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

2020-12-27 中國青年報

文化觀察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

■王達三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3-23    [

列印

] [

關閉

]

    如果漢字簡化運動從1909年陸費逵提出《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算起,也有100年了;並且導致「文化中國」出現了繁體字和簡體字並存的局面。現在的問題是,簡體字正隨著中國國際影響的擴大而走出國門,國內恢復繁體字的呼聲卻越來越高。主張使用繁體字的人把簡體字說得一文不值,主張使用簡體字的人則把繁體字罵個狗血噴頭。但在筆者看來,繁體字和簡體字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而是應該並列為中國的「國字」。

    漢字簡化運動從一開始就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繁體字難認、難讀、難寫,所以造成中國人不識字、沒文化。實際上,識字水平和文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的普及提高有很大關係,和字體難易程度的關係不是很大。18世紀之前,中國人的識字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維持在5%左右,這既得益於中國經濟的相對富裕,也得益於中國人「耕讀傳家」的教育傳統。相反,中世紀歐洲的鄉村,除了牧師之外就再也沒有幾個識字的人。目前,臺港澳同胞也使用繁體字,不見得他們就比使用簡體字的大陸同胞沒文化。

    另外一個問題是,文字固然是一種工具,但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力,有其特定的、具體的含義。簡化漢字存在著不少問題,這是個不爭的事實。誠如古文字學家陳夢家所說:「文字是需要簡單的,但不能混淆。這些簡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簡化後有些字混淆了。」不了解繁體字的人,可能對這一點體會不深,筆者在此可舉一個例子。「亡」、「無」、「無」三個字,在古代都讀「無」(「亡」也可讀「王」),但各自的含義不同:有變成沒有,為「亡」;本來就沒有,為「無」;若有若無、若實若虛為「無」。如今,簡體字把三個字通混為「無」字,難免會丟失經典文本的特定語境。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無,奇字,無也。通於元者,虛無道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也就是說,「無」字有兩種解釋:一是「元」字左撇上通成「無」,一是「天」字右捺彎曲成「無」,亦即古人常說的「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須知,「元」和「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範疇甚至是價值信仰,比如《周易》裡面說「元亨利貞」而百姓常及「元始天尊」,儒家說「天道」而道家倡「無為」,等等。但是,在簡體字中,「無」成了沒有和虛無,很難再表述上及的文化內涵。

    我們原先有「國語」即漢語普通話的觀念,今後也應樹立「國字」即漢字的觀念。但是,「國字」不是只有一種,而是有兩種,即繁體字和簡體字。繁體字代表著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是個長歷史的大傳統;簡體字代表著近百年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是個短歷史的小傳統。對於這兩種「國字」,我們都要愛護和珍惜,不能非此即彼、厚此薄彼,更不能說主張恢復繁體字就要廢除簡體字,反之亦然。

    既然有兩種「國字」,就難免會發生爭論甚至是衝突。一個比較穩妥的解決辦法,就是暫時實行「繁簡併用」的「雙軌制」。實際上,大陸一直都在使用「雙軌制」,比如中華書局出版的古籍,絕大多數都是用繁體字排版印刷。再比如,為了照顧使用繁體字的特定的地區和人群,人民網、中國網等官方網站,一直就設有「繁體字」版。今後可考慮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語文教材的各文本原是繁體字的則繁體之,原是簡體字的則簡體之,使大中小學生至少能做到「識繁用簡」。個人以為,現在對一些商標、招牌、廣告、出版物等使用繁體字控制太嚴,不利於「雙軌制」的實行。

    從長遠來看,兩種「國字」長期並存不太可能,但結局肯定不會是要麼繁體字取勝,要麼簡體字佔優,而是各有取捨,具體則由民眾和歷史來選擇和檢驗。

    

