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春,已經19歲的毛澤東退出新軍,決定繼續求學。
可是求學之路如何走,學什麼專業,這對當時的他是一大難點。
當時長沙有很多學校,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學校裡有初中、高中、職業中學、中專等等。
因為在當兵之前,主席只上了半年的湘鄉駐省中學,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初中上了半年。
當時的長沙受時潮的影響,辦的學校也都是按照西方學校設置的課程,並且也都在報紙上登載了招生廣告。
年少的毛澤東不知道自己該上什麼學校,就經常翻閱報紙查找招生廣告。
1937年主席在向斯諾回憶這段經歷時,曾經講過自己準備報考或者曾經上過的學校有: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堂、商業學堂、公立高級商業學校。
從這些學校的名字可以看出來,年少的毛澤東開始考慮自己以後的職業了。
我們前面談過,主席自年少時考慮的就是救國救民,為何現在開始考慮起以後的職業呢。
這是因為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
2月12日,溥儀宣布退位,2月15日,袁世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可以說,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是令人歡欣鼓舞的,中國正式告別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邁進了共和時代。
我們後來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但是在當時袁世凱的聲望威信如日中天。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可以說共和派、改良派、清帝派都認可、都能接受。
武昌起義雖然成功,但當時同盟會力量尚且幼小,清朝大軍壓境,一場內戰隨時可以爆發,最終結果很有可能是同盟會被鎮壓。
如果內戰爆發,生靈塗炭,人不聊生,疲憊不堪的國家也會更加凋敝。
在這樣讓人窒息的情況下,正是袁世凱以一人之力扭轉了形勢,力勸清帝退位,整個國家和平進入共和時代。
封建社會以這樣的方式退出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新舊力量的鬥爭,一般都要經過多個回合的全方位的激烈鬥爭。雖然在此之前,同盟會多次舉行起義,但都是局部的戰鬥,全國性的全方位的戰鬥始終沒有出現,在清朝覆滅之前準備垂死掙扎妄圖玉石俱焚的情況下,是袁世凱讓清朝和平退出了時代,
所以當時袁世凱有再造共和的大功,讓一場舉國內戰消弭於無形,讓百姓免於生靈塗炭。
全國都是喜氣洋洋精神振奮,認為中國從此步入現代國家,必定會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
年少的毛澤東也不例外,他認為革命已經成功了,國家已經步入正途了,自己已經19歲了,老父親還在大山裡辛苦勞作供自己上學,是時候考慮自己以後的職業了。
所以當時他看的招生廣告都是職業中學之類的學校,希望自己學個一技之長,自己以後能有個不錯的職業,以求實業、教育報國。
當時這些廣告都比較誘人,一是強調了實用性,比如學成造皂技術可以富國強國,學成法律實務可以馬上任職等等。
二是學費低廉甚至免費,膳宿費用也很低廉,這也是少年毛澤東選擇學校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後來主席入學的是公立高級商業學校。在這個學校讀了一個月,這個學校當時書本都是英文,老師是歸國的華僑,日常說話教課都是英文,但是又沒有專門的英語老師,這讓學生們很難適應,別說是當時的教育水平,就是放到現在,全部用英語課本和用英語上課的中學也是少之又少。上了一個月,就退學了。
然後報考了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學校,入學成績是第一名。
在這裡,校長是符定一,國文老師是柳潛,他們都很欣賞他。
特別是柳潛先生,當時也就是32歲左右,他認為年少的毛澤東是一個非凡的人才,對主席寫文章的犀利文風也是很喜歡、很讚賞。基本上主席寫的文章,他都要寫上長長的批語然後讓其他學生傳觀。
他也提供了大量的書籍讓主席閱讀,指導主席的寫作,對主席以後寫文章有很大的影響。
可惜的是這些寫的文章都散失了,唯一保留下來的是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論》,這是入校後一次的作文比賽,主席寫的時候一氣呵成,文章夾敘夾議痛快淋漓,柳潛老師閱卷的時候,先找到主席的文章,讀下來之後,但感覺文章談古論今,直切當時社會之弊端,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揮筆就給了100分。
主席的這篇文章413個字,柳先生的批語就有141個字。柳潛寫下了這樣的評語:「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如報筆,而文法亦入古!」,「經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筆力挺拔」;「力能扛鼎」;「積理宏富」等等。
在全文的結尾處,還寫有一大段總結性評語:「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嘆之筆出之,是為壓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
「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參加優秀作文評選的評委們,一致同意柳潛所作的這些評價,都稱讚毛澤東「才氣過人,前途無可限量」,同意把桂冠判給毛澤東。
柳先生可以說真是目光如炬,在主席那麼小的年齡就看出來以後必定成為偉大的人物,實屬難得。
可惜這所學校是模仿的德國學制,初中4年,高中3年,一共是7年,所以課程安排的不是很緊湊,這對渴望求學的毛澤東來說是不滿意的,所以讀了幾個月,就退學開始自學了。
雖然讀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半年,但是主席對柳潛先生印象深刻。解放後,主席曾向過去的校長符定一打聽柳滌庵(柳潛)的下落,得知「此人早已謝世,子孫後代情況不明」,毛澤東深感遺憾:「可惜了。袁大鬍子不喜歡的梁啓超式的新聞記者的手筆,是我向柳滌庵老師學來的。那篇《商鞅徙木立信論》,他給了我100分。」
這裡主席說的袁大鬍子,是袁仲謙先生,是主席後來讀師範時候的國文老師,是前清的一名舉人,袁大鬍子是當時學生給他起的一個愛稱,在主席讀書的時候,給了主席很多幫助,以後會專門介紹一下袁先生。
柳先生去世於1930年,終年52歲。他雖然是秀才出身,但並不是迂腐不化,相反卻緊跟社會潮流,鼓勵主席寫文章時緊緊結合社會實際,對主席的文風有很大的影響,他的批語和主席的文章一起成為了國家珍貴的文獻,也必定永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