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去世後大清還沒有爛透,但到了嘉慶手裡國家已無可救藥了

2020-12-24 左都御史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在位六十年幾乎耗盡了大清國力,留給嘉慶一個爛攤子。嘉慶親政以後,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川楚白蓮教起義風起雲湧,國庫收入不足,人口過度膨脹,官員貪腐嚴重,河患頻繁出現。

面對如此局面,嘉慶帝十分憂慮但頭腦也很清醒。為此,他一度打出了「鹹與維新」的旗號,試圖在內政上作出一些改革和補救。

客觀地說,嘉慶帝是個勤奮的帝王,他提倡「崇儉黜奢」、「勤政務實」,並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從相關史料的記載可以看出,嘉慶帝在做皇子時就十分節儉,逢年過節,送給師傅們的禮物也不過是荷包食物一類的簡單物件。或許,早在嘉慶即位初年,他就已經對乾隆晚期的奢靡有所警惕。

因此,嘉慶親政後,馬上收拾了和珅,並下令取消各地官員進貢各類文玩古董之類的物件,殺一殺全國自上而下的奢靡之風。在嘉慶看來,各省進貢的貢品皆是民脂民膏,借著進貢之名,官員大肆盤剝。此後嘉慶又頒布了諭旨,嚴禁奢侈之風蔓延。

嘉慶帝和他的父親、祖父一樣,也以勤政著稱。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蠟燭下批閱奏章。早膳之後,照例還要引見大臣十餘人。嘉慶四年的夏天,京師天氣格外炎熱,睿親王淳穎一心為皇帝著想,怕龍體過於操勞。於是他將本該及時遞上的奏摺撤下。嘉慶得知後,下令將淳穎交宗人府圈禁,並指示:「今後凡有奏摺,均必須直達朕前,聽朕批示,不得擅自撤下。」

乾隆晚期,朝野內外大刮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風。對此,嘉慶帝也大力整頓,毫不容情。嘉慶四年,浙江旱災,偶爾下了幾滴雨,浙江巡撫玉德便趕緊上奏,說天降甘露災情減緩,全省的糧價也下來了。嘉慶帝予以斥責:「此等奏報,不可粉飾。」嘉慶五年,雲南發生水災,雲南巡撫江蘭奏報當年收穫頗豐。嘉慶立刻將他革職,並指令今後再有粉飾太平者予以嚴懲。

官員媚上粉飾太平是封建時代的固疾,要想完全根治顯然是不可能的。儘管嘉慶帝對此極為痛恨,但此類情況還是時有發生,只不過比乾隆時期稍微好一些。最離譜的還是嘉慶九年直隸總督顏檢的一道奏摺,搞得嘉慶帝和滿朝大臣哭笑不得。

這一年,北方蝗蟲肆虐,皇宮之中,漫天飛舞的都是蝗蟲,皇帝和大臣上朝時隨手一抓,就能抓到十幾個。可直隸總督顏檢竟然上奏稱,蝗蟲災害不足為慮,蝗蟲是來吃青草的,不吃百姓的莊稼,原文為:「飛蝗不吃禾嘉,惟食青草」。嘉慶看完奏摺後,將其公布朝臣,搞得滿堂大笑。

不過話又說回來,大清病入膏肓,治總比不治好,只是嘉慶帝用的不是猛藥。經過嘉慶帝的一番整頓,情況略有好轉,暫時剎住了乾隆晚期官吏腐敗的風氣。同時,嘉慶又發布諭旨,清朝各省虧空,治河賑災、減免賦稅、裁汰冗員。一時間,「鹹與維新」的改革春風吹向各地。

可結果我們都知道,這次「鹹與維新」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尤其在官吏選拔任用、官職設置、國庫管理、農商政策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國策上並未有任何的改革。換句話說,鹹與維新只不過是讓大清表面看起來不像個病人,實際上病情卻在進一步惡化。

那麼,嘉慶帝為何就沒有他祖父雍正那樣的手段和能力呢?

