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生回應「繁簡之爭」:繁體字是文化鑰匙 自己常用簡體字

2020-12-14 網易新聞

新華網香港7月25日電(記者王小旎 牛琪)「我完全出於一種好意,沒有一絲說簡體字是低等的意思。」香港演員黃秋生2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鑰匙,但自己更常使用的是簡體字。

「我沒有反對用簡體字,因為我自己也常用,寫起來很方便。」他說,但當需要研究中國文化和看古書時,簡體字是不夠用的。識繁用簡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此前,黃秋生在其微博中表示:「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其所說的中文正體字即指繁體字。此言經媒體報導後,引發各

界熱議。

黃秋生在接受採訪時坦言,當時並未想到此言論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當時我還在拍戲,第一天有幾千條回復,第二天回復達到一兩萬,第三天所有網站竟然都在討論這個事情。」

他強調說,他不是一個學者或專家,微博也不是一個討論和研究學問的地方,這條微博只是他看了幾本閒書後的感想。

談起發布這條微博的初衷,黃秋生解釋說:「我經常在內地工作,發現旁邊很多年輕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不認識繁體字,就覺得為什麼繁體字都不會認?」

「為什麼我寫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因為文字是文化的一個鑰匙,沒有這個鑰匙,很多文化內容就無法進入。」他說。

黃秋生表示,說「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並不是絕對的說法,還有很多專家和老師在做著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工作。

「現在應該適當推廣繁體字。」他說,「可以依據人們的自願來決定是否學習。」

正學習毛筆字的黃秋生笑言,自己年輕時香港學簡體字的人不多,他就是其中之一,並覺得這在當年很前衛。

「現在自己手寫的時候用簡體字更多,繁體字有些時候反而忘了怎麼寫。」他說,「微博裡的討論和批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可以找字典,重新回憶再學習。」

