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潛1878出生,字鈞湄,號滌庵,湖南省湘陰縣三塘鎮嶽雲村人,清朝末年秀才。早年酷愛讀書,學識淵博頗有才華。青壯年以後目睹官場腐敗,遂放棄仕途以教書為業,被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學校首任校長符定一聘請為國文教師,於1930年在長沙去世,終年52歲。
力克群英第一名
1912年春,時年19歲的毛澤東以名列榜首的優異成績,考入剛成立的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學校普通科一班,柳潛任毛澤東的國文教師兼班主任。
除在課堂上對毛澤東嚴格要求、細心輔導外,還利用課餘時間向毛澤東傳授國文、寫作等方面的知識,講析歷代文章大家的代表之作,使他得到了系統的古漢語言文字的訓練。
1912年6月間學校準備舉行一次作文比賽,柳潛把這次作文比賽看成是對毛澤東的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對他進行了充分的賽前輔導,指導和督促毛澤東全力進行論說文寫作的強化訓練。
在參賽前的一個時期內,毛澤東幾乎每天都要完成一篇文章,然後交給柳潛批閱。這次作文比賽中,毛澤東撰寫的《商鞅徙木立信論》一文力克群英,一舉奪得了比賽的第一名。
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見於《史記·商君列傳》,記述的是公元前359年,戰國時期秦國的大政治家商鞅取信於民、推行改革的故事,這個故事歷來知道的人很多。
毛澤東別開生面,聯繫當時的社會現實借古諷今,大發憂國憂民的感懷,直抒利國福民的改革抱負,抨擊當時執政者袁世凱之流。
商鞅徙木立信論(原文)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
政府國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 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記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法律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當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
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
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 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國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舌而譏矣,嗚乎,吾欲無言。
柳潛大為震驚
在作文比賽中,19歲的毛澤東,借商鞅徙木立信,針砭中國良法難行、惡法不止的悲劇,哀變法者之苦心,恨老百姓之蒙昧,最後只得讀書人一聲長嘆!其言下之意是,要想救國,先要喚醒民眾,商鞅就是一個推行良法、喚醒民眾的好榜樣。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國文老師的柳潛,看了毛澤東的作文,破例給了100分。不僅如此,柳潛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接連在試卷上寫下好幾段評語!
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駸駸入古。精理名言,得未曾有。
逆折而入,筆力挺拔。歷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力能扛鼎,積理宏富。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嘆之筆出之,是為壓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傳閱。
書法特點
這篇作文試卷,既有老師的行書,又有學生的楷書。老師的書法,蒼勁,老辣,雄渾;學生的書法,清秀,流利,勁健。據史料披露,毛澤東上私塾、小學和中學時,在同學中,寫字一直是佼佼者。
這個時期的書法,主要還是實用書法,這為後來的行草書打下了堅實基礎,這篇《商鞅徙木立信論》可見一斑。
今天欣賞毛澤東這篇小楷作文,更多的還是被他的思想所感動,也被老師柳潛的慧眼所折服。
當老師柳潛讚頌少年毛澤東為偉大之器的時候,也下意識地感到,這個後生前途無量,但無量到什麼地步不敢想像了。
毛澤東書法的演變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年時代是第一階段。該時期多為楷書,字體工整。
1921年到1949年間,是第二階段。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他運籌帷幄,為使機要人員傳達準確,他起草的文電多是行書。30年代以後,字體清秀,字體自左向右略有傾斜。
1949年進北京以後,是第三階段。這時生活環境好了,此時他的字越寫越好,越寫越草。他的信函視對象而有區別,對文化程度低的人,他就寫得清楚工整;給高級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學家、教授等的書信多為草書,例如他書寫的詩詞,給華羅庚、章士釗的信件等,都非常灑脫、精美。
不忘恩師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中,回憶在該校讀書時的情況時說:我的第一個嘗試上學的地方是省立第一中學。我花一塊錢報了名,參加了入學考試,發榜時名列第一。
這個學校很大,有很多學生,畢業生也不少。那裡的一個國文教員對我幫助很大,他因為我有文學愛好而很願意接近我。這位教員借給我一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裡面有乾隆皇帝的上諭和御批。
1949年10月,毛澤東邀請他的好同學周世釗,到北京中南海家中作客時,又問到柳潛,再一次強調說,柳先生對我幫助和鼓勵很大,是位教育家,並請周世釗回湖南後,代他進行慰問。如果柳先生不在人世,他的的夫人及其後人,如有生活困難,代他進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