相關焦點

  • 中國青年報: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
    但在筆者看來,繁體字和簡體字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而是應該並列為中國的「國字」。  漢字簡化運動從一開始就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繁體字難認、難讀、難寫,所以造成中國人不識字、沒文化。實際上,識字水平和文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的普及提高有很大關係,和字體難易程度的關係不是很大。
  • 景堂漫談: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書法創作中簡體字與繁體字的運用
    在參觀書法展覽時,經常會聽到有些人提及作品中有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問題。當前國展中對書法作品中文字的運用是不能繁簡混用,也就是說一幅作品要麼簡體,要麼繁體,只能選其一。我們現在通用的文字是簡體規範字,為什麼書法家多數會選擇使用繁體字呢?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之所以在外國網站上經常看到繁體字,實際上是為海外華人所提供的。一般在國內提供服務的網站,基本上都會提供簡體字語言選項以供選擇。在海外生活的華人使用的文字,除了所屬國的文字以外,大部分都是使用繁體字的。因為繁體字的歷史悠久,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在異國他鄉使用繁體字,能夠帶來一種文化自信,給旅居海外的華人們帶來民族自豪感。
  • 常見容易混淆寫錯的簡體和繁體字
    建國初年,為普及文化,減少文盲,大陸地區實行簡體字,以後絕大部分人都使用簡體字,但作為書法時大部分還是需要寫繁體字的。但繁體和簡體之間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有的是幾個繁體字簡化為同一個簡體,有的是簡化時借用了現存更簡單的字,導致這個簡單的字多了不少意思。
  • PPT中簡體字轉繁體字的技巧
    圖一圖二如大家所看到的圖一上的字體是簡體字,圖二上的字體則是繁體字那有人說了,這麼簡單的事情還用你來說麼,只要把簡體字體的換成繁體字體就可以了呀。是的,就是只要把簡體字體的換成一種在繁體字體就可以了。但是咱們是不是要在字體庫裡找這種繁體字呢?如果剛好字體庫裡沒有這種繁體字呢?那問題來了,咱們要怎麼樣轉換才能省時又省力呢?在這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
  • 關於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的十個問題
    舉例:時-時 燈-燈 顧-顧 價-價 讓-讓 國-國 際-際 雞-雞 漢-漢 棲-棲 標-標。。。。看看繁體字表音多麼的準,而簡化字扭曲讀音,甚至根本不表音,小學生負擔反而更重,如果學繁體,反而認得了半邊就會了,而且讀得準。  比如我們在講籃球、藍色、蘭花的異同時,到了蘭花就無法講下去了,因為蘭花蘭被簡化成沒有草字頭,它的字義和形聲特徵看不出來了。
  • 簡體和繁體哪個好?網友:臺灣香港用的都是繁體字
    近日,一則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的報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1956年中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為何專家卻呼籲恢復繁體字
    ------魯迅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一直都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漢字又有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分。雖然簡體字和繁體字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人們對於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就拿簡體字來說,一些字寫起來都十分困難,就比如說前段時間大火的生僻字裡的"魑魅魍魎",用簡體字寫出來都十分困難,而最簡單的簡體字用繁體字寫出來,都和"魑魅魍魎"的難度差不多,更不用說其他稍微難一點兒的字了。
  • 為什麼港澳臺使用繁體字,堅決抵制簡體字?
    眾所周知,漢字在過去書寫起來非常的繁雜,一個字甚至有數十個筆畫,不僅難以書寫,而且也不好學習和識記。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展了浩浩蕩蕩的掃盲運動,為了儘快讓人們學習更多的字,相關部門對以往的繁體字進行了簡化,簡化後的字書寫起來非常方便,人們學習起來也輕鬆了許多,所以到現在,我國國內一直沿用著當初的留下來的簡體字。
  • 繁簡字並不一一對應,不是所有簡體的「裡」都對應繁體的「裡」
    是因為寫了繁體字就算錯了嗎?不是因為寫成繁體就算錯了,而是沒有注意到繁簡字轉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簡化字和繁體字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而在有些時候,可能是兩個甚至是多個繁體字簡化為同一個簡體字。寫簡體的時候沒有問題,但是從簡體再次轉化為繁體時,則需要特別注意應該轉化為哪個字才行,一不小心就出錯。下面就以這個「裡」字為例,對其在繁簡字轉化過程中的情況做一點兒分析。
  • 中國為何不再使用繁體字了?專家:繁體字十分難讀懂
