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某小學電腦課習題要求繁轉簡 再次引發繁簡之爭

2021-02-14 外國網友怎麼看

一道電腦課習題,又在香港引發一場繁簡之爭。

據香港東網5月16日報導,有網民在臉書群組「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上發貼,表示就讀官辦小學二年級的孩子,電腦科功課需要將繁體字的句子改寫為簡體字,身為家長對此大為反感,直言香港人不需要學寫簡體字。

根據照片,題目要求用Microsoft Word找出問題答案。

第一道英文題順利答好,可到了繁轉簡的題目時,就變成了「老師,對不起,從不學習簡體字,故不懂做,如有問題請與家長聯絡。」

該家長不明白功課要寫簡體字的用意,並解釋,雖然功課用Word做,但對小學生而言,繁體字還沒寫好學好,現在就要學簡體字,會造成混淆。若到中學階段才學,就情有可原。

此言一出,引來香港網民熱議。

有人認同小學生應先學好繁體字,待中學或大學才慢慢學習簡體字,因香港始終使用粵語和繁體字。

部分網民竟稱簡體就是殘體,「香港人是不會用簡體字的,老師你是內地過來的吧?」

觀察者網註:部分港臺乃至大陸人將簡體字稱為「殘體字」,甚至把漢字簡化說成是「毀滅中華文明」

部分香港網民甚至說,學習簡體字的動機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不過, 更多理性的人表示,發貼家長過分敏感,把事件政治化和陰謀化,批評部分香港人的觀念是「無腦」,是「逢中必反」,對香港百害而無一利。

以上網民所提的「普教中」,是指以普通話而非廣東話教授語文。該政策自香港政府2008年推行以來,一度遭到民間和教育界反對。

去年2月,香港特區教育局計提到繼續以「普教中」為遠程目標,以校本方式推行,又指出中小學生應具備「認讀簡體字能力」,並把「認同國民身分」等列為學習宗旨。這又讓不少香港網民質疑當局要進一步「內地化」。

香港中文大學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受訪市民贊成在中小學教授普通話,但在學習簡體字方面則意見相當分歧。

不少有識之士指出,如今美國教中文絕大部分是簡體字,這已經是大勢所趨,有些家長的教育會讓子女變成「井底之蛙」。

香港繁簡之爭由來已久,近年,由於香港政改、「佔中」運動等,繁簡之爭日益被「政治化」。

2016年2月,香港TVB採用簡體字幕引發爭議,部門香港市民對普通話節目感到不滿,稱此舉「赤化」、緊盯「CCTV(中央臺)」。

TVB-J5臺普通話節目截圖

2016年2月,英國著名球星貝克漢姆妻子欲在香港開設個人品牌店,也因使用簡體字被香港網民批評,「我們用繁體中文,不是簡體中文,香港不是中國。」

維多利亞•貝克漢姆發布消息使用簡體中文引發爭吵

對於這些現象,《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發表評論文章稱,港臺部分人士因其使用簡體漢字而橫加刁難,並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實為無理且失禮的行為。將繁簡之爭帶上了政治暗示、沾染了敵意情緒,就變成了莫名的較勁,並無益於漢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文章還認為,在華人社會,繁簡體並行早已成為現實,學習和使用哪一種,應回歸實用精神和開放態度。

