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讀高三時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論》

2020-08-26 牧郞視點


柳潛1878出生,字鈞湄,號滌庵,湖南省湘陰縣三塘鎮嶽雲村人,清朝末年秀才。早年酷愛讀書,學識淵博頗有才華。青壯年以後目睹官場腐敗,遂放棄仕途以教書為業,被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學校首任校長符定一聘請為國文教師,於1930年在長沙去世,終年52歲。

力克群英第一名

1912年春,時年19歲的毛澤東以名列榜首的優異成績,考入剛成立的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學校普通科一班,柳潛任毛澤東的國文教師兼班主任。

除在課堂上對毛澤東嚴格要求、細心輔導外,還利用課餘時間向毛澤東傳授國文、寫作等方面的知識,講析歷代文章大家的代表之作,使他得到了系統的古漢語言文字的訓練。

1912年6月間學校準備舉行一次作文比賽,柳潛把這次作文比賽看成是對毛澤東的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對他進行了充分的賽前輔導,指導和督促毛澤東全力進行論說文寫作的強化訓練。

在參賽前的一個時期內,毛澤東幾乎每天都要完成一篇文章,然後交給柳潛批閱。這次作文比賽中,毛澤東撰寫的《商鞅徙木立信論》一文力克群英,一舉奪得了比賽的第一名。

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見於《史記·商君列傳》,記述的是公元前359年,戰國時期秦國的大政治家商鞅取信於民、推行改革的故事,這個故事歷來知道的人很多。

毛澤東別開生面,聯繫當時的社會現實借古諷今,大發憂國憂民的感懷,直抒利國福民的改革抱負,抨擊當時執政者袁世凱之流。

商鞅徙木立信論(原文)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

政府國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 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記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法律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當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

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

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 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國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舌而譏矣,嗚乎,吾欲無言。

柳潛大為震驚

在作文比賽中,19歲的毛澤東,借商鞅徙木立信,針砭中國良法難行、惡法不止的悲劇,哀變法者之苦心,恨老百姓之蒙昧,最後只得讀書人一聲長嘆!其言下之意是,要想救國,先要喚醒民眾,商鞅就是一個推行良法、喚醒民眾的好榜樣。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國文老師的柳潛,看了毛澤東的作文,破例給了100分。不僅如此,柳潛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接連在試卷上寫下好幾段評語!

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駸駸入古。精理名言,得未曾有。

逆折而入,筆力挺拔。歷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力能扛鼎,積理宏富。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嘆之筆出之,是為壓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傳閱。

書法特點

這篇作文試卷,既有老師的行書,又有學生的楷書。老師的書法,蒼勁,老辣,雄渾;學生的書法,清秀,流利,勁健。據史料披露,毛澤東上私塾、小學和中學時,在同學中,寫字一直是佼佼者。

這個時期的書法,主要還是實用書法,這為後來的行草書打下了堅實基礎,這篇《商鞅徙木立信論》可見一斑。

今天欣賞毛澤東這篇小楷作文,更多的還是被他的思想所感動,也被老師柳潛的慧眼所折服。

當老師柳潛讚頌少年毛澤東為偉大之器的時候,也下意識地感到,這個後生前途無量,但無量到什麼地步不敢想像了。

毛澤東書法的演變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年時代是第一階段。該時期多為楷書,字體工整。

1921年到1949年間,是第二階段。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他運籌帷幄,為使機要人員傳達準確,他起草的文電多是行書。30年代以後,字體清秀,字體自左向右略有傾斜。

1949年進北京以後,是第三階段。這時生活環境好了,此時他的字越寫越好,越寫越草。他的信函視對象而有區別,對文化程度低的人,他就寫得清楚工整;給高級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學家、教授等的書信多為草書,例如他書寫的詩詞,給華羅庚、章士釗的信件等,都非常灑脫、精美。

不忘恩師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中,回憶在該校讀書時的情況時說:我的第一個嘗試上學的地方是省立第一中學。我花一塊錢報了名,參加了入學考試,發榜時名列第一。

