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些經濟學家預測說,世界正走向類似1929年大蕭條的地步,並且告訴人們當前最要緊的事情就是現金——除了錢本身之外,其他的都是泡影。所以,捂緊自己的錢袋子,是上上策。
經濟學家就是這樣子,你偏偏缺什麼,他就偏偏說這個很要緊。你可以將一些經濟學家的話當做沒說,因為,你身上壓根就沒什麼積蓄,你正發愁你的賺錢機會越來越少、工作越來越難找。所以,經濟學家的勸告通常都是指向有錢人的,至於沒錢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積極行動了。
畢竟,當一個人快要淹死的時候,未雨綢繆就顯得不切實際了。最務實的辦法就是:一方面對時局的判斷再怎麼悲觀似乎都不為過,另一方面要俯下身去,積極行動,努力找到賺每一分錢的機會。至少,當下的狀況以及形勢的發展告訴我們:「好日子」的確一去不復返了,所謂賺大錢、「一夜暴富」的機會沒了。準備過「苦日子」吧——你可能不再像以前一樣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了,而且你要控制自己不要再借貸消費。
如果你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歷史上的大蕭條已經足可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小心謹慎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1929年的大蕭條,按照《大蕭條》一書的著作者韋克特的說法是:這是一段令人無法忘懷的歷史,這是一次想起來就會感到戰慄的記憶,這是一個隨時會變成噩夢並讓人從睡夢中警醒的時代。
同樣,2020年的世界,也開始了這樣的戰慄和噩夢。有很多人把這樣的境況的原因歸結於新冠肺炎疫情,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僅僅是導致這個世界走向衰退的「加速器」,即使沒有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在此之前也走向了自我瘋狂與迷失。
2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1929年的大蕭條就是如此。
20世紀20年代的繁榮並非始終如一的健康。韋克特說,從後來的情況看,它類似於發燒帶來的面紅耳赤,而不是健康的臉色紅潤。農業依然在為它1917-1918年間浮腫般的過度擴張而呻吟。連同煙煤礦和紡織品一起,它也屬於被稱為「生病產業」的臨床病房。產業劇變的確很大,一種對飯碗的不安全感出現了好幾年。甚至早在1926年,據估計,失業者就有15萬之眾;到1929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80萬以上。
在1929年10月大崩盤之前的6年時間裡,銀行破產以每天將近兩家的速度發生。
而信用的過度膨脹,是1929年這場災難的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一個不計後果的融資繼續加速的過程,無論是當時的美國還是企業以及家庭和個人,信用槓桿的作用維持了市場、消費和全世界的所謂繁榮,似乎每個人的錢包都是鼓鼓的。普通人更熟悉像分期付款之類的普遍形式的信用膨脹,最終幾乎所有人都成了負債人——金融機構賺取了大把的利息和錢,至於個人和企業,不入不敷出就已經燒高香了。
有一項對當時的研究表明,1929年收入超過100000美元的24000個家庭,其總收入是600萬個最窮家庭的總收入的3倍。頂層群體的平均收入是底層群體的630倍。
「普通消費者所收穫的僅僅是不足掛齒的碎屑,就連生產商也只是收穫了眼前的那麼一點好處。」韋克特在《大蕭條》中如此寫道。
重要的商業企業和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少數的大公司和少數的超級有錢人,掌握了大多數人的經濟命脈和命運。同時,這些大公司和超級有錢人通過各種金融手段努力榨取普通人的每一分錢。但普通的老百姓對此,毫無意識和概念。他們也樂于欣欣向榮的景象,包括提前消費。實際上,個人和家庭已經入不敷出。
上述的這些歷史事實,對我們來說,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就是我們在最近幾年以及疫情之前所發生的常態呢?
