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2021-01-07 聊城王崗愛講字

我經常會發表一些關於漢字方面的文章,也會收到一些朋友們的私信:到底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真是一句話無法給大家準確回答,今天這篇文章就這個話題咱們聊一聊。

哪個才更好呢?

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有些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到底它是如何的偉大?我只舉一個例子: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種文字,您知道有哪些嗎?他們分別是1.古埃及的象形文字。2.蘇美爾人所發明楔xiē形文字。3.美洲瑪雅人發明的瑪雅文字。4.中國的漢字。漢字從最初到現在已經發展了4000多年的歷史了。漢字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保存下來,並且一直在發展使用的文字。它的數量非常龐大,至今沒有哪一個字典能準確說出它具體有多少個(每套字典所統計的字數都不同)。目前最多是《辭海》裡面統計的約10萬個左右。而我們普通人的認識量基本在3000-4000字左右。

漢字到底多少個?每套字典統計的都不相同

漢字改革的原因?

漢字的最終目的說到底是為人類所服務的。每一個漢字的產生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有些漢字在遠古時代確實能用,但是如果放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可能就失去它的價值了,漢字也有優勝劣汰。您不妨打開您的手機或者拿出詞典去查一查。漢字總量約好幾萬個,請問你認識幾個?我們正常人認識的漢字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的漢字還在躺在那裡睡覺。這也是我們漢字要進行改革的一個原因了。

漢字演變的主要過程

大家知道,漢字總體的一個變化形式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這樣一個大致的過程。而繁體字就是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後產生的中文書寫的一個體現。現在少說也由2000多年的歷史了。直到上個世紀為了簡化需求。漢字經歷了幾次簡化改革,於是目前成了我國的一個主要的官方漢字。

近代漢字主要的改革:

漢字的改革並不是近幾十年才有的,而是從漢字誕生之日就一直變化。咱們現在看到的漢字都是從遠古年代改革而來的。但近些年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的,真正意義上來講是1956年開始的第一次漢字簡化改革,並制定了《漢字簡化方案》。1986年再次制定一個漢字簡化總表。當時漢字簡化的總體原則是:「約定俗成,穩步前進」。就是要積極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使用的簡體漢字,儘量不做大改。漢字精簡穩步進行,慢慢推行改革。

改革最主要的目標是:精簡字數,廢除那些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詞)。比如:詞藻(辭藻)、撤銷(撤消)、合頁(合葉)、打寒顫(打寒戰)等等。那些異形生僻字更是不適合發展的需要。咱們自己想想有多少漢字是我們從沒有見過的,或者是基本用不到的。

而漢字改革重中之重就是:簡化類推,繁體字變為簡體字。比如:雞的繁體字(鷄)、驢的繁體字(驢)、樂的繁體字(樂)等等。所以,我們現在用的大部分漢字都是原來繁體字簡化而成的。

支持繁體字的一方:認為繁體字更具有文化根基。

有人說漢字簡化失去了它的本來的意義,沒有了文化根基。比如繁體字的龍(龍),更容易使人感覺龍是一個張牙舞爪,頭長犄角的動物。而簡體字(龍)已經完全感覺不出來了。繁體字像一幅畫,更像文化圖騰。濃濃的中國元素都在裡面,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支持簡體字的一方:認為簡體字更符合時代的發展。

也有人認為漢字由繁改簡是個大勢所趨。簡體字最大的好處就是簡單,便捷,更容易書寫和記憶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漢字簡化也有很多改得比較好的案例。比如:塵土的(塵),上面一個小,下面一個土。一看就非常直觀,塵土塵土不就是細微的沙土顆粒嗎?一看就是一粒微塵。反過來再看這個繁體的塵(塵),上面一個鹿,下面一個土。我們只能理解為一群鹿跑過之後,地上揚起了一層灰土。