這個學校很大,有很多學生,畢業生也不少。那裡的一個國文教員對我幫助很大,他因為我有文學愛好而很願意接近我。這位教員借給我一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裡面有乾隆皇帝的上諭和御批。

1949年10月,毛澤東邀請他的好同學周世釗,到北京中南海家中作客時,又問到柳潛,再一次強調說,柳先生對我幫助和鼓勵很大,是位教育家,並請周世釗回湖南後,代他進行慰問。如果柳先生不在人世,他的的夫人及其後人,如有生活困難,代他進行幫助。

相關焦點

  • 教師閱過毛澤東的《商鞅徙木立信論》作文後極為讚賞評了100分
    毛澤東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我下一個嘗試上學的地方是省立第一中學,我花1塊錢報了名,參加了入學考試,發榜時名列第一。這個學校很大,有許多學生,畢業生也不少。那裡的一個國文教員對我幫助很大,他因為我有文學愛好而很願意接近我。這位教員借給我一部《御批通鑑輯覽》,其中有乾隆的上諭和御批。我不喜歡第一中學。它的課程有限,校規也使人反感。
  • 用典|徙木立信
    習近平在回應花蓓的講話中,引用了「徙木立信」的典故。「徙木立信」出自漢代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徙木立信」講的是商鞅變法時的一個故事。
  • 毛澤東精短作文放到今天只能得不及格(圖)
    毛澤東中學時期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  毛澤東「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如果這是一篇今天的高考作文,能得多少分呢?我問了一位多年任高三課程的語文老師,他說,假如滿分是70分,這篇作文只能得30分,理由是通常高考作文要求滿800字,而這篇作文只有500字。  今晨看罷一文,不禁拍案叫絕。此文是毛澤東在湖南省立一中就讀時的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國文教員柳潛的評語如下:  「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入古。
  • 徙木立信與濫審濫批
    關於「信」的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是「徙木立信」。《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 少年毛澤東勤練寫作,競賽作文得滿分,主張偶像梁啓超做外交部長
    ,提交了一篇名為《商鞅徙木立信論》的論文,全文如下: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毛澤東《商鞅徙木立信論》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我認為商鞅搬移木桿樹立誠信的事情反映了當時百姓的愚昧。因為,對於好的法令,人民自然是擁護支持的;不好的法令,人民自然會反對。
  • 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
    ——摘自毛澤東1912年《商鞅徙木立信論》(見《毛澤東早期文稿》第二版,第1—2頁)  [精講]  司馬遷,生於約公元前145年或約公元前135年,卒年不詳,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市南)人。早年誦讀古書,二十歲後外出旅遊,開始政治生活。三十八歲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著手搜集史料,經五年準備,開始寫作《史記》。
  • 商鞅到底是「刻薄」還是「偉大」?且看大思想家們的評說
    -----秦孝公欲以虎狼之勢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是以徵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瞻,故用不竭而民不知。(鹽鐵論非鞅)」 還有一類是反對商鞅大搞專制制度。嚴復是這一類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
  • 他是目光如炬的良師,認為19歲的毛澤東:自是偉大之器
