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專家反駁: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 張曦)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內地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這句話迅速在網上引發爭議,除了被不少網友指責言論過於偏激,也遭到不少業內人士炮轟,其中《漢字英雄》的製片人兼主持人馬東在接受中新網訪問時就直言:「黃秋生老師說的是外行話。」

  《漢字英雄》製片人馬東:用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作為國內唯一一檔文字節目《漢字英雄》的製片人,馬東認為由繁入簡是所有文字的規律,他首先表示,「我覺得黃秋生很可愛,因為他每次都是嘴巴特別大,逮著什麼說什麼,懂的不懂的全說。」

  但馬東隨後尖銳地指出,黃秋生的說法是外行話。他還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刻舟求劍、杞人憂天。」

  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寫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提到黃秋生所提到的「華夏文化滅絕」,馬東認為「很奇怪」,他解釋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所以簡單地用簡體字或者繁體字來形容華夏文化顯然是杞人憂天。」

  「如果今天還是用繁體字,這社會交流成本會提高多少?」馬東感嘆,「所以我說這些知名人士都是有一顆文化的心,但是這些結論都很天真。」

  另外,問到「識繁寫簡」應該怎麼識,需要如何推行繁體字,馬東說:「不需要推行,讀書讀到大學以後學文科自然會接觸到繁體字,躲都躲不開。」同時他坦言《漢字英雄》也會在講解漢字來源時,解讀一些繁體字。

  《新華字典》編輯:簡體字反而更利於文化傳播

  日前,《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編輯團隊成員之一的王楠也曾就「簡體字、繁體字」的問題接受媒體採訪。

  王楠認為簡體字反而更利於文化傳播,「繁體字保留了漢字在造字之初的象形文字,字的含義從字形上就可略知一二。比如說『塵』字,本意是『鹿行揚土』,古時候的字是三個鹿下面一個土,繁體字將之簡化為一個鹿加一個土。而簡體字直接變成一個小加一個土,也很形象,還符合『塵』的字義。簡化後的漢字雖然直觀感覺減少了,但是符合時代要求,如果寫三個鹿一個土,光寫一個『塵』字都要寫上很久。」

  大學教授:繁體字不利於廣大群眾認字寫字

  華中師範大學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導,研究古漢語詞彙、訓詁學的周光慶老師,在接受《武漢晚報》採訪時說,「漢字從甲骨文到清末,兩三千年中不斷變化、發展,漢字形體非固定,更無『正統』之說。秦始皇統一文字後,漢字也處於不斷變化中。1956年後,中國政府考慮到繁體字形體複雜,不利於廣大群眾認字寫字,召集了專家對繁體字簡化,就產生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漢字。」

  另外,周老師認為「繁體字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說法不準確,「例如『體』字,簡體字中代表『身體乃人之本』,能很形象表達意思。但繁體字中,這個字是一個形聲字,反而沒有簡體字表達的意思準確。」

  「簡體繁體」爭論已久

  周有光季羨林曾隔空辯論

  其實,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論一直沒有停過,早幾年季羨林也對簡體字提出異議,他當初的觀點是「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更指出當年簡化漢字時,把「皇后」的「後」與以後的「後」(繁體字「後」)弄成一個字並不正確。

  但季羨林的這一說法遭到了中國語言學家周有光的反駁。周有光認為文化的傳播跟文字的改變沒有多大關係。他說:「孔子的書從前是用魯國的古代文字來寫的,到了漢朝,就變成用漢朝的文字來寫,所以雖然文字在改變,但文化還是傳下來了。」

  另外,周有光介紹,簡化字只有百分之一是解放後創造的,其他的都由來已久,「清朝末年就有人要求了,所以簡化字運動是清朝末年開始的。文字的簡化是一個自然趨勢,英文也在簡化,ABC的B,大寫是繁體,小寫就少了半筆了,這就是簡化了。研究文字學可以看到,所有的文字都是一步一步簡化的,沒有例外。」

  繁轉簡的來由

  據《北京晚報》介紹,事實上,漢字簡體化運動並非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後,其實在民國時期當時的教育部就曾經推行過簡化字,但因為戰亂等原因沒有能最終貫徹。1930年,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就出版了《宋元以來俗字表》,收錄了宋元明清所用的6000多個簡化字。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委員會認為簡體字的推行,將使書寫更容易。

