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生(左)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內地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這句話迅速在網上引發爭議,除了被不少網友指責言論過於偏激,也遭到不少業內人士炮轟,其中《漢字英雄》的製片人兼主持人馬東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就直言:「黃秋生老師說的是外行話。」他還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刻舟求劍、杞人憂天。」
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習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提到黃秋生所提到的「華夏文化滅絕」,馬東認為「很奇怪」,他解釋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所以簡單地用簡體字或者繁體字來形容華夏文化顯然是杞人憂天。」「如果今天還是用繁體字,這社會交流成本會提高多少?」馬東感嘆,「所以我說這些知名人士都是有一顆文化的心,但是這些結論都很天真。」
日前,《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編輯團隊成員之一的王楠也曾就「簡體字、繁體字」的問題接受媒體採訪。王楠認為簡體字反而更利於文化傳播,「繁體字保留了漢字在造字之初的象形文字,字的含義從字形上就可略知一二。比如說『塵』字,本意是『鹿行揚土』,古時候的字是三個鹿下面一個土,繁體字將之簡化為一個鹿加一個土。而簡體字直接變成一個小加一個土,也很形象,還符合『塵』的字義。簡化後的漢字雖然直觀感覺減少了,但是符合時代要求,如果寫三個鹿一個土,光寫一個『塵』字都要寫上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