    年少的毛澤東不知道自己該上什麼學校,就經常翻閱報紙查找招生廣告。1937年主席在向斯諾回憶這段經歷時,曾經講過自己準備報考或者曾經上過的學校有: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堂、商業學堂、公立高級商業學校。從這些學校的名字可以看出來,年少的毛澤東開始考慮自己以後的職業了。
  • 毛澤東教你寫作文!
    整篇文章一氣呵成,中間沒有一絲停頓,顯然是積累深厚,胸中有乾坤。符定一不禁感嘆:「這是高手。」不久後,湖南省立第一中學舉行作文比賽,這種事情是毛澤東的主場,怎麼可能無動於衷。於是,他寫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論》交上去。
  • 毛澤東教你寫作文
    不久後,湖南省立第一中學舉行作文比賽,這種事情是毛澤東的主場,怎麼可能無動於衷。於是,他寫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論》交上去。柳潛給《商鞅徙木立信論》打了100分,然後發給同學們傳閱:「這才叫文章,你們寫的東西都是臭狗屎。」他告訴毛澤東:「那些拗口的古文已經過時啦,梁啓超才是如今的文章高手,你要好好揣摩,努力吧。」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就從商鞅變法中可以得知「徙木為信,商鞅重建官府信用」。△商鞅採取「徙木立信」贏得百姓認同無信民不擁,秦國弱小不堪,主要是自身因素商鞅還未得秦孝公重用時,秦朝在當時,國內的老百姓信不過政府,主要是政府是不怎麼講
  • 徙木立信
    秦孝公問商鞅治國之道,商鞅就大談特談大道理,聽得秦孝公昏昏欲睡。後來景監說商鞅怎麼能夠說這些,秦孝公要的是如何富國強強兵,不是聽你扯淡的,你瞎扯啥呢?商鞅回答是要想勵精圖治,得看看君主有沒有這個意思,如果君主的心思和自己的方案合不來,那麼也是白費,不過看樣子,自己的方案應該會對秦孝公胃口,於是讓景監為中間人,自己再去見秦孝公。
  • 揭秘:黨成立前 毛澤東有哪些求學經歷和人生轉折
    毛澤東以極大的熱情關注《民立報》並成為它的忠實而熱心的讀者,接觸到許多革命言論。當他在這張報紙上讀到黃興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的新聞時,思想受到巨大的衝擊。黃興在廣州起事震驚全國,學生中欲投身革命的人,已是躍躍欲試了。  毛澤東就是這「躍躍欲試」中的一個。一天,他在校園裡貼出文章,公開發表政見:必須把孫中山從日本召回,擔任新政府的總統,由康有為任國務總理,梁啓超任外交部長。
  • 從首次看到社會主義一詞到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用了9年時間
    歷史上,改朝換代時的屍山血海,使得大多數人都對改朝換代望而卻步。尤其是1905年7月16日,清廷頒布「方今時局艱難,百端待理,朝廷屢下明詔,力圖變法,銳意振興」的上諭後,相當一部分人都對此充滿了期望,維新變法的思想逐漸成為了彼時社會的主流。
  • 商鞅之死,不是壯烈犧牲,而是作法自斃!
    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大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是國君旁支側出的子孫,原名叫公孫鞅,因為是衛國人,又叫衛鞅。後來因為秦孝公封商地十五邑給他,所以又稱為商鞅。商鞅怎麼死的呢?死的很慘。秦孝公一死,就有人告他圖謀不軌,然後就全國大搜捕,最後被處以極刑——五馬分屍。這種刑也叫車裂,就是用繩子捆住受刑者的頭和四肢,另一頭捆在馬身上。
  • 毛澤東23歲時寫的哪篇文章曾經震驚全校?
    1917年,23歲的毛澤東寫了一篇長達4000餘字的作文,名為《心之力》,這篇作文震動了全校,他的老師楊昌濟,先是為這篇文章判了100分,後來又加上了5分,以體現對這篇文章無以復加的讚許。《心之力》一文在當時就被廣為朗讀傳抄,並流傳至今,且至今讀來意味無窮,依然令人振奮。
  • 毛澤東名著《論持久戰》背後的故事
    書中有一段關於毛澤東《論持久戰》寫作情狀的描寫: 「這一年,在延安的毛澤東寫了很多東西。很具代表性的就是著述了《論持久戰》。毛系統地總結了自1927年他第一次拿槍以來的很多軍事思想。毛的一名警衛員著迷地目睹了毛寫《論持久戰》時的情景。毛坐在窯洞裡的書桌邊,微弱的燭光照著他蒼白的臉。他兩天沒有睡覺,只吃了一點點東西,筆記本旁邊放著一塊石頭,毛手臂酸疼時就緊握幾下石頭使手指得到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