    國家之所以選擇繁體字化簡,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全國老百姓考慮,繁體字雖然在我國的歷史上存在3000餘年,從有文字記錄開始,便一直使用的是繁體字。專家說繁體字有三個極大的弊端,第一個繁體字十分難讀懂,字表其字意如:「轟、豐、鳥」不直接等於讀音,再者形聲字聲旁大多也不能準確表示讀音,如「韋」作為聲旁的違、偉、韓。」
  • 1956年我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專家卻為何呼籲恢復繁體字
    在我國的20世紀之前,繁體字一直以來都是各地華人所通用的中文的書寫標準。 現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漢字,都是經過了簡化之後的,目前在全中國也就只有港澳臺地區還保留了繁體字。 一說到繁體字,相信許多人都認為這種字體非常的優美,並且更加的接近象形字,也因此才曾成為國人所使用的漢字。
  • 簡體「買」字,你會不會覺得買東西太貴,頭都被人勾走的感覺?
    簡體「買」字,你會不會覺得買東西太貴,頭都被人勾走的感覺?簡體字很成功的方便認讀學習使用,但是也有很多字完全沒有簡化規則,胡亂簡寫一通,比如「又」字,被用於代替很多字的簡體結構偏旁部首,有「雞,難,漢,嘆」等,這種簡化依據和方法不知道是什麼?「又」字在甲骨文是指右手,用在這些字上面,補表意也不表音,不知道當初的大師們是怎麼想的。
  • 繁體字變為簡體字後很容易普及,但為什麼「二簡字」很快被廢止呢
    只是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大量培養人才,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繁體字的識認記相對都比較困難,為了加速掃盲,1956年審訂通過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大力推行簡體字,那時候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是掃盲班和識字學文化,數字也變成了零、一二三四五等,因為簡體字筆畫很少,容易造假,所以我們的會計制度裡用的仍舊是繁體字。
  • 大陸人為什麼能看懂繁體字,而港澳臺人卻不一定看得懂簡體呢?
    大陸人為什麼能看懂繁體字,港澳臺人卻不一定看得懂簡體呢?我們國家有兩種字,一種是繁體一種是簡體,目前大陸人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簡體字,而港澳臺人士仍舊使用的是繁體字。我們漢字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從甲骨文開始到現在的簡體字,都是一步步變化而來的,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一段時間,我們一直使用的都是繁體字。後來在國家的倡導下,我們化繁為簡,使用起了更方便更簡潔的簡體字了,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說如果不是可以尋找,從出生到長大是根本沒有機會見到幾次繁體字的,這就不免讓人產生了一種疑問,為什麼沒有看過繁體字的我們,還會認識繁體字呢?
  • 為什麼我們捨棄用了上千年的繁體字,改用簡體了呢?答案很新鮮
    在長久以來,中國創造的輝煌歷史和長久累積的知識保存至今。今天小編就來討論為什麼我國要捨棄繁體字而改用簡體字呢?首先我認為簡體字筆畫比繁體字少很多,好寫而且省時間。繁體字筆畫多體積大還容易寫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學習文字,大部分甚至都是文盲,為了更好的鼓舞人們開始識字,胡適和魯迅就開始研究簡體字了,他們讓中國的漢字學起來更簡單方便。
  • 細說葉公好龍和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不同 --認一個字打通古詩詞29
    這一次我來說一個成語葉公好龍,同時說一下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有人爭論說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甚至有心人還總結了很多文章來指責繁體字改簡體字的不好。我們以前學過一個成語叫刻舟求劍,叫時移世易,你接受了,就能明白我講的意思。
  • 為何大陸用簡體字多年,港澳臺仍用繁體字?
    其實到成年之後,能夠熟練書寫和掌握的漢子,和漢字的總量比起來,也是差距很遠的,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正常的閱讀和寫作。我們都知道現在中國大陸常使用的漢子,都是已經經過了簡化後的漢字,早前的漢字筆畫更為繁多。但是港澳臺卻一直沿用著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漢字的演化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唐代才基本上 開始定型。漢字的簡化歷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 臺灣網友再提「繁體字申遺」 擔憂繁體字被邊緣
    還記的數月前,臺灣一字體設計團隊推出所謂「臺灣字」,還邀請香港一起「守護傳統中文」嗎?事實上,香港使用簡體字範圍日益廣泛,這讓部分臺灣網友開始擔心繁體字被邊緣化,但也有網友自我安慰:臺灣成為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很好啊,可以申遺啊!
  • 繁體還是簡體?不過四個字——約定俗成
    目前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雖然答覆中沒有明確的「是」或「否」的答案,但「學生該不該學繁體字」這一不算新鮮的話題,因此又引起一番討論。 看到新聞,想到一個笑話——如何逼瘋一個臺灣或香港小學生?方法是請他寫100遍「一隻憂鬱的臺灣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