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3歲的和珅被授予三等侍衛,挑選上虞備用處。這是他第一次進入仕途,對於才華橫溢的和珅來說,侍衛並不是他最終的理想,在權力和金錢欲望的催動下,他無時無刻都在等待著出人頭地的機會。幸運的是,三年後即乾隆四十年,機會來了。
當年閏十月,時年僅26歲的和珅升乾清宮侍衛,十一月擢御前侍衛,授正藍旗副都統;次年正月,授戶部右侍郎,三月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鑲黃旗滿洲都統,十一月充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賜紫禁城騎馬。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和珅完成了一個普通官僚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仕途經歷。
可以說,乾隆四十年就是和珅的幸運年,那麼他被乾隆帝火速提升的原因是什麼呢?關於和珅發跡的具體過程,野史中有四種說法:
其一,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記載:一天,乾隆帝正在清漪園林裡面,坐著車輿遊玩。忽有雲南緊急奏本,緬甸要犯逃脫。乾隆龍顏大怒,說道:「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這句話出自《論語》,「兕」指的是犀牛。大意是說,動物園裡的動物們跑了出來,珍藏的寶貝被毀壞了,是誰的責任?
乾隆帝身邊的侍衛並不知道這話是什麼意思,只知道皇上生氣了。這時就聽和珅說了:「典守者不能辭其咎。」乾隆很是意外,就問和珅道:「你一個鑾儀衛差役,卻也知道《論語》,你念過書嗎?」和珅恭恭敬敬帝回復皇上說,自己曾在鹹安宮官學讀過書。
乾隆聽後大喜,眼見和珅長得一表人才,更多了幾分喜歡。所以就對他說:「你且說說《季氏將伐顓臾》一章的意思。」這正是和珅夢寐以求的進身之階,平日的努力,此刻算是派上用場了。
於是和珅不慌不忙地說道:「重教化,修文德以懷人,否則國家就會分崩離析,禍起蕭牆,這是後代聖人的見解。而世易時移,如今之世,遠方多頑固不化之人,僅以教化化之,不示以威勢,必然生反叛之心。如果重視教化,以德服人,再加之以威力,防微杜漸,自然能達到遠者來自,來者安之的目的了。」
其二,薛福成在《庸盦筆記》中記載:有一次,乾隆帝準備出外巡視,命侍從官員準備儀仗。官員一下子找不到儀仗用的傘蓋,急得不知道怎麼才好。乾隆帝非常生氣,龍顏大怒說道:「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官員聽得皇上的責問,嚇得張口結舌。這時和珅說了:「典守者不能辭其咎。」和珅的大意是說,是守衛的責任。
其三,《歸雲室見聞雜技記》中記載:乾隆帝巡幸山東,和珅扈從。乾隆帝喜歡乘坐一種騾子拉的小車,十裡一更換,非常便捷。有一天碰巧和珅隨從侍衛,乾隆看見和珅眉清目秀很是喜歡,便問和珅的出身,和珅回答說是生員。
乾隆帝又問和珅是否參加過科舉考試,和珅回答說曾經參加過庚寅年(1768年)的科舉考試。乾隆又問當年考試的題目是什麼,和珅回答說是《論語》中《孟公綽》一節。乾隆讓他背誦當年考試時所寫的文章,和珅隨行隨背,一字不落。乾隆帝高興地對和珅說:你的文章是可以考中舉人的。並說和珅的機遇實際上由此開始。
其四,說和珅是雍正愛妃轉世,與乾隆有宿緣。乾隆20歲那年,有一次進宮,經過父皇雍正的一個妃子身邊,看見她正在對鏡梳頭,遊戲心起,便突然從後面捂住了她的眼睛。該妃不知是皇子弘曆,便順手拿起梳子向後面打去,正中乾隆的額頭。
第二天,雍正見乾隆額頭上有傷痕,逼問出這一情形,認為是妃子調戲皇子,馬上將他賜死。乾隆這個時候非常害怕,想為妃子辯解,但又不敢這樣做。後來他跑到書房,以小指染上朱色,返回妃子的住所,見她已經上吊,但還沒有氣絕,便在妃子的頸上點了朱色,說:「我害了你!如果魂魄有靈,20年後再相見吧。」
當和珅引起乾隆注意的時候,乾隆發覺似曾相識,一再思之,想起來和珅的容貌和那個死去的妃子相似,令其靠近御座,俯視其頸,竟然發現當年的指痕似乎猶在,於是便默認和珅是妃子的後身了。
上面四種說法,除了第四種不可信外,不管其他三種哪一種是真實可信的,但都基本反映出一個史實,即和珅得到乾隆帝的寵信是偶然事件。
其實,故事的真偽並不重要,其宗旨都是想說明和珅的聰明伶俐,或者是博學多才,他在一個很偶然的事件中為乾隆皇帝所發現,並深為賞識,奠定了和珅仕途通達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