相關焦點

  • 一道繁簡轉換題,竟被部分香港人稱為「文化侵略」
    ► 文 觀察者網 趙可心一道電腦課習題,又在香港引發一場繁簡之爭
  • 貝嫂因使用簡體字翻譯意 在香港開店被罵
    掃描到手機,看更多國搜資訊 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
  • 「愛要有心,親要相見」漢字的繁簡之爭,你怎麼看?
    其實這涉及到了漢字由繁到簡的一個變化過程,涉及到漢字的繁簡之爭,更涉及到身為華夏兒女的每一個人。我們現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使用與書寫的漢字「愛」、「親」等字,是1956年漢字簡化之後,所推廣普及的簡化版寫法。「愛」字、「親字在原來的繁體寫法中,分別為「愛」和「親」,「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
  • 小學一二年級或取消英語課引發熱議
    取消英語課 喜憂參半  日前有消息稱,北京市小學一、二年級或將取消英語課,消息一出便引發社會各界熱議。西城區某知名小學校長表示,近年來,學校招聘的英語老師都是英語專業畢業,如果一、二年級取消英語課程,必將對部分英語老師造成影響。與該校長意見相同的並不在少數,東城區一位小學負責人表示,學校目前在英語教學方面的師資力量充沛,英語老師基本「一個蘿蔔一個坑」。如果一、二年級取消英語課,則會造成部分英語教師的轉崗。但本是英語專業出身的英語老師今後能做什麼,目前學校也感到迷茫。
  • 黃秋生回應「繁簡之爭」:繁體字是文化鑰匙 自己常用簡體字
    新華網香港7月25日電(記者王小旎 牛琪)「我完全出於一種好意,沒有一絲說簡體字是低等的意思。」香港演員黃秋生2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鑰匙,但自己更常使用的是簡體字。
  • 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用心「聆聽」
    從1998年開始,普通話科成為香港中小學的核心課程;2000年,普通話更成為中學會考科目。在回歸以前,全香港只有兩間以普通話為主要授課語言的本地小學,回歸後,新增了三所這樣的學校,更有超過71%的本地小學用普通話教中文。至於香港的國際學校,則一直用普通話教中文。 中文環境非常複雜 除了粵普之爭,香港的中文教育還有繁簡之爭。
  • 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
    儘管存在爭議,回歸前後,中文教育以及普通話教學在香港日益得到重視。從1998年開始,普通話科成為香港中小學的核心課程;2000年,普通話更成為中學會考科目。在回歸以前,全香港只有兩間以普通話為主要授課語言的本地小學,回歸後,新增了三所這樣的學校,更有超過71%的本地小學用普通話教中文。至於香港的國際學校,則一直用普通話教中文。
  • 亞洲周刊:日本漢字鏡子映照兩岸繁簡之爭
    中新網6月23日電 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第25期發文說,日本漢字鏡子映照臺海兩岸繁簡之爭。日本推廣簡化漢字,也包容繁體漢字,文字改革成績斐然,「漢字熱」近年更大為升溫,成功經驗已成為兩岸文字改革的參照系。  文章摘錄如下:  全球化一日千裡,計算機日新月異,也煥發了五千年歷史漢字的最新生命力。
  • 湖北一小學「課改」三年級才開數學課 引發爭議被喊停
    據新華社電 在學校中推行課程改革實驗,一二年級學生不用上數學課,湖北省赤壁市一所小學的這一探索受到網友關注。
  • 香港小學教育VS 深圳小學教育
    2、上課時長:香港小學:  280-340分鐘/天 一節課35分鐘-45分鐘, 2節課連上, 一天8節課深圳小學:    240分鐘/天, 一節課40分鐘,6節課香港比深圳多上 40-100分鐘/天香港小學:35-40分鐘一節,一般兩節連上 ,小息20分鐘, 一天累計課間+午息時間
  • 學而思網校免費同步習題課升級,幫全國中小學生鞏固課內知識
    5月18日,學而思網校正式推出新升級的在線免費課「同步習題課」。每周一至周六每天晚上開課40分鐘(19:00-19:40),涵蓋小學一年級到初三年級,以「講題」作為重點切入,幫助學生真正能學會。,「同步習題課」是此前全天免費直播課的延續,可以說是「免費課2.0版本」。
  • 小學語文二年級下,第6課《千人糕》課文內容解析,附習題及答案
    小學語文二年級下,第6課《千人糕》課文內容解析,附習題及答案課文第一段主要講述了爸爸告訴孩子今天要吃千人糕;第二段主要寫了孩子問爸爸什麼才是千人糕,段落中「好奇」一詞寫出了孩子想知道千人糕到底是什麼樣的糕。
  • 《完全平方公式》習題課教案及試講稿
    2.你認為如何才能上好一節習題課?《因式分解》習題課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一、教學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會選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因式分解。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的過程,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算能力得到提高。
  • 香港教材又引爭議:幼稚園插畫要求學生這樣認出狗
    對於網傳教材插畫將警察與狗並列所引發的爭議,太陽島英文幼稚園5日中午在其官網及臉書帳號上同步發布澄清聲明,稱相關插畫並非有意針對警察,而是遵從早年間香港教育局的指引。據香港媒體報導,5日當天,本港太陽島英文幼稚園現使用教材中的一副插畫在社交網絡上引發爭議。
  • 鄉村小學第一堂電腦課,從「編程」開始
    △點擊視頻觀看更多保利發展控股粵東公司夢想藝術課堂「Maker實驗室」互動現場10月,對於揭陽惠來橋觀村小學的孩子們來說,是無比充實的,他們總有上不完的課。佘校長說,疫情期間,城裡的小朋友通過電腦或手機進行線上學習,但橋觀村的孩子們卻沒有這些設備條件,落下了大半年課程。看了看課表,除了語數英音體美,還有一節科學課。
  • 再讀流沙河老先生《正體字回家》一書,對於漢字的繁簡之爭的看法
    中國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了。自民國以來,從上到下,就是爭議不斷的,但是又找不到根本可行的解決方案。基本上,就是各說各話。社會發展到當下,國家海內承平,老百姓溫飽無虞,自然就會人心思古,恢復傳統文化的浪潮非常的高。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
  • 論我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之走向 香港小學教學啟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論我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之走向 香港小學教學啟   導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系統。
  • 教育部通知要求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一節書法課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不現實,有些學校連體育課和音樂課都無法保證,更何況書法課。  新規  小學三至六年級必修書法課  8月26日,教育部在其網站上公布通知,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中,按課程標準開展書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級,每周要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