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葉公好龍和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不同 --認一個字打通古詩詞29

2021-02-18 戴帶我玩轉國學

學習古詩詞,從文字開始。

這一次我來說一個成語葉公好龍,同時說一下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

有人爭論說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甚至有心人還總結了很多文章來指責繁體字改簡體字的不好。我們以前學過一個成語叫刻舟求劍,叫時移世易,你接受了,就能明白我講的意思。

從目前發明的文字來看,單純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也稱鐘鼎文),大篆(也稱籀文),小篆,到隸書到楷書。如果從書寫上來看,就得加上章草,行楷、草楷、草書和石鼓文、碑體、瘦金體等。後來有了印刷技術和電腦字體軟體,所以才有了宋體、仿宋體、黑體等等的印刷體文字。

如果秉持不變的話,那我們今天用的還應該是刀刻甲骨文。不過,我需要提醒的是在商代毛筆寫在竹簡上較大可能已經出現了,文物考古沒發現的原因是時間久遠腐爛沒了,你說依據,只能以後有機會再說。

你看文字、書寫和印刷體,都是隨著時間在變化的,從原來寫給天神的,到寫給領袖的,最後到普通人之間的書寫,從原來記錄部落兇吉誓盟,邦國大事,到記錄每個人的私感情話,這就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原來文字的掌握具有生靈性,到後來具有身份和階級性,再到後來是每個文明社會人必須掌握的一項生存技能,這也是文明社會的進步。

我們從不說甲骨文到金文是倒退,也不說小篆到隸書是滑坡,為什麼要指責繁體到簡體呢?我來簡說一下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文盲的比例具體多高不好說,很高,那是可以肯定的,所以為了提高人民尊重的文化水平,對基礎文字從繁體到簡體進行改良,讓其更好的適應普羅大眾。這思路本來沒有錯。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就公布了簡體字,推廣普通話,發表《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第一簡化字運動成功留存到今天。第二次簡化字運動失敗了,原因是實在是「太簡」了,所以1986年發文廢止。李春陽女士撰寫的《白話文運動的危機》,對此有詳細記載。

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作為第一版。以後《新華字典》都明顯帶著時代烙印,到今天已經是第11版了。所以這部字典的意義和簡體字一樣擔負著中國人民儘快掌握漢字,提高文化水平的使命。

如果有人學有餘力,開始研究更深層的詩詞歌賦,文理思想,顯然超出了這兩者的使命。

繁體字再化成簡體字中,出現了眾多繁體字化成一個簡體字的情況,這讓很多文化工作者頭疼,當然也是考驗文化人有沒有文化的時刻。我給你看看兩張圖片,你看看有什麼錯誤。如果看不出來,可以留言,稍後給你解答。

 

正是因為我們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我才說「學習古詩詞,從文字開始」。否則你永遠無法理解古詩詞當中眾多的奧妙。不信,你看我今天說的這個成語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的繁體字應該怎麼寫呢?這成為一個問題。問題的核心在哪在「葉」字。一個文字一定有三個內容,即形、聲、意。葉什麼意思?一般人會說就是葉子。這樣你就屬於基礎教育剛剛完成的認識階段。好,那我具體來說說。

「葉」本來就是繁體字,還有一個繁體字「葉」。「葉」是口字旁,是和語言有關的,什麼意思?就是眾口一詞,它的近義字就是「諧」,本來的讀音就是「xié」。有一個詞語要讀「葉(xié)韻」。聲音一樣讀「xié」,動作一樣讀「協」。

葉公好龍,根據今天的規範要讀「yè」,而根據古音要讀「shè」。那麼繁體字應該怎麼寫呢?所以你得知道什麼叫「葉公」。葉國,原為西周老諸侯國,春秋時期被楚國佔領後,楚國貴族被分封到此地擔任諸侯,所以僭越稱呼為公,是為「葉公」。根據有限的歷史記載,他是一位比較優秀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葉公治理下,實行仁政,所以聽說孔子也實行仁政,所以心有嚮往。公元前489年,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專程到葉國拜訪葉公,希望能得到葉公的重用。孔子稱讚葉公治葉經驗為「近者悅,遠者來」。可是兩人走近一討論,發現理念相差很大,甚至截然相反。葉公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卻不以為然地說:「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這些都記錄在《論語·子路》中。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和弟子們只能離開了葉國。

估計在回去的路上,孔門弟子們就責怪起葉公。西漢劉向把這故事記錄在《新序·雜事五》中,說: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裡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裡。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從此有成語叫「葉公好龍」。

葉國後來被滅,這個國家的人為紀念就用葉作為自己的氏,也就是西漢以後逐漸混亂的姓氏。

後來有人說這是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你覺得這個寓言故事是這麼回事麼?

