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說明為筆者在錢宗武、秦力譯註《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全注新譯精講 尚書》清樣稿即將送外審專家審閱時所作的《〈尚書〉清樣稿送審說明》。文中提到的「源自《尚書》的常用成語(出書時改為「成語典故」)」等欄目在出版時有一定變化。
這是筆者結合《尚書》編校過程寫的第一份正式的外審說明,如有貽笑大方之處,懇請多多指教。
《尚書》清樣稿外審說明
一、書稿基本情況
《尚書》全注新譯精講稿件作者為錢宗武教授及其門下博士秦力,來稿全部為繁體字,word字數統計約34萬。
書稿以中華書局影印本《十三經註疏》之《尚書正義》為主要參考底本,收錄今古文58篇,參之以《尚書易解》《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和鳳凰版《書集傳》斷句分節。
注釋參考了一百多種古今傳注,譯文以直譯為主,篇末精講對原文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讀和拓展,書末附以「源自《尚書》的常用成語」106條,「主要參考文獻」91條及錢宗武教授簡介。
二、書稿編校情況
書稿目前已經過一校、二校、通讀,基本過程如下:
《尚書》稿件和已版《尚書》
一校:
1.關於原文
責編以中華書局影印本《十三經註疏》之《尚書正義》為主要參考底本,輔以《尚書易解》《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尚書正義》等,對全稿《尚書》原文進行核對。對繁簡字和異體字進行適當處理。改動之處,給出相關憑據並發作者審核,對作者審查後認定的可修改之處進行修改。
2.關於注釋
(1)由於《尚書》文辭古奧,注釋眾多,「正文」欄目中的注釋序號與「注釋」欄目中的注釋序號存在不對應的問題。筆者進行了逐個核檢,使二者一一序號對應。叢書體例要求採用句注,來稿有些地方並未嚴格遵照總分格式進行註解,校者依照總分格式進行了修改。
(2)《尚書》注釋參考了古今大量文獻,同一參考文獻的注引名稱在呈現形式上常有差異,校者對參考文獻名稱進行了統一,除了引文中出現的參考文獻名之外,同一參考文獻一般只用一個名稱,一種表述方式。比如《詩經》的引用,初稿注釋有「《詩·XX·XX》」格式,也有「《詩經·XX·XX》」格式,校者在徵求作者意見後統一採用後一種格式。」同樣,對於同一個人,稱名一般也只用一種方式,比如初稿有「楊樹達」「楊遇夫」,校對稿在徵求作者意見後統一使用「楊樹達」。
2018年4月,國際尚書學會第四屆年會暨國際尚書學第五屆學術研討會在西北師大召開,此為筆者與錢宗武教授在會場合影。
(3)注釋中引文頗多。筆者根據手頭相關書籍,諸如《尚書正讀》《尚書校釋譯論》等,結合讀秀、中國知網等學術引擎,對注釋及精講中的引文進行了逐個檢索核查,對認為需要修改的地方,做出相應改動並標註參考文獻及頁碼,將對應頁碼拍照後粘貼在word稿件上供作者參考;參考內容為電子文獻的則通過截圖粘貼的方式轉移至書稿word文檔對應位置,在寄送紙質校對稿時一併將相應word文檔發送至作者郵箱。待作者審核後做出相應改動。
(4)對注釋中古今地名進行了逐個檢查核對。對於同一個古地名,若前後注釋有不一致之處,會建議作者進行統一。由於本書注釋大量參考借鑑了作者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當時的行政區劃名稱現在有了很多變化,校者依據現今的行政區划進行了對應修改。對於變化較大、不能進行對應修改的區劃名稱,則請作者進行考證後改定。
(5)給某些生僻字加注拼音,對某些不當注音給出修改建議。對繁體字進行簡化,將異體字統一為正字。
3.關於譯文
(1)核查原文分段和譯文分段是否對應。
(2)同一個詞語,作者在翻譯表述時,往往追求與注釋表述有所區別,追求殊途同歸的注釋和譯解。這樣的語言多樣性避免了注釋和譯文的重複,但有時也會造成譯文與注釋意思不對應的情況。在校對時檢查到譯文與注釋含義不同的情況,會建議作者修改。