這與嘉慶帝本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在做皇子時,嘉慶就表現出了他守成的傾向,他在一首詩中如此寫道:「守成繼聖王,功德盡巍峨。」嘉慶四年,在扳倒和珅之後,就如何選拔人才作出了重要指示:「自當率循舊章舉行。」嘉慶六年二月,在諭旨中他也宣稱:「列聖舊章,自當恪守。」

嘉慶十六年(1811年),嘉慶所作的《守成論》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守成思想。他認為,「守成二字,所系至重」。之所以要守成,原因很多,他認為:

1,開國君主神武過人,大清國尤甚,祖宗所定之制度後世只需好好守著就行;

2,如果妄行改革,則福禍難測,守成關係到國家的興亡,不守成者,天必亡之。

我們可以將《守成論》看作是嘉慶帝的執政宣言。但守成帶來的後果也是嚴重的,官員們照樣貪腐,國庫照樣入不敷出,階級矛盾照樣突出。當歐洲爆發工業革命並改變世界格局時,大清依然沉睡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

以治國平天下的能力而言,嘉慶和乾隆不可同日而語,他沒有那份天資,唯一的優點就是勤奮。本來,嘉慶帝執政的二十五年間,是大清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走對了就可以和西方同步。但不幸的是,掌舵人嘉慶走錯了,留下了一個更爛的攤子給了道光。