「豐裕中的貧困」,成了當時的鏡像。龐大的工業文明的基本平衡,在1929年那一年,開始失衡:工資與價格、生產與消費、機器和人力之間的不穩定關係。
於是,在焦慮不安的繁榮世界上,風暴在10月28日這一天開始就降臨了,就像啟動阿爾卑斯山雪崩的隆隆炮聲一樣,紐約股票交易所的「黑色」見證了歇斯底裡的瘋狂,經紀人們鬼哭狼嚎。
曾紙醉金迷的人們迎來了美國乃至全世界歷史上最恐怖的一次大危機,長達十年之久,最終通過一場世界大戰的「釋放」才被宣告終結。
企業破產了,商店關門了,大規模的失業潮到來,大量的人開始依靠政府救濟才能活下來。
到1932年的三年時間裡,10萬家企業破產,5000家銀行停止支付,近千萬儲蓄帳戶被一筆勾銷。由通脹到蕭條,5000萬人失業,不計其數的人流離失所。還有不一而足的人選擇了自殺。
3
除了上述談及的原因之外,還有什麼因素導致大蕭條的出現?
「1929-1941年這段時期是從美國國內的一次崩潰開始的,這場崩潰源於多種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多半是對群體福祉和個人滿足之間的關聯自私自利地視而不見。」
韋克特在《大蕭條》中這樣繼續寫道:災難幫助美國人記起了他們是一個民族,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把大車從泥潭中拉出來。這一時期結束於美國捲入一場全球大戰的前夕,導致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國家都同樣頑固地拒絕承認它們的安全與所有國家的良好狀況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即「一個世界」的觀念。
大蕭條帶來的就是很多人的事業。「迷惘困惑,猶豫遲疑,冷淡默然,自信盡失,是長期事業最常見的標誌。一個男人不再操心人們怎麼看他。頭髮蓬亂,鬍子拉碴,蔫頭耷腦,走路拖沓,這些是內在潰敗的外在徵兆,常常被營養不良所致,失業被證明是一種萎靡病。」
1933年,對賦閒工程師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4個人當中就有3個人的士氣顯得更低落。另外一些類似的身體虧空是:當他重新工作時,肌肉無力、協調失衡、缺乏毅力。就像是一家停工歇業的工廠,生鏽給它造成了損害。而那些暫時保住了飯碗或者在無所事事與輪班工作之間來回擺動的人,也同樣被不安全感的幽靈所糾纏。
「我們認識到,誠實、正直和勤奮,再也不能讓你登上頂峰。」20世紀30年代中期,一位大學生如此說道。諸如此類的擔憂,已經席捲了年輕人,他們對未來感到迷茫甚至絕望。
更多的人,不願意再思考,因為一思考就容易讓自己陷入深淵之中,或許是難得糊塗吧,「活一天,算一天」。1932年,一個窮困潦倒的人對一位社會工作者說:「這些日子,思考是危險的,請別打擾我。」
大蕭條所帶來的煩惱和掙扎,讓為數不少的人承受了無法忍受的後果。1930-1932年間,公立醫院中因患精神病而住院的人數,年增長率幾乎是1922-1930年間的三倍。而在股票市場崩盤之後,自殺率也隨之上升。
韋克特寫道:作為大蕭條的最後指標,不得不用公費進行安葬的死亡,1931年的數量是1929年的三倍多,達到了大約1:10的比例。這是一場人間慘劇。
人們渴望一場新的革命。於是,羅斯福新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再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人們為大蕭條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4
2020年的世界,會繼續走向哪裡呢?