  1935年國學大師錢玄同主編了《簡體字譜》,共收錄324個簡體字,並被教育部採納,1936年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共收字達4445個,簡體字基本來源於歷代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共收字3150個,約一半來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抗戰爆發後,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了讓更多人認字,簡體字得以較快推廣,在客觀上推動了文化掃盲。

相關焦點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遭批 馬東:刻舟求劍、杞人憂天
    黃秋生(左)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內地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這句話迅速在網上引發爭議,除了被不少網友指責言論過於偏激,也遭到不少業內人士炮轟,其中《漢字英雄》的製片人兼主持人馬東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就直言:「黃秋生老師說的是外行話。」他還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刻舟求劍、杞人憂天。」   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習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鍾愛繁體字存在偏狹的一面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鍾愛繁體字存在偏狹的一面 他所說的「正體字」就是我們所說的繁體字,繁體字就是繁體字,為什麼又冒出個正體字,不是本文關注的範疇。  所謂軒然大波,就是看上去「駁斥」他的人居多。這是對自身文化的一種本能保護,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謾罵、譏諷的聲音,某大學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甚至說:「黃秋生的謬論已經被吐槽,再談是抬舉他。」
  • 黃秋生回應「繁簡之爭」:繁體字是文化鑰匙 自己常用簡體字
    新華網香港7月25日電(記者王小旎 牛琪)「我完全出於一種好意,沒有一絲說簡體字是低等的意思。」香港演員黃秋生2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鑰匙,但自己更常使用的是簡體字。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有人力挺繁體字,理由無外乎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繁體字不僅具有文化意義,還具有藝術的價值等等。有人則認為簡體字書寫便捷,辨識容易,符合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應當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大力推廣,甚至應該繼續簡化下去。
  • 簡體字VS繁體字:一場吵了百年的架
    □本報記者 李雪萌年終歲尾,本該談錢的時候,大家卻討論起了簡體字與繁體字,怎麼說也不是件壞事兒。先說結論:第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推行規範漢字」,即簡體字地位是法定的。第二,繁體字作為一種愛好或者研究對象,是極好的。第三,作為交流工具,文字的簡化是必然趨勢:面對「簡體易寫」和「繁體難寫」,你選擇哪個?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回復051查看《[備課必看] 有趣的骰子遊戲》;056《美國教材如何介紹中國古代史》)然後後臺就很多童鞋問我是不是米帝的中文學校都教繁體字,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是醬滴:一般學校是哪的人開的,就教什麼字。比如臺灣人開的學校就教繁體字、大陸老師開的學校就教簡體字。公立學校的學區也是一樣,基本上中文項目的創始人是哪裡人就教什麼字。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其實,在國際社會的官方交流中,簡體字才是中外溝通的正式文字。例如世貿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在這些國際組織中,簡體字才是規範文字。之所以在外國網站上經常看到繁體字,實際上是為海外華人所提供的。一般在國內提供服務的網站,基本上都會提供簡體字語言選項以供選擇。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04
    三,簡體字是否比較方便? 文字的使用主要涉及到學習是否容易、辨認是否清楚以及書寫是否迅速,即易學、易讀和易寫三項。但這三項的重要性有所分別,著名的文字改革專家周有光先生在《文字改革概論》一書中說: 「在一生的時間當中,學認和學寫只佔較少一部份時間。
  •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字而改用簡體字?
    文|佳文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論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網絡上,有一些人認為捨棄繁體字不利於繼承傳統文化,另一方則認為簡體字有利於普通人學習生活。那麼中國為何要廢棄繁體字而整出簡體字呢?晚清民國時期普通人基本不識字,識字率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學習機會,學習成本也太高。因此自從民國時期起就開始搞簡體字了。在建國初期的50、60年代政府曾舉辦了很多識字速成班、掃盲班來普及文化教育,這也反映了舊時代國人普遍低識字率的事實。
  • 學習簡體字的我們為何能一眼認出繁體字,繁體字改簡體字真的好麼
