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又新披露了哪些重要文獻》截圖
嚴總:
您好!
感謝您對《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全注新譯精講 尚書》的關注。
現結合《中華讀書報》文章《「清華簡」又新披露了哪些重要文獻》,就您關心的《尚書》真偽問題做一點說明。
《尚書》分今古文兩種。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末農民戰爭使得原本流傳的《尚書》被毀,西漢建立後伏生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說壁藏)對《尚書》進行了復原,共得28篇。後又從民間求得《泰誓》篇,亦編入「伏生本」。
古文《尚書》最初是西漢時期魯恭王為建造宮室而拆除孔子故居時在牆壁中發現的,共45篇,其中29篇內容與「伏生本」相同[後來,漢代孔安國(孔子十一世孫,也有資料寫作「十二世孫」)為與「伏生本」相同的29篇文章做了注],其餘16篇則為新篇,史稱「逸篇」。由於這45篇《尚書》是用先秦古文字寫成,故稱古文《尚書》。
後來不知何故,古文《尚書》中的16篇「逸篇」失傳(這大概是16篇得名「逸」的原因)。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向朝廷獻上一部《尚書》,共58篇,其書33篇內容基本與「伏生本」相同,只不過篇目排序和章節劃分稍有差異。後來唐代孔穎達(孔子三十一世孫)為該書做了疏,這58篇就是今天流傳的《尚書》(孔安國注,孔穎達疏)的全本,也是目前唯一的《尚書》傳世本。
宋元明各代,許多文人學者對古文《尚書》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後世的古文《尚書》證偽問題,主要針對的就是梅賾所獻而「伏生本」沒有的25篇),各方爭論不休,直到清初學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刊行,古文《尚書》證偽問題才基本有定論:古文《尚書》應系後人偽造。此後,古文《尚書》的證偽工作還在進行,也不斷有新的證偽資料被發現。
「清華簡」是清華校友在海外購買,於2008年捐贈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接收後開始對「清華簡」進行研究,相關新成果不斷被披露。《「清華簡」又披露了哪些重要文獻》中提到的古文《尚書》證偽的問題,在以前的清華簡研究成果中就已披露,如《「清華簡」證實:古文〈尚書〉確係「偽書」》(中國新聞網,2012年1月6日)。「清華簡所見多篇『書』類文獻,不但進一步證偽偽古文《尚書》,也坐實了今文《尚書》的可靠」,《「清華簡」又披露了哪些重要文獻》中的這段文字可以說是「清華簡」中新披露的與《尚書》相關內容的學術價值的最好說明。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
中西書局2018年11月第1版
關於古文《尚書》的證偽問題,錢宗武教授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全注新譯精講 尚書》前言中也有涉及(以下兩段直接複製錢老師來稿):
宋代學術思想活躍,南宋初年有一位學者叫做吳棫(yù),首先懷疑《孔傳古文尚書》中的25篇「晚書」。他在《書稗(bài)傳》(排版時注意提醒排版員修改à)一書中指出25篇「晚書」文從字順,而33篇卻文辭古奧,二者文體不一,「晚書」不可靠。朱熹也認為:「孔壁所出《尚書》,如《禹謨》《五子之歌》《胤徵》《泰誓》《武成》《冏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傳皆難讀。如何伏生偏記難底(的),至於易記底(的)全記不得?」其後,明代梅鷟(zhuó)(排版時類推簡化,字形為上「族」下「鳥」)等學者又繼續做《尚書》的辨偽工作,成績最大的是清初的大學者閻若璩,他的《尚書古文疏證》版行以後,學界多傾向於認為《孔傳古文尚書》系偽作。
《孔傳古文尚書》是《尚書》唯一的傳世版本。雖然其書或系偽作,但我們認為其「偽」主要在版本——不是孔安國所獻的壁中本。至於其內容,或為輯佚,或為後代史官的追述,或為史實實錄。從這個角度說,《孔傳古文尚書》可以看作古文《尚書》的輯佚本。它補充、豐富了《尚書》的內容,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同時,「晚書」對於研究儒學有特殊意義。朱熹曾說:「書中可疑諸篇,若一齊不信,恐倒了六經。」王應麟《困學紀聞》稱「《仲虺之誥》,言仁之始也;《湯誥》,言性之始也;《太甲》,言誠之始也;《說命》,言學之始也。」而《大禹謨》則是巍巍宋代理學的根基。
清華簡《尚書·金滕》背面劃痕
2018年是「清華簡」捐贈十周年,《「清華簡」又新披露了哪些重要文獻》再談「清華簡」的研究成果,以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等書的出版,是「清華簡」研究的一個周期性總結,反響如何,有待時間檢驗。這無礙於春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全注新譯精講 尚書》的正常出版,書稿也不必立即對相關內容進行吸收。
以上!
楊威威
2018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