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雍正四子,乾隆皇帝在即位初期,勵精圖治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均有發展,他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關注百姓生活,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減輕農民負擔,興修水利改進農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和水平,平復邊疆把新疆正式納入大清版圖。
但是在乾隆中期政治逐漸趨於腐敗,土地兼併嚴重,官吏混亂貪汙成風,百姓生活艱苦。逐漸忘記了自己即位時的初心。乾隆在位六十年是康熙之後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他在執政足六十年的時候退位為太上皇,在成為太上皇后四年去世。他退位的那年是1795年。
與大多數皇帝不同,去世即退位,乾隆為什麼會選擇退位當太上皇?這與乾隆即位時,許下的承諾有關,即他在位的時間不超過康熙(康熙在位時長為61年)。承諾既然已經做出雖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依舊有人記得,身為皇帝如果不兌現承諾還會思考是否會被人恥笑呢?但是當了這麼多年皇帝,真的願意把大權放給自己的兒子嗎?
其實對於乾隆來說退位當太上皇只是把稱號做了一個改變,他並沒有把權力真正放下。那他是如何身為太上皇還把握皇帝的權力,大臣面對這樣的太上皇會做出什麼反映呢?
有這樣幾個事例可以看出這些,比如:他依舊對別人自稱為朕(自秦始皇以來,「朕」是皇帝的專屬稱呼),還規定在行文時遇到太上皇的字樣必須抬寫三格,而皇帝只需要抬寫兩格,以此來體現自己的地位高於皇帝,而且太上皇辦宴會的規格必須高於皇帝。文官武官要想見到皇帝還必須得到太上皇的同意。由此可以看出乾隆讓位可能僅僅是為了兌現當時的初時即位的承諾。
當然身為皇帝的嘉慶還是很懂老爹心思,知道老爹一生最愛富察氏,所以也給老爹在晚年又納了一位妃子,那就是晉妃,此時的乾隆已經80多歲了,可見當時乾隆身子骨還是挺硬朗的。
大家眾所周知的大清權臣和珅也是為了打壓自己的兒子嘉慶帝而扶持的,在清朝這樣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高度強化的時代,權臣的出現必然與皇帝的操縱有極大的關係,和珅是乾隆操縱政權打壓嘉慶的一顆棋子。
從住所也可以看出乾隆這個意圖,太上皇應該搬出養心殿,搬到當時已經修繕完畢的寧壽宮,他卻以不習慣作為藉口,拒絕搬出。審批奏摺理應是皇帝專有的權力,但是他讓位後仍然將審批,還將官員任免的權力也緊緊地握在手中,嘉慶形同虛設,這件事也體現了乾隆的退位並不意味著放權。「千叟宴事件」更是將乾隆這一意圖展現的淋漓盡致。
千叟宴是清朝的特大型宴會,在乾隆在位時舉辦過兩次,在乾隆的爺爺康熙帝在位時也舉辦過兩次,他把每件事都在與康熙進行對比以顯示他的治國能力可以超越康熙,最盛大的一場也是最奢華的一場舉辦於嘉慶元年。在某種角度來看這是在展現國庫的富裕,卻消耗過大導致國庫大大受損,這場宴會中乾隆召集了大約3000位老人有皇親國戚有老臣也有民間普通老人,這樣豪華的場面對於皇親國戚來說可能有些震驚,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一輩子都沒見過的場面,甚至導致了老人因為興奮過度而去世,這讓原本的一場盛宴變成了一場鬧劇。
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只是讓了稱號但沒有讓權力,把治國理政的權力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還舉辦了勞民傷財的「千叟宴」間接的導致了國庫的空虛,國力的衰弱。但其實我們知道,最終這口鍋,毫無懸念地扣在了和珅的頭上。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