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村長
通往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因為沒人能堅持到最後。
這是保利發展發布行業白皮書的第四年。2017年,保利預見了「房地產正處於總量峰值時代」;2018年,提出「房地產市場窄幅箱體運動是必然趨勢」;到了2019年,再次印證了「保利周期理論」的預見性。
2020年初新冠疫情黑天鵝爆發,引發國際股市動蕩,美國重啟量化寬鬆。大變局下的2020年,樓市到底如何發展,顯得撲朔迷離。
是聚合,還是分散?是向前,還是轉彎?房地產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時代在背後,突然摁響喇叭。
有的房企打著左轉向燈向右轉,有的則仍固執在規模道路前行。哪些城市更有發展潛力?未來的地產行業和市場將會怎麼走?
由保利發展戰略研究院出品的保利白皮書如約而至,你疑惑的,或許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01
人口大流動:多極化城市格局成型
保利白皮書原文:
房地產的發展構建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之上,人口是需求之本。
保利研究院團隊通過分析全國 337 城、14 億人口、橫跨 20 年的數據後發現,從遷移特徵來看,「鄉-城」城鎮化高位放緩,「城-城」流動加速並存。獨立遷徙變為舉家遷徙,城市綜合收益與二代人口質量紅利將乘法倍增。
從遷移方向而言,呈現多維極化格局:「跨省遠赴東部與省內就近集聚並存」、「東部沿海與中西部明星引力同在」、「單核虹吸力與都市圈外溢力均有」。
當下我們正處於一個人口大流動的時代,城鎮化進入高階階段,人口流動多極化。這就不難理解愈發激烈的「搶人大戰」與「城市晉級賽」,是歷史之必然。
集聚的號角已經吹響。土地城鎮化將匹配人口城鎮化。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將 「集寵愛於一身」。
村長解讀:
這兩年,以深圳為代表的全國大城市人口吸引力暴增,國內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變化。
城市化進入高階發展階段,中國城市化率從1990年的26.44%持續上升到2019年的60.60%。
同時,從當前的人口分布來看,北京上海人口數量為2000多萬,廣州深圳1000多萬,除卻北上廣深的人口數量較多之外,天津、武漢、蘇州、西安、鄭州、杭州、成都等省會城市人口數量也比較多,均在1000萬以上。
這意味著,具備人口吸引力的不再只有北上廣深,各中心城市也具備較強吸引力。
02
城市大變局:大中城市擴容增長
保利白皮書原文:
保利研究院團隊堅持,房地產是基本面的投射,城市生命周期就是房地產生命周期。人口、經濟、產業等基本面才是支撐房地產的根本因素。
縱覽全球,中國過往城鎮化受制於均衡式發展思路,齊夫法則未能完全生效。資源自由流動不足,經濟-人口比重需再平衡,大城市不夠大、不夠多。
當下,我們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點,城市大變局的前夕。城鎮化發展思路轉變,市場重回主導地位,土地資源有望更「市場化配置」,將「以人定地、地隨人走」。
市場力量、行政導向、客觀規律,三者均指向百城集聚,向陽生長,群星閃耀。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未來15年中國超大城市將超10個,特大城市超15個,人口規模TOP100城將佔據全國75%的城區人口。
村長解讀:
隨著人口加速流動,城市的生長也在發生變化。
按照城市化市場思維演繹下去,我們國家的人口必將呈現出聚集的趨勢,更多的向大城市集中,城市格局將呈現出齊夫法則。
然而從很多層面看,我國的齊夫法則未能完全生效。
這主要歸結於兩個方面:人口與經濟、土地的基本面之間的衝突;大城市的土地資源難以滿足人口數量的需求,而GDP總量排名靠前的城市人口佔比又不大。
03
周期新特徵:房企逆周期操作空間收窄
保利白皮書原文:
自 2015 年起,本輪周期經歷了連續三年大繁榮,至今已有五年。與前三輪的三年小周期不同,期間多次入冬反覆,分批調整而總量穩定,土地周期與樓市周期漸行漸遠。
保利周期理論發現:供求周期、政策周期、金融周期三個周期正深度疊合,周期被拉長,箱體被壓扁,城市二八輪轉,並走出自有周期。
金融周期下,房企的現金流空間收窄,經營槓桿率下調,進而影響規模擴速。
房企面臨挑戰巨大,競爭模式亟待升維,重塑打法。
村長解讀:
這意味著,過去30餘年房企傳統的高周轉的打法失效。
傳統邏輯下,土地的周期晚於樓市,房企可以低價拿地高價賣樓。
現在的邏輯是,地價與房價的差距在逐漸減小,房企的利潤窗口在變短,變窄。
可以看到,自2015年起,以深圳領漲為標誌性起點,全國樓市普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牛市行情。哪怕是三四線城市,也體會了一把房價翻倍的感覺。
而到了2018、2019年這兩年,樓市的周期開始窄幅箱體波動,行業競爭加劇。
04
運營新邏輯:周期疊合拉長,城市走出自有周期
保利白皮書原文:
是什麼引發了周期新特徵?
白皮書認為,是運行邏輯發生了變化:新時代房地產調控長效管理機制建立以來,房住不炒是行業的本質定位,限價等調控政策從物理反應轉向了化學反應。
在此基礎上,信貸、政策等外部輸入性因素得以發揮強牽引作用,影響預期,保持窄幅。土地供給彈性天然不同,調控政策分化,城市不再整齊劃一,二八輪轉,走出自有周期。
而所謂化學反應,白皮書認為其背景來自四個方面:
在剛性限價城市:由於價格體系過於扁平導致的一二手價格倒掛,中心區高熱。在彈性限價城市:走高后乏力,盤整期、修復期相對較長。在供給放量城市:供給量大於市場的需求,導致成交萎縮。在需求透支城市:房價超過天花板,脫離購買力,棚改走弱,價格虛高回調。近期疫情在國外快速蔓延,全球金融市場大幅動蕩。反觀中國疫情防控有力,復工復產有序展開,市場相對穩健,充分彰顯了中國的制度和治理優勢。
中國將成為短期避險資金、長期資本投資的理想目的地,而不動產會成為重要選擇之一。疫情之下,樓市按下暫停鍵。疫情之後,相信市場會有較強的回暖。
村長解讀:
2020年,市場的情況由於疫情這個不可變量產生了變化。
如何預判疫情對市場周期的影響?
正如保利白皮書所言,疫情黑天鵝,同時給房地產行業一個警醒:未來,消費者將重新審視,從真實居住需求出發,呼喚好服務好產品,房地產競爭回歸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