我的觀點:簡繁互補才是漢字發展的規律。

其實我認為漢字的簡繁互補才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有些簡化的確實沒有道理,而有些繁體字壓根不符合時代的進步也要進行改變。 所以我們的漢字改革最終的目的是讓每個漢字都能為大家服務。漢字經歷了4000多年的歷史,一直處於改革之中。您仔細想想,繁體字本身也是簡化的結果。所以,大家也不要認為繁體字一定就比簡體字高雅,也不要認為簡體字就比繁體字更進步。一個國家的文化氛圍並不是由繁體和簡體那麼簡單。你可以推廣繁體字,也可以推廣簡體字。這樣一來一往,更能促進咱們中國文字更多元的發展,您說不是嗎?

簡繁互補才是發展規律

結束語:古人留給我們的漢字,我們不肯全部都認識。但是研究每個漢字背後的文化知識,從歷史中尋求智慧,才是我們搞漢字文化研究者的重要目標。學以致用才是真理。

相關焦點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一直以來,有不少人對於棄用繁體字改用簡體字存在不少意見。他們認為棄用繁體字等於拋棄了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揚不利。事實上,棄用繁體字並不等於就是拋棄傳統文化。並且最重要的是,改用簡體字其實是為了進一步的發揚華夏文化。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文/古今名將錄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人們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簡體字,無論是平常所見,還是平常所寫,很少再看見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相比較於繁體字更能讓人看懂,更能讓人明白,其實我國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的而是簡體字,在正式推行簡化字之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
  • 繁體字更能體現中華文化,為何卻提倡使用簡體字?到底哪一種更好
    但是近些時間,會發現不論國內外,在工作或是學習中,使用繁體字的人卻越來越多,一些宣傳設計上用的都是繁體字,走到國外有華人的地方,也到處可見他們用的字體都是繁體的。這麼說來繁體字其實很受歡迎,人們寫著也不怕麻煩,並且它能更好的體現中華文化,既然這樣,現在為何卻更加提倡簡體字?這二者相比,到底哪一種更好?
  • 簡體字繁體字孰優孰劣
    從簡體字再倒回到繁體字?可是我們文明中也沒有「倒車」的基因,所以亦非合理選項之一。不偏不倚取乎中,方為正道。將簡體字中部分字體適當恢復繁體字,讓簡體字整體提升漢字之美,之內涵,之傳統,之統一性,都是極好的。為何部分恢復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呢?我試舉幾例你便可知。愛,這是繁體字愛。愛確實應當是發心的動詞,愛屋及烏,博愛等等,簡體字愛為無心之愛。
  • 從此以後簡體字和繁體字再無爭議
    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及至今日,類似的爭論仍然存在。只不過當下有關漢字爭論的環境已和當年有所不同,因此也呈現出與近代不同的另一種狀態。環球網用一張漫畫科普了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發展和異同。所謂簡體、繁體都只是中國文字演變裡程中的相對的說法,它們有且只有一個名字就叫「漢字」。
  •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很多智能軟體的出現,大家減少了書寫,往往會覺得在手機或電腦上明明都認識的字,但當自己要寫出來的時候,卻感覺不知道怎麼寫,即使寫出來了,可能看著也不太像,也會懷疑自己寫錯了
  •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字而改用簡體字?
    文|佳文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論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網絡上,有一些人認為捨棄繁體字不利於繼承傳統文化,另一方則認為簡體字有利於普通人學習生活。那麼中國為何要廢棄繁體字而整出簡體字呢?晚清民國時期普通人基本不識字,識字率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學習機會,學習成本也太高。因此自從民國時期起就開始搞簡體字了。在建國初期的50、60年代政府曾舉辦了很多識字速成班、掃盲班來普及文化教育,這也反映了舊時代國人普遍低識字率的事實。
  • 教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教育部答覆了!
    我一致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堅持教簡體字,語言本身都有其缺點和優點,但是本質上還是一種共同意識,讓更多的外國人使用簡體字,才是學習真正的漢語。當然,有特殊要求或者學習古漢語的除外。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專家反駁: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寫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提到黃秋生所提到的「華夏文化滅絕」,馬東認為「很奇怪」,他解釋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
  • 簡體字VS繁體字:一場吵了百年的架
