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 張曦)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內地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這句話迅速在網上引發爭議,除了被不少網友指責言論過於偏激,也遭到不少業內人士炮轟,其中《漢字英雄》的製片人兼主持人馬東在接受中新網訪問時就直言:「黃秋生老師說的是外行話。」
《漢字英雄》製片人馬東:用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作為國內唯一一檔文字節目《漢字英雄》的製片人,馬東認為由繁入簡是所有文字的規律,他首先表示,「我覺得黃秋生很可愛,因為他每次都是嘴巴特別大,逮著什麼說什麼,懂的不懂的全說。」
但馬東隨後尖銳地指出,黃秋生的說法是外行話。他還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刻舟求劍、杞人憂天。」
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寫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提到黃秋生所提到的「華夏文化滅絕」,馬東認為「很奇怪」,他解釋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所以簡單地用簡體字或者繁體字來形容華夏文化顯然是杞人憂天。」
「如果今天還是用繁體字,這社會交流成本會提高多少?」馬東感嘆,「所以我說這些知名人士都是有一顆文化的心,但是這些結論都很天真。」
另外,問到「識繁寫簡」應該怎麼識,需要如何推行繁體字,馬東說:「不需要推行,讀書讀到大學以後學文科自然會接觸到繁體字,躲都躲不開。」同時他坦言《漢字英雄》也會在講解漢字來源時,解讀一些繁體字。
《新華字典》編輯:簡體字反而更利於文化傳播
日前,《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編輯團隊成員之一的王楠也曾就「簡體字、繁體字」的問題接受媒體採訪。
王楠認為簡體字反而更利於文化傳播,「繁體字保留了漢字在造字之初的象形文字,字的含義從字形上就可略知一二。比如說『塵』字,本意是『鹿行揚土』,古時候的字是三個鹿下面一個土,繁體字將之簡化為一個鹿加一個土。而簡體字直接變成一個小加一個土,也很形象,還符合『塵』的字義。簡化後的漢字雖然直觀感覺減少了,但是符合時代要求,如果寫三個鹿一個土,光寫一個『塵』字都要寫上很久。」
大學教授:繁體字不利於廣大群眾認字寫字
華中師範大學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導,研究古漢語詞彙、訓詁學的周光慶老師,在接受《武漢晚報》採訪時說,「漢字從甲骨文到清末,兩三千年中不斷變化、發展,漢字形體非固定,更無『正統』之說。秦始皇統一文字後,漢字也處於不斷變化中。1956年後,中國政府考慮到繁體字形體複雜,不利於廣大群眾認字寫字,召集了專家對繁體字簡化,就產生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漢字。」
另外,周老師認為「繁體字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說法不準確,「例如『體』字,簡體字中代表『身體乃人之本』,能很形象表達意思。但繁體字中,這個字是一個形聲字,反而沒有簡體字表達的意思準確。」
「簡體繁體」爭論已久
周有光季羨林曾隔空辯論
其實,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論一直沒有停過,早幾年季羨林也對簡體字提出異議,他當初的觀點是「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更指出當年簡化漢字時,把「皇后」的「後」與以後的「後」(繁體字「後」)弄成一個字並不正確。
但季羨林的這一說法遭到了中國語言學家周有光的反駁。周有光認為文化的傳播跟文字的改變沒有多大關係。他說:「孔子的書從前是用魯國的古代文字來寫的,到了漢朝,就變成用漢朝的文字來寫,所以雖然文字在改變,但文化還是傳下來了。」
另外,周有光介紹,簡化字只有百分之一是解放後創造的,其他的都由來已久,「清朝末年就有人要求了,所以簡化字運動是清朝末年開始的。文字的簡化是一個自然趨勢,英文也在簡化,ABC的B,大寫是繁體,小寫就少了半筆了,這就是簡化了。研究文字學可以看到,所有的文字都是一步一步簡化的,沒有例外。」
繁轉簡的來由
據《北京晚報》介紹,事實上,漢字簡體化運動並非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後,其實在民國時期當時的教育部就曾經推行過簡化字,但因為戰亂等原因沒有能最終貫徹。1930年,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就出版了《宋元以來俗字表》,收錄了宋元明清所用的6000多個簡化字。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委員會認為簡體字的推行,將使書寫更容易。
1935年國學大師錢玄同主編了《簡體字譜》,共收錄324個簡體字,並被教育部採納,1936年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共收字達4445個,簡體字基本來源於歷代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共收字3150個,約一半來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抗戰爆發後,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了讓更多人認字,簡體字得以較快推廣,在客觀上推動了文化掃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