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詩詞,從文字開始。
這一次我來說一個成語葉公好龍,同時說一下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
有人爭論說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甚至有心人還總結了很多文章來指責繁體字改簡體字的不好。我們以前學過一個成語叫刻舟求劍,叫時移世易,你接受了,就能明白我講的意思。
從目前發明的文字來看,單純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也稱鐘鼎文),大篆(也稱籀文),小篆,到隸書到楷書。如果從書寫上來看,就得加上章草,行楷、草楷、草書和石鼓文、碑體、瘦金體等。後來有了印刷技術和電腦字體軟體,所以才有了宋體、仿宋體、黑體等等的印刷體文字。
如果秉持不變的話,那我們今天用的還應該是刀刻甲骨文。不過,我需要提醒的是在商代毛筆寫在竹簡上較大可能已經出現了,文物考古沒發現的原因是時間久遠腐爛沒了,你說依據,只能以後有機會再說。
你看文字、書寫和印刷體,都是隨著時間在變化的,從原來寫給天神的,到寫給領袖的,最後到普通人之間的書寫,從原來記錄部落兇吉誓盟,邦國大事,到記錄每個人的私感情話,這就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原來文字的掌握具有生靈性,到後來具有身份和階級性,再到後來是每個文明社會人必須掌握的一項生存技能,這也是文明社會的進步。
我們從不說甲骨文到金文是倒退,也不說小篆到隸書是滑坡,為什麼要指責繁體到簡體呢?我來簡說一下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文盲的比例具體多高不好說,很高,那是可以肯定的,所以為了提高人民尊重的文化水平,對基礎文字從繁體到簡體進行改良,讓其更好的適應普羅大眾。這思路本來沒有錯。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就公布了簡體字,推廣普通話,發表《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第一簡化字運動成功留存到今天。第二次簡化字運動失敗了,原因是實在是「太簡」了,所以1986年發文廢止。李春陽女士撰寫的《白話文運動的危機》,對此有詳細記載。
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作為第一版。以後《新華字典》都明顯帶著時代烙印,到今天已經是第11版了。所以這部字典的意義和簡體字一樣擔負著中國人民儘快掌握漢字,提高文化水平的使命。
如果有人學有餘力,開始研究更深層的詩詞歌賦,文理思想,顯然超出了這兩者的使命。
繁體字再化成簡體字中,出現了眾多繁體字化成一個簡體字的情況,這讓很多文化工作者頭疼,當然也是考驗文化人有沒有文化的時刻。我給你看看兩張圖片,你看看有什麼錯誤。如果看不出來,可以留言,稍後給你解答。
正是因為我們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我才說「學習古詩詞,從文字開始」。否則你永遠無法理解古詩詞當中眾多的奧妙。不信,你看我今天說的這個成語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的繁體字應該怎麼寫呢?這成為一個問題。問題的核心在哪在「葉」字。一個文字一定有三個內容,即形、聲、意。葉什麼意思?一般人會說就是葉子。這樣你就屬於基礎教育剛剛完成的認識階段。好,那我具體來說說。
「葉」本來就是繁體字,還有一個繁體字「葉」。「葉」是口字旁,是和語言有關的,什麼意思?就是眾口一詞,它的近義字就是「諧」,本來的讀音就是「xié」。有一個詞語要讀「葉(xié)韻」。聲音一樣讀「xié」,動作一樣讀「協」。
葉公好龍,根據今天的規範要讀「yè」,而根據古音要讀「shè」。那麼繁體字應該怎麼寫呢?所以你得知道什麼叫「葉公」。葉國,原為西周老諸侯國,春秋時期被楚國佔領後,楚國貴族被分封到此地擔任諸侯,所以僭越稱呼為公,是為「葉公」。根據有限的歷史記載,他是一位比較優秀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葉公治理下,實行仁政,所以聽說孔子也實行仁政,所以心有嚮往。公元前489年,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專程到葉國拜訪葉公,希望能得到葉公的重用。孔子稱讚葉公治葉經驗為「近者悅,遠者來」。可是兩人走近一討論,發現理念相差很大,甚至截然相反。葉公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卻不以為然地說:「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這些都記錄在《論語·子路》中。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和弟子們只能離開了葉國。
估計在回去的路上,孔門弟子們就責怪起葉公。西漢劉向把這故事記錄在《新序·雜事五》中,說: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裡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裡。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從此有成語叫「葉公好龍」。
葉國後來被滅,這個國家的人為紀念就用葉作為自己的氏,也就是西漢以後逐漸混亂的姓氏。
後來有人說這是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你覺得這個寓言故事是這麼回事麼?
這裡葉公還是葉公,而孔子成為了龍。這個龍,其實是孔子去洛陽拜訪老子回到曲阜後,人家問孔子,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孔子回答老子是一個像龍一樣的人。這裡弟子們把這比喻給了老師孔子。
這就是「葉公好龍」故事的來龍去脈,至於葉公和孔子的觀點誰對?我沒有答案,請您仔細看了,給出您的答案。
要聽更詳細的文字介紹和互相交流,請加入「說文解字微信群」,一起和孩子們重新學習。「學習古詩詞,從文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