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從小就學習寫字,認字。其實到成年之後,能夠熟練書寫和掌握的漢子,和漢字的總量比起來,也是差距很遠的,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正常的閱讀和寫作。我們都知道現在中國大陸常使用的漢子,都是已經經過了簡化後的漢字,早前的漢字筆畫更為繁多。但是港澳臺卻一直沿用著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
漢字的演化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唐代才基本上 開始定型。漢字的簡化歷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五四運動開始後,提倡用白話文替代文言文,白話文的普及,也就涉及到了漢字的簡化。
在1920年的時候,錢玄同便在《新青年》中發表了關於漢字簡化的提議,並在隨後的2年中,詳細規劃了8種具體的實施方案。胡適也曾經表示支持漢字簡化。經過眾多文人學者的努力,在1935年的時候,錢玄同的《簡體字譜》被採用,中華民國教育局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也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
解放時期,當時的簡化漢字被稱為「解放字」。1949年的時候,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之後的漢字簡化越發備受重視,教育部確定了簡化漢字的原則,文字改革協會也不斷完善,發展成了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以及數次國務院全體會議中,漢字的簡化不斷被明晰和確立。最後在1964年審定通過的《簡化字總表》,1986年經過了少量的修訂後,一直被使用至今。
港澳臺一直沿用著繁體字,主要是因為內地是在解放後就推行簡化字改革了,當時港澳臺還沒有回歸,所以一直沿用繁體字至今。但是不論是繁體字還是簡化字,都不影響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