相關焦點

  • 乾隆為何把嘉慶確定為接班人
    如雄才大略的康熙、勵精圖治的雍正、銳意進取的乾隆,無一不是上任皇帝生前所精挑細選的最佳接班人。嘉慶是乾隆皇帝的繼任者,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任皇帝。翻閱清朝正史,我們找不到關於嘉慶荒淫、貪婪、昏庸、陰險行為的記載;翻閱清人野史,也查不著他的哪怕一件風流事。就是這樣一個品格端方、為政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的人,卻成為清朝十二帝中最沒有特色、沒有個性的皇帝。
  • 乾隆60歲選擇退位,劉庸只說了一句話,讓嘉慶得到傳國玉璽
    嘉慶皇帝登基之後的三年,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還是乾隆。之所以會這樣,因為在清朝還有一個皇帝在位61年,他就是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對外宣稱,自己到了60歲就退休,在位時間絕對不能超過康熙。否則那是不孝。雖然乾隆這樣說,但是他並沒有做到。
  • 乾隆將一奴才嫁給兒子嘉慶,嘉慶卻偷著樂,奴才生下大清天子
    一般來講,清朝皇帝的正宮皇后,或者是出身蒙古藩盟的貴族之女,或者是出身八旗世家的大家閨秀,很少有包衣奴才能夠坐上大清皇后的寶座,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唯一一位具有包衣身份而入主中宮的是孝淑睿皇后。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孝淑睿皇后的家世吧。
  • 乾隆禪位之後,嘉慶成了皇帝,為何和珅卻還不討好嘉慶
    但1796年正月,乾隆正式禪位嘉慶之後,嘉慶已是皇帝,為了自己未來考慮,和珅即便冒著得罪乾隆的風險,也應該要與嘉慶搞好關係才對,但為何和珅一無動作? 永琰對此沒有什麼表示,此後和珅沒有進一步拉近與嘉慶關係的舉動。 和珅之所以「漠視」嘉慶,筆者認為,固然有和珅盲目自信之處,但更有和珅不得已之處。 首先,乾隆禪讓嘉慶之後,實際依然大權在握,嘉慶只能處理一些邊邊角角的政事。
  • 她10歲給公主當伴讀,卻被乾隆收為兒媳,執掌大清後宮54年
    沒想到的是,完顏氏剛嫁給永琰沒多久便去世了,於是,乾隆不得不再次給兒子永琰尋覓側福晉。嘉慶元年,永琰在太上皇乾隆的手中接過了象徵大清最高權力的玉璽,大清國進入到嘉慶時代。與此同時,嘉慶潛邸的妻妾也一同住進了皇宮,孝和睿皇后最初的名分是貴妃,僅次於孝淑睿皇后,排第二位。
  • 和珅一生小心翼翼,為什麼不提前討好嘉慶?其實是乾隆沒給他機會
    有一次乾隆皇帝收受朝臣的「朝貢」時,按照規定只能夠三選一,其他兩件物品都要退還給地方,可是偏偏當時的三件寶物乾隆都十分喜歡,最後礙於規定不得已選了一件,將剩餘的兩件還給了地方,和珅當時就在現場,後來用重金將剩餘的兩件寶物買下,偷偷的送給了乾隆,乾隆十分的滿意,甚至都沒問他寶物的由來。
  • 聰明絕頂的和珅,能夠討好乾隆,為什麼卻不能搞定嘉慶呢?
    由於之前康熙時期爆發了九子奪嫡,非常血腥,所以大清不再選立太子,而是採取了秘密的形式,定了人選後,藏在光明正大匾額的後面,等皇帝駕崩以後,大臣們再把這遺詔拿出來,讓上面的人繼位。 為了防止皇子們和大臣勾結。滿清也出臺了明確的規定,朝臣不能和皇子走得太近。那麼,這樣以來,這麼多的兒子,和珅要巴結哪一個呢?
  • 乾隆選繼位人,為什麼不立德才兼備的永瑆,卻傳位平庸的嘉慶?
    歷史上,乾隆後宮中的大贏家是令妃,即電視劇《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不但自己深得乾隆的寵愛,是為乾隆帝生兒育女最多的一位后妃,而且兒子永琰還繼承了大清皇位,即嘉慶帝。但令妃雖贏了,清朝卻沒贏。為啥,因為嘉慶實在是位平庸天子,乾隆晚年,朝中本就有很多弊端,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需要一位精明強幹的統治者力挽狂瀾,而嘉慶擔不起這份責任。很多史學家認為,與雍正、乾隆相比,嘉慶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氣。在他的時代,清朝國庫空虛,由盛轉衰。
  • 和珅有一能力冠絕大清,乾隆喜歡劉墉羨慕,嘉慶想要卻得不到!
    這是歷史學家給出的定義,但是乾隆皇帝不這麼想,嘉慶皇帝也不這麼想,所以在頒布和珅二十大罪狀的時候,就沒有貪汙受賄這一條!和珅是清朝乾隆年間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僅僅是因為他懂得逢迎拍馬,而是因為和珅確實有這個實力。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句話一樣,和珅屬於一位"稀缺型人才",在經世治國的能力上要遠遠地甩過其他人幾條街。
  • 乾隆傳位嘉慶轉交玉璽不忍撒手,劉墉一句話點醒乾隆立即鬆手
    在古代,皇帝保養算是最好的,但到一定年紀,面對繁忙政務身體也會吃不消。每逢到祭拜祖先時,需要走一段很長的路,上年紀的乾隆皇帝經不起折騰,每次走完都會很累,這差事還真不能找別人幫忙,必須得自己親自出馬,於是乾隆便想到一個極好辦法,既顧及自己臉面,又省下力氣。這個辦法就是乾隆在宮殿旁邊開個小門,美其名曰「古稀門」,可見當皇帝也有難辦的差事呀,想方設法給自己偷懶!
  • 乾隆皇帝駕崩前,嘉慶讓其留下遺言,乾隆用手一個勁兒地往南指
    乾隆皇帝剽悍地活到了89歲,並當了60年皇帝,他不僅平準噶爾兩次,定回部一次,打金川兩次,靖臺、灣為一次,降緬甸、安南各一次,受廓爾喀降一次,這十次非同一般的功績,就是他有事沒事地向子孫們吹吹牛,向大臣們顯擺顯擺的絕好本錢乾隆一口氣幹了60年皇帝,他確實幹出了很多事情,可是在他89歲去世前,嘉慶皇帝問他是否有什麼遺言,他用手指著南方竟僵持不動,難道南方真有乾隆未了的心事?