這裡葉公還是葉公,而孔子成為了龍。這個龍,其實是孔子去洛陽拜訪老子回到曲阜後,人家問孔子,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孔子回答老子是一個像龍一樣的人。這裡弟子們把這比喻給了老師孔子。

這就是「葉公好龍」故事的來龍去脈,至於葉公和孔子的觀點誰對?我沒有答案,請您仔細看了,給出您的答案。

要聽更詳細的文字介紹和互相交流,請加入「說文解字微信群」,一起和孩子們重新學習。「學習古詩詞,從文字開始」。

相關焦點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其實,在國際社會的官方交流中,簡體字才是中外溝通的正式文字。例如世貿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在這些國際組織中,簡體字才是規範文字。之所以在外國網站上經常看到繁體字,實際上是為海外華人所提供的。一般在國內提供服務的網站,基本上都會提供簡體字語言選項以供選擇。
  •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
    現在的問題是,簡體字正隨著中國國際影響的擴大而走出國門,國內恢復繁體字的呼聲卻越來越高。主張使用繁體字的人把簡體字說得一文不值,主張使用簡體字的人則把繁體字罵個狗血噴頭。但在筆者看來,繁體字和簡體字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而是應該並列為中國的「國字」。    漢字簡化運動從一開始就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繁體字難認、難讀、難寫,所以造成中國人不識字、沒文化。
  • 中國青年報: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
    但在筆者看來,繁體字和簡體字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而是應該並列為中國的「國字」。  漢字簡化運動從一開始就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繁體字難認、難讀、難寫,所以造成中國人不識字、沒文化。實際上,識字水平和文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的普及提高有很大關係,和字體難易程度的關係不是很大。
  • 學習簡體字的我們為何能一眼認出繁體字,繁體字改簡體字真的好麼
    秦朝一統天下後,秦始皇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文字統一和貨幣統一,可以說這一舉動有著裡程碑的意義。之後直到近代,漢字再一次發生改革,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但是即使如此,人對於繁體字依然能一眼認出來。那麼這是為何呢?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了。第一個原因來自於電視劇、電影的功勞。
  • ...接受快報專訪時回應:教材須用簡體字,而古詩詞中已涉及部分繁體字
    和簡體字相比,中國繁體字中的「親」「愛」兩字讓人一眼看懂含義。在昨天的政協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和張國立就呼籲,選用部分富有含義的繁體字進入中小學生課本,傳承傳統文字文化。連續幾年的全國兩會,現代快報也曾多次對繁體字相關話題進行報導。這一次馮小剛以「煽情」的方式再次喚起了人們對繁體字的關注。
  • 夜讀丨學認繁體字?你可能低估了漢字的難度
    夜讀丨學認繁體字?其實,識得出繁體字,固然是方便和中國傳統文化親近,方便閱讀傳統文獻,但是不是一定要折騰小朋友呢?一定要進入課堂,才能彰顯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呢?其實,愛好是一種邏輯,教學又是一種邏輯,但凡東西可能考試,都會變成另一種「變態」的邏輯。無論它叫奧數還是叫英語,還是古詩詞,還是叫「識簡認繁」。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很多學者呀,都提出了使用簡體字的呼聲,特別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呢,白話文運動興起了,於是呢,就有很多的學者表達了推行,簡體字的倡議,甚至有很多學者,都做出了簡體字的標準,作出了對照表格,隨著這種呼聲呢,在1930年代,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呀,就推行了簡體字的標準,他們為實行簡體字做著準備,可是呢隨著之後抗日戰爭爆發了,然後呢國共內戰爆發了之後呀,國民黨就敗退到了臺灣
  • 評論:莫把香港學生認讀簡體字政治化
    至於如何做到這一點,一些教師和家長認為諮詢缺乏可操作性,這樣的建議值得教育局聽取,即作為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門,不僅要提出做什麼,也要提出怎麼做。  但現在有人反對讓香港的學生認讀簡體字,卻完全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出於一種陰暗的心理:因為內地使用簡體字,如果香港的學生也認讀簡體字,就是在香港推行內地化,就是要取消繁體字。更有甚者認為,這是特區政府在執行北京的旨意。
  • 教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教育部答覆了!
    我一致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堅持教簡體字,語言本身都有其缺點和優點,但是本質上還是一種共同意識,讓更多的外國人使用簡體字,才是學習真正的漢語。當然,有特殊要求或者學習古漢語的除外。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
  • 很神奇,我們沒學過卻認識繁體字,簡體字真的比繁體字好麼?