(3)核查書中是否存在漏譯、誤譯的情況。
(4)叢書要求譯文採用直譯形式,有些字句的直譯顯得較為生硬。校者對翻譯中的個別字詞及句段提出了修改意見,並在作者同意後進行了修改,儘量保證文從字順,減少直譯帶來的生硬感。作者也在幾次返稿中主動對比較生硬的直譯進行了修改。
譯文的標點,多依照原文;對於一些確實需要靈活處理的,則依照現代漢語標點符號使用規則校對。比如原句「ABCD,」較短,但卻表現了兩個層次的內容且譯文較長,一般在「AB」的譯文內部用逗號,結尾用分號,CD的譯文結尾用句號。
會議期間與趙逵夫教授、秦力博士(右2)、王祥辰博士(右1)在西北師大合影
4.關於精講
主要對組詞造句、行文邏輯和精講的整體架構進行了檢查。校正了個別字詞和標點的錯誤;對行文邏輯給出一些參考意見;對於精講中的材料性論證,根據校者知識積累和學術搜尋引擎,提供一些參考性材料,由作者決定是否選用補充精講內容。
5.關於成語
對於成語的釋義進行了核查,將成語下方相關引文與書稿正文文字逐一對照,檢查到不一致的地方,依照前文改定的文字進行修改。給出了一些增補和刪除成語的建議。根據編委會意見,請作者刪掉了原稿中50多條較為生僻的成語,對一些成語的內部結構和表述方式進行了調整,儘量將所有成語以最常見的表述方式呈現給讀者。比如原稿成語「至再至三」,修改後變為「一而再,再而三(至再至三)」。
《尚書》「附錄」:成語典故
6.關於參考文獻
主要檢查參考文獻的文獻名是否正確,排版員是否按照參考文獻格式要求進行排版,書稿中同一文獻在原文、注釋、精講中的名稱是否是完全對應。
7.關於作者簡介
修改了作者簡介中個別字詞。
8.關於前言和目錄
進行了一般性校對。
二校:
1.請兼職校對根據校對要求對書稿進行了校對。主要是依照中華書局影印本《十三經註疏》之《尚書正義》再次進行底本校對。另外,請兼職校對參照一校的相關要求對《尚書》全部文稿進行了校對。
三校:
1.依照既有要求對全文進行校對。
2.根據編委會要求,請作者對前言進行了增補,並進行了相應次數的校對。
國際《尚書》學會第四屆年會暨國際《尚書》學第五屆學術研討會合影
通讀:
1.責編通讀全稿,統一格式體例。
2.解決遺漏的標點、字詞、語法、繁體字簡化、異體字統一等問題。
3.檢索「源自《尚書》的常用成語」欄目中《尚書》引文所在書稿的頁碼,進行精確標註。
4.就通讀中新發現的需要溝通解決的問題與作者協商。
三、懇請老師注意的問題
1.核校底本時欠缺經驗,可能有一些處理不到位的情況,還請老師多多指教;原文有些地方根據其他資料進行了修改,注釋中並未給出校記,請老師適當辨別。
2.來稿中存在大量的舊地名,校者相關地理知識並不是十分豐富,儘管查閱了許多資料,但某些地名的修改可能仍有不當之處。
3.「源自《尚書》的常用成語」,「常用」的標準不好拿捏,在篩選時進行了適度放寬。所以,可能會出現某些非常用成語。篩查成語時,用了百度、中國知網和讀秀學術搜索三個搜尋引擎進行同時檢索。主要用後面二者檢查詞語性質(是否算是成語),用百度搜索檢查成語的使用頻次。
4.校者對書稿中對某些繁體字、異體字的處理可能不是很到位。
5.原文和注釋中序號的編排與對應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
6.某些版式問題可能沒有注意到。
圖中文字為外審返稿後,筆者針對外審刪除「秦火」修改所寫的兩條說明。
鉛筆為反對刪除的意見:「不可等同視之,指的是焚書政策。」
紅筆為同意刪除的意見:「此處『秦火』亦可刪。畢竟『秦火』之後還有官方收藏,而項羽火燒官藏,幾至《尚書》徹底消失。」
徵求錢老師意見後處理措施:保留原文。
校者初次接手如此責任重大的工作,儘管校對過程中已經十分努力,但是由於能力和經驗不足,其中定有不少疏漏之處。懇請老師多多提點。
祝老師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楊威威
2018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