    □本報記者 李雪萌年終歲尾,本該談錢的時候,大家卻討論起了簡體字與繁體字,怎麼說也不是件壞事兒。先說結論:第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推行規範漢字」,即簡體字地位是法定的。第二,繁體字作為一種愛好或者研究對象,是極好的。第三,作為交流工具,文字的簡化是必然趨勢:面對「簡體易寫」和「繁體難寫」,你選擇哪個?
  • 很神奇,我們沒學過卻認識繁體字,簡體字真的比繁體字好麼?
    再後來宋朝時期的宋體字也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基本相同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1956年我國逐漸推行簡體字,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不過在我國港澳臺地區仍然在使用繁體字。不過令人稱奇的是,雖然說我們從上學開始就是在使用的簡體字,但是很多人對繁體字並不陌生,甚至一看就能認得出來,那這到底是為何呢?
  • 學習簡體字的我們為何能一眼認出繁體字,繁體字改簡體字真的好麼
    秦朝一統天下後,秦始皇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文字統一和貨幣統一,可以說這一舉動有著裡程碑的意義。從這以後,我國文字得到了更好地傳承;後來到了漢朝,漢字再一次發生改革,由秦朝時期的小篆改革為隸書,之後沿襲了數百年,直到隋唐時期,漢字再一次改革,由之前的隸書改變為楷書,後來又過了數百年,直到宋朝,漢字再一次改變,改變為宋體,這一很接近現在文字的一種形式。比如我們現在的字形就是宋體的字形。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就已經有簡體字和繁體字這兩種寫作方式,而在近幾年來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講的都是簡體字,因為簡體字符合中國文化和人們對字要求快速表達的想法。所以國家也大力推行簡體字,字體的簡化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讓工作效率更高,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表現,也是中國文化邁向歷史的一個新起點。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繁體字識讀納入中小學被拒,「由簡入繁」才更好嗎?
    小觸也因此陷入思考,繁體字和簡體字究竟哪個更好呢?我們要不要「由簡入繁」? 因此,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 更為關鍵的是,根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相關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故而學校應當依法使用規範漢字,即簡體字。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呢,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啊,依然使用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呢,那麼為什麼在港澳臺地區,而在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呢,歷史哥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簡化漢字的小歷史,很多人呢都以為簡體字呀,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開始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呢,簡體字啊經常出現
  • 細說葉公好龍和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不同 --認一個字打通古詩詞29
    這一次我來說一個成語葉公好龍,同時說一下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有人爭論說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甚至有心人還總結了很多文章來指責繁體字改簡體字的不好。我們以前學過一個成語叫刻舟求劍,叫時移世易,你接受了,就能明白我講的意思。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回復051查看《[備課必看] 有趣的骰子遊戲》;056《美國教材如何介紹中國古代史》)然後後臺就很多童鞋問我是不是米帝的中文學校都教繁體字,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是醬滴:一般學校是哪的人開的,就教什麼字。比如臺灣人開的學校就教繁體字、大陸老師開的學校就教簡體字。公立學校的學區也是一樣,基本上中文項目的創始人是哪裡人就教什麼字。
  • 【五筆閒聊】網上經常有「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論,用「華為手機」中的五筆輸入繁體「蘭」字,再也不怕繁體字的筆畫多了
    網上經常有「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論,有些人說繁體字的筆畫多,不利於普及。
  • 大陸早就普及了「簡體字」,為港澳臺卻還在使用繁體字呢?
    大陸早就普及了「簡體字」,為港澳臺卻還在使用繁體字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文化也是不容小覷的,如果大家有仔細研究手機的話,有輸入法簡體字和繁體字之間的切換,估計各位也知道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中國的漢字,那它們之間有社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