(原標題:黃秋生回應「繁簡之爭」:繁體字是文化鑰匙 自己常用簡體字)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專家反駁: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寫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提到黃秋生所提到的「華夏文化滅絕」,馬東認為「很奇怪」,他解釋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鍾愛繁體字存在偏狹的一面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鍾愛繁體字存在偏狹的一面 他所說的「正體字」就是我們所說的繁體字,繁體字就是繁體字,為什麼又冒出個正體字,不是本文關注的範疇。  所謂軒然大波,就是看上去「駁斥」他的人居多。這是對自身文化的一種本能保護,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謾罵、譏諷的聲音,某大學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甚至說:「黃秋生的謬論已經被吐槽,再談是抬舉他。」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有人力挺繁體字,理由無外乎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繁體字不僅具有文化意義,還具有藝術的價值等等。有人則認為簡體字書寫便捷,辨識容易,符合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應當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大力推廣,甚至應該繼續簡化下去。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遭批 馬東:刻舟求劍、杞人憂天
    黃秋生(左)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內地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這句話迅速在網上引發爭議,除了被不少網友指責言論過於偏激,也遭到不少業內人士炮轟,其中《漢字英雄》的製片人兼主持人馬東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就直言:「黃秋生老師說的是外行話。」他還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刻舟求劍、杞人憂天。」   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習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 問吧精選 | 無休止的繁簡之爭:簡體字=沒文化?
    問吧精選 | 無休止的繁簡之爭:簡體字=沒文化?我是華師大終身教授劉志基,專攻於文字學方向,熱衷於漢字文化探究。從甲骨文到簡體字,漢字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史?為什麼會有簡體字的出現?簡體字真的會「因簡害義」嗎?
  • 貝嫂香港開店用簡體字 港網友竟稱:用簡體字就別來
    據臺媒中時電子報2月15日報導,前英國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成員,著名足球運動員貝克漢姆妻子的維多莉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婚後轉戰時尚圈,成立個人品牌「 Victoria Beckham」,近期宣布即將在香港開設新店,她在社交網站發布消息時使用簡體字發文,被香港網民嗆稱:用簡體字就別來。
  • 政協委員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
    「我和張國立(演員)都認為,能不能選擇50個或更多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的課本裡,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馮小剛說。 簡體字繁體字之爭由來已久,網絡探討的聲音如浪潮一般一波接著一波。 支持恢復繁體字的網友如是說 但是也有簡體字愛好者列出以下文字,以顯示簡體字在表達傳統文化方面並不輸給繁體字——「國含寶玉,愛因友存,龜有甲,筆有毛
  • 「愛要有心,親要相見」漢字的繁簡之爭,你怎麼看?
    然而,港澳臺地區由於歷史原因,至今仍以繁體字作為官方文字,兩岸三地間的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礙,繁簡之爭也由此展開,且呈越演越烈之勢。從1989年以來,很多文化名人,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相繼發聲,表達了對「繁體字回歸」的渴望。
  • 簡體字VS繁體字:一場吵了百年的架
    □本報記者 李雪萌年終歲尾,本該談錢的時候,大家卻討論起了簡體字與繁體字,怎麼說也不是件壞事兒。先說結論:第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推行規範漢字」,即簡體字地位是法定的。第二,繁體字作為一種愛好或者研究對象,是極好的。第三,作為交流工具,文字的簡化是必然趨勢:面對「簡體易寫」和「繁體難寫」,你選擇哪個?
  • 不休不止的繁簡之爭:簡體字=沒文化?
    恢復繁體規範字地位的意見,看到了文化傳承方面繁體的作用,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廢止簡化字,一定會造成新的文化斷層,損失更大,得不償失。文字規範不能輕易動,在應該用繁體字的地方也不要去限制,這可能是目前比較明智的做法。
  •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有人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
    「貝嫂」維多利亞貝克漢姆日前在其臉譜上發了一條中英文互譯的帖子,表示自己將去香港開店。不料卻因中文部分用的是簡體漢字,遭香港網友嗆聲:用簡體字就不要在香港開店!人民日報海外版23日就此發表評論文章「繁簡之爭 莫讓『亂花』迷了眼」,批部分港人將漢字繁簡之爭政治化。
  • 再讀流沙河老先生《正體字回家》一書,對於漢字的繁簡之爭的看法
    中國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了。自民國以來,從上到下,就是爭議不斷的,但是又找不到根本可行的解決方案。基本上,就是各說各話。社會發展到當下,國家海內承平,老百姓溫飽無虞,自然就會人心思古,恢復傳統文化的浪潮非常的高。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
  • 內地學生回應部分港人文化優越感:你繁體字還不如我
    原標題:香港理工大學內地學生用書法回應:你繁體字還不如我  香港有部分人抱有「繁體字為正統」的文化優越感,比如香港演員黃秋生,曾以內地看不懂繁體字為由,感嘆「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亦有香港激進反對派以繁體字歷史悠久為名,鼓吹「文化優越論」、「文明等級論」。
  • 有人想在大陸推行繁體字?外國知乎上的回答亮了!
    全國政協委員韓方明在今年三月份兩會期間提出了一個提案:《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這份提案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繁體字識讀教育。對於這個提案,國家教育部於前兩天正式在官網進行回應。教育部的態度很明確:不同意,具體有三點理由:1.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應該便於使用。2.
  • 香港某小學電腦課習題要求繁轉簡 再次引發繁簡之爭
    據香港東網5月16日報導,有網民在臉書群組「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上發貼,表示就讀官辦小學二年級的孩子,電腦科功課需要將繁體字的句子改寫為簡體字,身為家長對此大為反感,直言香港人不需要學寫簡體字。第一道英文題順利答好,可到了繁轉簡的題目時,就變成了「老師,對不起,從不學習簡體字,故不懂做,如有問題請與家長聯絡。」該家長不明白功課要寫簡體字的用意,並解釋,雖然功課用Word做,但對小學生而言,繁體字還沒寫好學好,現在就要學簡體字,會造成混淆。若到中學階段才學,就情有可原。此言一出,引來香港網民熱議。
  • 當有人用繁體字鄙視我們的時候 我們應該怎麼回懟
    其實繁簡之爭,主要爭議點在於文字文化的斷層現象之爭,如果在繁簡之爭的辯論說理中,論及學術領域,那基本上兩邊都是就學術論學術了,而不是哪一種更為高級的鄙視鏈之爭。所以通常會用繁體字鄙視我們的人,基本上也沒什麼文化。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回復051查看《[備課必看] 有趣的骰子遊戲》;056《美國教材如何介紹中國古代史》)然後後臺就很多童鞋問我是不是米帝的中文學校都教繁體字,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是醬滴:一般學校是哪的人開的,就教什麼字。比如臺灣人開的學校就教繁體字、大陸老師開的學校就教簡體字。公立學校的學區也是一樣,基本上中文項目的創始人是哪裡人就教什麼字。
  • 繁體字識讀納入中小學被拒,「由簡入繁」才更好嗎?
    不得不說,字體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推崇繁體的人認為傳統文化不可拋棄,推崇簡體的人認為應當與時俱進。小觸也因此陷入思考,繁體字和簡體字究竟哪個更好呢?我們要不要「由簡入繁」?
  • 繁簡之爭:古文物中的簡體字
    簡體字真的是媒體口中所說「現代才有」的嗎?「民國粉」喜歡聲稱,繁體字是傳統文化的積澱,而簡體字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共產黨的發明創造,沒文化。在一部分港臺媒體的過分渲染下,簡體字被認定為是政治幹預漢字發展規律的產物。因此,總有些過去的幽靈「借屍還魂」,試圖通過召喚出一些舊時代的符號,樹立想像中的所謂「正統」,比如「中華文化在XX」。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其實,別看很多人天天使用簡化字,但他們對漢字改革方面的知識和常識性問題卻根本不了解,對簡化字的由來以及這些年來有人頻繁呼籲繁體字回歸,進而引發的繁簡之爭這些事更是不知情。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1930年,劉復、李家端合作編寫《宋元以來俗字譜》、1931年,徐則敏出版《常用簡字研究》、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出版《國語常用字彙》…這些簡化漢字著作的面世,對簡體字運動向著實踐方向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