    之後直到近代,漢字再一次發生改革,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但是即使如此,人對於繁體字依然能一眼認出來。那麼這是為何呢?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了。第一個原因來自於電視劇、電影的功勞。喜歡港臺劇的朋友們就會發現,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字幕大部分都是繁體字,因此人們在這些影視劇的影響下,大家對於繁體字往往都有一個熟悉的概念。
  • 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醜」是怎樣變成「醜」的
    後來學習並逐漸掌握了繁體字,這個疑問才總算煙消雲散——醜陋的「醜」字原來應該寫成「醜」,而「醜」則是十二地支中的一個專用字,漢字簡化時把兩個字合併了。我估計,在許多不熟悉簡體字的港臺語文教師眼裡,把「醜陋」寫成「醜陋」是寫別字。在簡體字中,類似這樣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字取代筆畫較多的同音字的例子還有很多,而這還只是簡體字的眾多「問題」之一。
  • 繁體字太麻煩:香港鼓勵學生學簡體字
    繁體字雖然看起來很酷,但是交流上的麻煩,讓書寫人吃盡了苦頭。環球日報報導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正在推行一項新的計劃,那就是搭理鼓勵中小學生學習簡體字的內容。計劃中強調,香港要培養善用「兩文三語」的人才,要注意學生運用規範書面語能力,在掌握繁體字後,也應該能認讀簡體字,以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溝通。
  • 簡體字繁體字孰優孰劣
    從簡體字再倒回到繁體字?可是我們文明中也沒有「倒車」的基因,所以亦非合理選項之一。不偏不倚取乎中,方為正道。將簡體字中部分字體適當恢復繁體字,讓簡體字整體提升漢字之美,之內涵,之傳統,之統一性,都是極好的。為何部分恢復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呢?我試舉幾例你便可知。愛,這是繁體字愛。愛確實應當是發心的動詞,愛屋及烏,博愛等等,簡體字愛為無心之愛。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01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黃簡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寫於溫哥華。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日至五日《明報》加東版一連四天刊載。
  • 繁簡之爭:古文物中的簡體字
    他們甚至將簡體字稱之為「殘體字」,把繁體字認定是「正體字」,從而質疑大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人習慣性地認為,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是古今分界線,認為古代存在簡體字是不合邏輯的。比如江西博物館曾展出一批由廈門博物館收藏的閩臺籍和客居閩地書畫家的優秀書畫作品。在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一幅行書四條屏中,出現了簡體字「亂」的身影,就被認定為是贗品。
  •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有人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
    近日,一些香港媒體和激進政治組織炒作特區政府將推行「簡化字替代繁體字」,並批評此舉「洗腦」。為此,香港教育局特地在網上發文澄清,從未倡議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只是建議學校「先繁後簡」,在學生基本掌握繁體字後例如高中階段,可酌量學習簡體字,以便認讀簡體字排印的書刊,拓寬閱讀範圍。但是,仍有人批評這是「名義上擴寬學習面,實際是搞內地化」。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
  • 貝嫂香港開店用簡體字 港網友竟稱:用簡體字就別來
    據臺媒中時電子報2月15日報導,前英國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成員,著名足球運動員貝克漢姆妻子的維多莉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婚後轉戰時尚圈,成立個人品牌「 Victoria Beckham」,近期宣布即將在香港開設新店,她在社交網站發布消息時使用簡體字發文,被香港網民嗆稱:用簡體字就別來。
  • 【史海拾貝】一直被我們誤會的簡體字!這才是它們的來源,沒有不如繁體字!
    這是一個與「鄉情」、與「人文」有關的交流互動平臺,一般人不會關注,關注的不是一般人!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的普及的普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民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於是現在就有很多人呼籲恢復繁體字教育,並且列舉了繁體字更加美觀,結構更加合理,文化內涵更加豐富的幾大優點。而且現在香港等地仍然大規模使用繁體字,也成了支持恢復繁體字的人的有力論據。
  • 繁體字書籍受挑戰 簡體字書籍暢銷香港
    香港書市一直是繁體字書的天下,但近年來,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書卻正漸漸崛起,大有取代繁體字書的趨勢,專售簡體字書的書店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旺角城巿中心素有「香港書城」之稱,專售簡體字書的書店也主要集中在這裡。過去兩年間,旺角城巿中心已先後出現了近十家專售簡體字書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