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繁體字會被簡化變成簡體字?看完後了解了

2020-12-17 歷史的搬運工

漢字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有著長達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到商朝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文字體系---甲骨文。在沒有進行文字改革時,人們一直使用繁體字,繁體字的優點是能夠更明確的表達意義,因為我們的祖先在造字的時候,是根據對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研究出來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所以很容易辨認,這也是為什麼學會了簡體字後,很多繁體字也很容易認出來的原因之一。但是,為什麼中國近代開始嘗試對漢字去繁就簡呢?

漢字的簡化過程,幾乎貫穿著中國的近代史。說起近代漢字簡化運動,其實是源於太平天國。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採用。其最有名的字是將"國(國)"的"或"改成"王"。

辛亥革命後很多學者都對漢字不是很感興趣,有人甚至提倡徹底廢除漢字,比如大文豪魯迅。原因在於當時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受西方影響比較多,加之拉丁字母拼法簡單、傳播速度快、書寫方便、好學等優點;與中國文字相對繁瑣複雜的性質形成鮮明對比。其實在當時的東亞,由於西方思想的影響,包括韓國、日本全都刪去了大量的漢字,尤其是韓國,他們現在的拼音文字都是後創的。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曾想過要簡化文字,但是由於當時國民黨黨內元老的極力反對,以及當時政府執行力不強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繁體字簡化的工作被擱置。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漢字改革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毛澤東「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的精神指引下,聲勢浩大的漢字改革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當時的語言文字改革主要圍繞三項工作進行:簡化和整理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以下是新中國文字改革時的簡要歷史進程:

1951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正式成立。在《文改會和教育部致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漢字改革的方向,「漢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很快,文改會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廣泛徵求社會意見。有資料顯示,當時參與討論的全國文字學家、各省市學校語文教師以及部隊、工會的文教工作者約有20萬人。

在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審定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後,正式修正為《漢字簡化方案》提請國務院審核,並於1956年正式實施。整個方案共收錄簡化字515個、簡化偏旁54個,於1956年到1958年分四批推行。1964年,在對《漢字簡化方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後,文改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收錄共計2238個簡化字,作為使用簡化字的規範。

簡化字初創之時,在海外一度引起軒然大波。1971年,中國正式恢復在聯合國大會中的合法席位,簡化字理所當然地成為聯合國官方使用文字之一,並由此逐步得到各國的認可。

漢字簡化後,筆畫減少,結構清晰,便於識字教學。為新中國成立時期掃除文盲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試想如果讓中年文盲學習繁體字,估計只有很少人能脫離文盲隊伍。誠如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所說:「方案公布後,兩年來,簡體字已經在報紙、刊物、課本和一般書籍上普遍採用,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大家稱簡便,特別是對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成人的確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文字學家葉籟士、傅永和曾做過統計,現行的簡化字中,始見於先秦到明清的共有341字,佔87.88%;始見於民國的有46字,佔11.86%;始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僅有一字,佔0.26%。

當時很多文化界人士也對簡體字表示熱烈歡迎,著名作家冰心曾在《光明日報》上公開發文說:「首先,我是一萬個贊成漢字簡化的,先不必說為了聽報告、寫筆記的方便,這個念頭可以說是在五十幾年以前,我開始學寫我的學名『謝婉瑩』三個字的時候,已經萌動了。」

但是繁體字也是中華文化的隗寶,就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郭銳說:「當然,繁體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在書法中。更重要的是,繁體字是對漢字演變的一種記錄,如果繁體字消失,漢字的演進鏈條中就會缺失一環。另外,繁體字的識別能力還是閱讀經典古籍的前提之一,如果不識繁體字,中華文化的傳承也必然受到影響。」