對於個體來說,努力抓住工作賺錢的機會並且節制消費,似乎比什麼都重要。更重要的是,技不壓身,身上必須有一門可以吃晚飯的技能。
這個時候,任何的焦慮和惶恐都是無濟於事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俯下身去,積極行動。
「等死」是一件最讓人絕望的事情。
電影《萬箭穿心》(根據作家方方的作品改編)真實的讓人看了十分難受。上個世紀90年代的武漢,一個普通家庭裡丈夫馬學武是一家國企的廠辦主任,妻子李寶莉是漢正街的一名小販,二人還有一個兒子小寶。一次企業分房讓這個家庭住進了新房,豈料從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讓人始料未及的變故接踵而來:丈夫馬學武提出離婚、妻子發現丈夫出軌、無家可歸 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終於馬學武在一系列打擊下走向了自殺之路。寶莉的好友小景把一切厄運歸結於新房的風水不好,稱之「萬箭穿心」,個性倔強的李寶莉不願妥協,決意撐起這個家……
李寶莉沒計劃過自己的生活,沒想過趁著年輕說不定還能嫁個更好的,沒想過像個潑婦那樣找廠子大鬧一番多訛點兒撫恤金,只是直來直去的挑起扁擔,以自己能想到的、能接受的最快方式掙錢養家,努力不讓這個家散掉,努力造就更好的物質生活。她沒有文化,除了出力氣,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嗎?她沒想過,我也沒想過。
當兒子高考完畢,寶莉以為可以弱弱的鬆口氣,可是更大的災難突然來了,這個生活中的全部指望,突然翻臉不認人,要和自己斷絕關係。寶莉憤怒了,對著小景哭訴,可是還是不接受小景的「萬箭穿心」的說法,那個硬撐著要讓自己光芒萬丈的女人,佝僂著脊背,一顫一顫的走在丈夫離世的橋上,被一群中學生喊「婆婆」……
「漫天綻放的禮花,映出了她奔湧而來的淚水,這樣苦難的生活,到底是因為什麼?到底是為了什麼。」豆瓣上的一位網友「丟丟」這樣寫道。
中國的大地上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血肉豐滿但遭遇苦難的人們。疫情之下更是如此。而隨著大蕭條的來臨,這樣的苦難只多不少。丟丟說:「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小人物,他們不起眼,他們不高大全,但是他們總是在努力地活下去,不管到底遇到了什麼,不管自己以前遭遇過什麼,自己犯過什麼樣子的錯,總之,得想法兒努力活下去。生活,本身就是生下來,然後活下去。」
是的,有時候活著比死去更有勇氣。那麼,怎麼辦呢?
另一部影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結尾處,張大民跟兒子說,如果有人槍斃你,沒轍了,你再死,死就死了。如果沒有人槍斃你,你就好好活著。
好好活著,比啥都強。
5
活著是一件充滿著折磨、騷亂、衝突和困惑的狀態。我們所謂的常態生活就是每天上辦公室,重複再三地經驗一些快感,以及其中的痛苦、焦慮、不確定感和摸索的過程。我們已經對這樣的生活方式習以為常了。我們接受了它,然後就在其中老死。如今,令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所有的一切,我們在「每天都大死一番」中死去活來。
疫情之下,哪裡還有什麼歲月靜好和「我若盛開,清風自來」…家裡有孩子的,我們會面對聽學不聽課的雞飛狗跳。孤獨無助飄蕩在外的流浪者們,我們會面對痛到骨子裡的無力和說來就來的人間脆斷。生活本就拮据但疫情讓生活變得更加雪上加霜的,我們會面對「好死不如賴活」的難處——因為,在病毒之下,連「好死」都成了一種奢望。越來越多的共識是,如果經濟持續的下行乃至衰退,甚至遭遇新的大蕭條,可能連「賴活」都成一個問題了。尤其是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來說,生死變得更加的不容易。
如果真的只有一小時可活,水哥或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紙上寫下這樣一行字:「我不會原諒這個世界。」因為,我深深地知道,這場災難本該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我們」罪孽深重,所以才有了不一而足的或滿眼淚痕或猝然離世的男人、女人,還有孩子…其實,」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時代之悲。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呢!
看了電影《與神同行》,感觸頗深。令水哥動容的倒不是片子中的男主角,而是「啞巴」母親,儘管她戲份不多,但舉手投足間可見作為母親的大愛。身體羸弱的她,卻是孩子最堅韌的後盾;骨瘦如柴的她,卻是孩子最堅實的壁壘。即使兒子為生活所迫臨時起殺意,她也選擇寬恕。她才是片子裡的「神」,是與孩子一路同行、一生相伴的女神。天下大愛唯母愛。當然,這部片子本意是講人的罪與罰的,但其背景卻很殘忍:母子三人相依為命,一個重病在身的啞巴母親,兩個年幼的兒子,生活一貧如洗,如何生存下去?大兒子臨時起意要先殺死母親,而後再和弟弟一起自殺,一家人消失了也就沒了痛苦…這是怎樣的苦痛和絕望才迫人要做的選擇啊?!