  • 嘉慶繼位後,乾隆為什麼讓他去跪拜一個9歲小孩的墓?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在清朝,嘉慶的前4年皇帝生涯,不比康熙容易,康熙面對權臣鰲拜,尚且能保留帝王的尊嚴,而嘉慶面對自己的父親、太上皇乾隆,可以說非常憋屈。乾隆在位60年後,以「不能逾越康熙」為由,把皇位提前傳給了兒子永琰,即為嘉慶帝。但乾隆仍舊繼續訓政,嘉慶身為皇帝,其實幹的是皇太子的活。嘉慶即位後,乾隆讓嘉慶跪拜9歲小孩的墓,嘉慶不去,聽到6個字後嘉慶願往。
  • 非長子直嫡系,乾隆為什麼會讓具有半個漢人血統的嘉慶繼承皇位呢
    乾隆十一年,子永琮,二歲即殤,乾隆在諭旨中表達了對嫡幼子的愛重,然可能考慮到年幼立儲於皇子養成有礙,並未正式將其立儲,因而皇七子夭折後只命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並無追封。嫡子接連夭折,乾隆在這份諭旨中也反省了自己立嫡為儲的執念(清朝的皇帝其實都有立嫡的執念,康熙最明顯了哈,但最後實現這個願望的就嘉慶一個),後面漸漸放棄了這種想法。
  • 滿清王朝是亡在乾隆手裡,而不是慈禧,原因是這些
    滿清王朝是亡在乾隆手裡,而不是慈禧,原因是這些說到中國近代史,就讓我們想起了百年來中國屈辱的歷史,尤其是在慈禧掌握中國命運的半個世紀裡,有很多事情,如戰爭失敗、籤字割地、賠款等因此,慈禧被認為是導致滿清滅亡的劊子手,但現在卻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說清朝滅亡後,清代老人對慈禧的評價很高,他們不認為慈禧是導致清朝被滅的千古罪人。既然不是慈禧,那是誰?如果你猜的是袁世凱,那是非常錯誤的,袁世凱充其量是一個時代的小丑,不能被稱為滅亡清的人。導致清朝真正落敗的人是乾隆。也許你會感到困惑,乾隆不是和康熙共創康乾盛世嗎。他怎麼成為一個歷史罪人的呢?
  • 嘉慶成為太子後,乾隆為什麼要求他去祭拜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
    這兩個兒子都曾是乾隆的立儲選擇,只不過這兩個兒子都夭折了,永琮不到兩歲就去世了,而永璉活到了九歲,也正是因為多活了幾年,給了乾隆很大的希望,同時也是很大的絕望。 永璉出生於雍正八年,即1730年,永璉這個名字還是雍正帝親自為他取得,隱含著承宗器的意思,可以說是被寄予厚望。到了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繼位,而六歲的永璉作為嫡長子也就被秘密建儲。
  • 大清十二帝齊聚陰間,康熙語驚四座,乾隆黯然退場!(完結)
    後來到裡地府裡,剛剛聽他們數落我爸爸乾隆,我才明白,可能是……父債子償吧。康熙:自己不中用,別怪老天,也別怪老爹,自己當的皇帝,跪著也要把鍋背起來!嘉慶搖著頭,離開會議,嘴裡還在嘟囔著,平凡無罪。我當皇帝那會兒,一天天看著百姓們反清復明,難道你就沒有想過恢復大清?宣統:老祖宗啊,時代不一樣了,封建王朝滅亡了,新的主義出現了,天下太平了,我怎麼能成為新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呢?再說偉大的周總理待我不薄,給我恢復了自由身,還給我安排工作,我是個有中華民族身份證的人,當皇帝的事早就不想了,也沒那本事,還請老祖宗原諒!
  • 解讀大清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多為國家繁榮富強之意
    前面小編按自己的理解,解讀了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現在來解讀深受「一世一元制」影響的大清王朝的年號寓意,這裡所指的清朝年號,除了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之後的年號,還包括改國號之前的年號,那是後金的年號,清朝年號包括: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 富察家族深受乾隆恩寵,為何會遭到嘉慶打壓?都是乾隆埋下的禍根
    在清朝乾隆期間,孝賢純皇后所在的富察家族,絕對是當時權勢最盛的外戚家族。 從早期的富察·馬齊,富察·馬武兩兄弟權重一時開始,再到孝賢純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恆,以及後來的富察·福康安都是最受乾隆皇帝重用的寵臣。但是自從乾隆駕崩之後,深受乾隆恩寵的富察家族,卻遭到了嘉慶皇帝的瘋狂打壓,這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這一切都得看看乾隆做了什麼。
  • 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都幹了些啥,年逾九旬還納了新妃卻害慘和珅
    乾隆是雍正四子,乾隆皇帝在即位初期,勵精圖治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均有發展,他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關注百姓生活,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減輕農民負擔,興修水利改進農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和水平,平復邊疆把新疆正式納入大清版圖。
  • 為何說嘉慶殺的不是和珅,而是在報復他爹呢?看看他們三人的關係
    他貪汙了大清十幾年的財政收入,那大清還有機會活到嘉慶時期嗎?從古至今,任何一個國家被抽走別說十幾年的稅收,就是一年的稅收,你試試那個國家會成什麼樣子?這不是搞笑嗎?能夠控制中國那麼大地盤的一個乾隆皇帝,從政六七十年,如果真的那麼昏庸無能的話,他死的連渣都沒有了。至於後來被厚黑學歪理邪說,和珅只不過是乾隆留給兒子的一個活體銀行罷了。能夠這樣想的人該有多幼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