看到這裡,大家覺得繁體字和簡體字各有何優點?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很多智能軟體的出現,大家減少了書寫,往往會覺得在手機或電腦上明明都認識的字,但當自己要寫出來的時候,卻感覺不知道怎麼寫,即使寫出來了,可能看著也不太像,也會懷疑自己寫錯了
  • 我們現在用簡體字,為什麼港澳臺用繁體字?是這些原因
    現在大家在工作生活中,都用到的是手機電腦,寫字也是用到的很少,最多就是寫自己的名字,現在的簡體字大家已經很習慣了,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也看見有的電視節目用的是繁體字,雖然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漢字的字體,但是為什麼港澳臺用的卻是繁體字,我們一起去了解原因吧。
  • 為什麼大陸用戶天生能看懂繁體字?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麼?
    千百年後的我們依舊能夠無障礙的學習當年古人的文化,體會他們的心境。然而,漢字從甲骨文演變到現在的漢字還是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可以說,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
  • 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醜」是怎樣變成「醜」的
    小時侯父親教我讀《孟子》,讀到《公孫丑》上、下兩章時,我百思不解:古人竟然會取這樣一個難聽的名字!     後來學習並逐漸掌握了繁體字,這個疑問才總算煙消雲散——醜陋的「醜」字原來應該寫成「醜」,而「醜」則是十二地支中的一個專用字,漢字簡化時把兩個字合併了。
  • 繁體字變為簡體字後很容易普及,但為什麼「二簡字」很快被廢止呢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簡化漢字,但很少有人知道,以前我們國家還出現過二簡字,二簡字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一簡字的升級改良版,但由於種種原因,使得二簡字在推行了半年後就以失敗告終。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
  • 大陸早已用簡體字,為何港澳臺卻仍在用繁體字?看完漲見識了
    大陸早已用簡體字,為何港澳臺卻仍在用繁體字?看完漲見識了我們都知道,如今是網際網路的天下,這是個數字代碼的時代,書寫於人而言和從前不同了,然而漢字在真實世界裡還是很重要。平常漢字有兩部分,一是經常用的簡單的字體,二是不經常用的複雜的字體。
  • 簡體字繁體字孰優孰劣
    你看,上部有馬鬃,下部著四蹄,是不是立體形象。象形字之於字母文字,在書寫時本就像是在畫畫,只是大大簡化及高度抽象了。繁體字的馬較之於簡體字的馬,是不是更好些!再有,親,繁體字親,相見乃親,無見必疏。親的簡體字只保留了原字的一半,對於見文生意的漢字優點則大打折扣了。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專家反駁: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所以簡單地用簡體字或者繁體字來形容華夏文化顯然是杞人憂天。」  「如果今天還是用繁體字,這社會交流成本會提高多少?」馬東感嘆,「所以我說這些知名人士都是有一顆文化的心,但是這些結論都很天真。」  另外,問到「識繁寫簡」應該怎麼識,需要如何推行繁體字,馬東說:「不需要推行,讀書讀到大學以後學文科自然會接觸到繁體字,躲都躲不開。」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如何看待簡體字?
    日本1946年漢字簡化,當時繁體字國被日本簡化為國。在此之前,中國國內除了繁體字國之外,常用的異體字有囯(裡面是王不是玉)。中國大陸1956年漢字簡化,沒有選囯字,選的是國字。所以你得問為什麼中國大陸也把國簡化為國才對。知道茴字有幾種寫法嗎?
  •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回復051查看《[備課必看] 有趣的骰子遊戲》;056《美國教材如何介紹中國古代史》)然後後臺就很多童鞋問我是不是米帝的中文學校都教繁體字,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是醬滴:一般學校是哪的人開的,就教什麼字。比如臺灣人開的學校就教繁體字、大陸老師開的學校就教簡體字。公立學校的學區也是一樣,基本上中文項目的創始人是哪裡人就教什麼字。
  • 我們用簡體字但為什麼天生就看得懂繁體字?原因無外乎這4個!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處於一窮二白的階段,知識分子實在少之又少,絕大部分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可以說中華文化面臨著斷層的危險。為此,1956年國家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並在1964年整理編制了《簡化字總表》,後來又對個別簡化字作出了調整,最終簡化字的總數增加到2235個。
  • 教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教育部答覆了!
    我一致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堅持教簡體字,語言本身都有其缺點和優點,但是本質上還是一種共同意識,讓更多的外國人使用簡體字,才是學習真正的漢語。當然,有特殊要求或者學習古漢語的除外。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漢字的演變經過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幾個階段,已經與近代的繁體字所差不多。眾所周知,秦朝統一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給六國遺民制定了官方的書寫規範。那麼歷朝歷代究竟是通過什麼辦法,來將演化後的漢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呢?這就要倚杖朝廷編寫的「字書」來規範民間用字了,這是官方所制定的規則,比民間為方便書寫所使用的簡化字更具有歷史可考性。
  • 我們已經用了60多年簡體字,為何還是能看懂繁體字?原因有三點
    //墨雲我們已經用了60多年簡體字,為何還是能看懂繁體字?說起現在我們日常用到的文字,它的雛形要追溯到宋朝時期,之後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演變逐漸變成我們所熟知的繁體字。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開始逐漸對繁體字進行簡化,這才有了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文字。
  • 大陸早就普及了「簡體字」,為港澳臺卻還在使用繁體字呢?
    大陸早就普及了「簡體字」,為港澳臺卻還在使用繁體字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文化也是不容小覷的,如果大家有仔細研究手機的話,有輸入法簡體字和繁體字之間的切換,估計各位也知道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中國的漢字,那它們之間有社麼區別呢?
  • 為什麼大陸用簡體字,而港澳臺用繁體字呢?至今很多人不懂
    現在很多人都只會寫簡體字,不會寫繁體字,但是小編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雖然不會寫繁體字,但是卻看得懂,雖然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但是不知道是時有看到還是本身骨子裡帶的血液讓我們知道。我國的文字也經歷的無數朝代的變革,從甲骨文到現在的簡體字,其實,每一個朝代多多少少都會有變化。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這第一個原因就是漢字的書寫習慣,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待事物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往往會忽略細節,只看事物的表面來定下結論,而人們在看文字也是如此,比如面對一大段的文字,很少有人願意去一個字一個字的去仔細分析,當在看一個字的時候,眼神也會看到除這個字以外其他的漢字,而在面對繁體字時,大腦中就會自動找看得懂的字來匹配,而對於那些看不懂的字也會找合適的字來替補,這樣一來,
  • 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那為什麼還要改成簡體字?
    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那為什麼還要改成簡體字?文|薦文史中國的漢字是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中國的歷代都是以漢字為主要的文字的,中國的漢字不僅僅中國人在使用,一些東亞一些地區還是唯一的交流文字。為什麼大陸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在我國古代的有一些碑文上有些字古人也用了簡體字來書寫,那麼這就說明了簡體字可以被書寫為書法字,而書法界的人們認為書法字只能寫繁體,那麼這些不同的觀點一致都沒有達成一致,至於為什麼書法字不可以寫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