突然又想到了不久前發生的一位母親帶著孩子跳江而死的事件,那是怎樣的一種絕望和無助。
這個世界很冷,也很殘酷。所有人都在為生命用力。
「望著那黝黑光亮的頭髮,四十歲男人悲泣到天明。」寺山修司的這句話,既寫實,又令人傷感。
病毒讓世界的繁榮幻象破滅之後,天下已開始「大亂」。但別忘了還是要重新出發。俯下身去,積極行動,還有一線生機。
最後,水哥簡明扼要地給一份建議:
第一,睡眠是最好的秩序系統。新冠病毒攻擊我們的免疫系統,但我們自己不能攻擊自己,要首先保證睡眠的時間,不能黑白顛倒。誰的大腦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整理,遲早會產生問題。如果感覺自己不堪重負,是因為意識層中寄存了太多的信息。
第二,嘗試通過冥想的方式讓情緒飛揚。疫情之下,特別容易情緒煩躁、焦慮乃至抑鬱。這個時候,可以做做冥想的運動。由動到靜,由分散到集中,由向外轉為向內,積蓄或復原自己「生命的能量」。最簡單的冥想運動一般包括四個階段:放鬆和搖晃,跳舞或伸展四肢,靜坐和感覺,仰臥和無為。每個階段10-15分鐘即可。
第三,做出一份關於自己技能和專業的清單,然後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最終選出你此時此刻最可以發揮最大作用的關鍵技能,並圍繞這個技能的落地制定一份行動計劃。積跬步而行千裡。關鍵時刻,聚焦核心,起而行之。
第四,無論如何,都要制定一份時間管理表。越是非常時期,越要非常自律。時間,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時間也容易從「指縫」中溜走。
第五,不要心存幻想做大事和賺大錢,而是要學會抓住每一次小機會,做好每一件小事情,賺到每一份小筆錢,同時從現在開始就要節制消費和節制欲望。
第六,病毒隔絕不了關係,要積極主動的去連接外部,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絕不能讓自己成為「孤島」。適時的「幫助」、「求助」與「互助」是最好的關係連接與處理。
第七,制定生活計劃與開支計劃,注意放慢速度。比如,短期內(一周內),我應該做什麼;近期內(一個月內)有哪些事情應該先完成;從相對長遠看(三個月內),我準備實現什麼目標以及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和努力。當然,在分別的時間周期內,同時要做好開支管理。「抽點時間工作,這是生存的砝碼。抽點時間思考,這是力量的源泉。抽點時間遊戲,這是好心情的遊戲。」總之,不能渾渾噩噩,時光都在刷屏間逝去。
第八,無論如何,即使一無所有時,也儘量對天地萬物心存善意,畢竟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太多的災難和黑色事件,終究會過去的。所以,哪怕在人生低谷,也不要放棄。瘋狂地做好每一件事,收集每一個快樂瞬間,用它們回擊每一個糟糕的日子。思考可以複雜深邃,行動務必簡潔明了。
對了,累了、煩了的時候,聽聽音樂,大有妙處。請記住:我們每一次扛過最艱難的歲月,就會變得更加的強壯。努力的活好每一分鐘,我們的掙扎就不會白費。
本文作者:韋三水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文圖版權歸著作人
嚴肅閱讀,讀懂中國
Make A China Again
一個可能不討好人的公號
這裡只與常識和讀知有關
韋三水
資深媒體人、財經作家與品牌策劃人草根詩人、連續創業者已出版發行多部財經著作曾先後系統性地提出現代新國企論、未來國企分化論所著《大國企》、《誰人不識寧高寧》等書
引發熱議曾親自策劃與服務過多家著名品牌企業並在釣魚臺國賓館獲頒中國策劃類大獎以及中國國際公關協會案例大獎等
關注本號,都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