    再後來宋朝時期的宋體字也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基本相同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1956年我國逐漸推行簡體字,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不過在我國港澳臺地區仍然在使用繁體字。不過令人稱奇的是,雖然說我們從上學開始就是在使用的簡體字,但是很多人對繁體字並不陌生,甚至一看就能認得出來,那這到底是為何呢?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這第一個原因就是漢字的書寫習慣,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待事物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往往會忽略細節,只看事物的表面來定下結論,而人們在看文字也是如此,比如面對一大段的文字,很少有人願意去一個字一個字的去仔細分析,當在看一個字的時候,眼神也會看到除這個字以外其他的漢字,而在面對繁體字時,大腦中就會自動找看得懂的字來匹配,而對於那些看不懂的字也會找合適的字來替補,這樣一來,
  • 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我經常會發表一些關於漢字方面的文章,也會收到一些朋友們的私信:到底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真是一句話無法給大家準確回答,今天這篇文章就這個話題咱們聊一聊。我只舉一個例子: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種文字,您知道有哪些嗎?他們分別是1.古埃及的象形文字。2.蘇美爾人所發明楔xiē形文字。3.美洲瑪雅人發明的瑪雅文字。4.中國的漢字。漢字從最初到現在已經發展了4000多年的歷史了。漢字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保存下來,並且一直在發展使用的文字。它的數量非常龐大,至今沒有哪一個字典能準確說出它具體有多少個(每套字典所統計的字數都不同)。
  • 繁體字變為簡體字後很容易普及,但為什麼「二簡字」很快被廢止呢
    只是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大量培養人才,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繁體字的識認記相對都比較困難,為了加速掃盲,1956年審訂通過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大力推行簡體字,那時候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是掃盲班和識字學文化,數字也變成了零、一二三四五等,因為簡體字筆畫很少,容易造假,所以我們的會計制度裡用的仍舊是繁體字。
  •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有人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
    近日,一些香港媒體和激進政治組織炒作特區政府將推行「簡化字替代繁體字」,並批評此舉「洗腦」。為此,香港教育局特地在網上發文澄清,從未倡議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只是建議學校「先繁後簡」,在學生基本掌握繁體字後例如高中階段,可酌量學習簡體字,以便認讀簡體字排印的書刊,拓寬閱讀範圍。但是,仍有人批評這是「名義上擴寬學習面,實際是搞內地化」。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回復051查看《[備課必看] 有趣的骰子遊戲》;056《美國教材如何介紹中國古代史》)然後後臺就很多童鞋問我是不是米帝的中文學校都教繁體字,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是醬滴:一般學校是哪的人開的,就教什麼字。比如臺灣人開的學校就教繁體字、大陸老師開的學校就教簡體字。公立學校的學區也是一樣,基本上中文項目的創始人是哪裡人就教什麼字。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04
    三,簡體字是否比較方便? 文字的使用主要涉及到學習是否容易、辨認是否清楚以及書寫是否迅速,即易學、易讀和易寫三項。但這三項的重要性有所分別,著名的文字改革專家周有光先生在《文字改革概論》一書中說: 「在一生的時間當中,學認和學寫只佔較少一部份時間。
  • 我對恢復繁體字和嘲笑簡體字的看法
    所以說,要想「文字不變化,一萬年之後的人們讀古人的書,不會有距離感」,不能只恢復到繁體字,必須恢復到甲骨文。說實話,喜歡用繁體字、用豎排、不斷句的大師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恢復傳統。但我還是喜歡「不傳統」的簡化字、喜歡破壞了傳統的橫排,喜歡漢文夾雜阿拉伯數字和標點符號。
  • 繁體字和簡體字我知道 那二簡字是怎麼回事?
    我們日常使用和閱讀的是簡體字,學習書法時,又需要掌握繁體字的書寫,簡體字自有簡潔明了易書寫的優勢,繁體字筆劃繁多卻有著更多中華文化精髓的集合
  • 黃秋生回應「繁簡之爭」:繁體字是文化鑰匙 自己常用簡體字
    新華網香港7月25日電(記者王小旎 牛琪)「我完全出於一種好意,沒有一絲說簡體字是低等的意思。」香港演員黃秋生2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鑰匙,但自己更常使用的是簡體字。
  • 繁體字和簡體字
    甲骨文之於金文(不要驚訝,甲骨文是俗體,金文是正體),戰國文字之於甲骨金文,隸楷之於小篆(隸變也是變革極其劇烈的,很多小篆的部件都被簡化為隸楷裡的記號,如「春」的上半部)等,都是漢字簡化的明證。這一過程並沒有在隸楷階段停滯,而是繼續進行。雖然在雕版印刷盛行之後,士大夫階層中的字形變化幾近停止,但是民間造俗字之風越來越盛。漢字簡化是歷史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