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為什麼能看懂繁體字,港澳臺人卻不一定看得懂簡體呢?
我們國家有兩種字,一種是繁體一種是簡體,目前大陸人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簡體字,而港澳臺人士仍舊使用的是繁體字。其實有一部分人曾經提倡,將漢字重新繁體化,因為這樣有助於傳統的延續,是對老祖宗的尊重。斯以為即便是簡體字仍然是文化流傳下來的東西,而且更適合現代人的書寫使用,這種進步行為如何就變成了不尊重老祖宗了呢?
我們漢字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從甲骨文開始到現在的簡體字,都是一步步變化而來的,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一段時間,我們一直使用的都是繁體字。後來在國家的倡導下,我們化繁為簡,使用起了更方便更簡潔的簡體字了,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說如果不是可以尋找,從出生到長大是根本沒有機會見到幾次繁體字的,這就不免讓人產生了一種疑問,為什麼沒有看過繁體字的我們,還會認識繁體字呢?
大陸人對繁體字都有一種莫名的情懷,但是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見過繁體字,為什麼會無師自通,看到一行繁體字就能認識到這行字的意思呢?而港澳臺的同胞則不同,他們從小學的都是繁體字,看到簡體字卻覺得十分為難呢?難道就是因為大陸的KTV裡播放臺詞的字幕多是繁體字的原因嗎?
當然KTV可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但絕對不會是全部。實際上兩方面對這個問題是,應該是大陸人對繁體字認知困難,港澳臺對簡體字認知困難才對。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大陸人對繁體字認知要強於港澳臺人對簡體字的認知呢?
1、兩地的字典不同,大陸上的字典多是簡體後綴繁體的,從小學習的時候雖然用不上繁體,但是一些常用的繁體心裡還是有印象的,用的多了自然而然就熟悉了。而港澳臺的字典都是純繁體,根本沒有一丁點簡體的痕跡,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憑空想像出簡體字的含義。
2、我們認字時間長了都有一種習慣,這個字像什麼就會讀什麼,用簡體字做參考去對比繁體字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找到他們之間的關係,比如「開」和「開」字,「龍」和「龍」字,通過思考和對比是能夠猜出來的。而繁體變簡體顯然沒有那麼簡單,比如「風」和「風」字。可見漢字在簡化過程中是會丟失一些零件的,這些零件就是我們簡體字參考的東西,但繁體字沒有東西參考,往上加東西去聯想很容易,如何拆就難多了。
還有一個因原就是人們看字文是不在意順序的,我們很多時候是從語句的語意來判斷說出來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的,而不是純靠看,不知道有沒有發現第一句話裡順序是錯的呢?再舉個例子,憂鬱二字大家能否一下看懂呢?所以說大陸人能看懂繁體並不是什麼血脈傳承,而是看的多了自然就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