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漢字還需要多少減肥瘦身?
    一個「停」一個「車」,是要簡化還是…倉頡造字的傳說開闢了宇宙洪荒,從以圖畫字到甲骨文刻符,從篆書到秦隸,從晉代行楷到宋體字……可以說,在歷史長河中漢字始終處於減肥瘦身狀態「二簡」方案則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漢字獨有的藝術美感。例如,「病」字簡化為「疒」,「街」字簡化為「示」,「酒」簡化為「氿」,「停」簡化為「仃」等等,實際上這樣的簡化不僅破壞了漢字的形體美,而且摒棄了漢字象形會意的內涵。由於「二簡」不符合漢字簡化的基本規律,也不被廣大群眾所接受。
  • 70年代曇花一現的「二簡字」,到底是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改變
    這批一簡字為我們國家的掃盲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如今所使用的簡體字很多就源於當初的一簡字。一簡字初見成效,很多部門就希望能夠再進一步將漢字進行簡化,讓漢字變得更加簡潔幹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