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是歷史上著名的平庸天子,他在位25年,幾乎沒幹什麼大事,在政治上嚴格執行乾隆留下來的傳統,絲毫不做改革創新,不僅沒有延續盛世,甚至開啟了「道鹹衰世」,他初上位以雷霆手段收拾了和珅一黨這事,成了他執政生涯中的高光時刻。
嘉慶4年正月,乾隆皇帝剛駕崩4天嘉慶便下令逮捕和珅一黨,正月18日,乾隆去世後15天,嘉慶下令:「和珅自縊。算是給和珅最大的恩惠,給足了尊嚴,和這道命令一起下達到的還有一道給福長安命令。
給福長安的主要內容就一句話:」著從寬改為應斬監候秋後處決,著監提福長安,前往和珅監所,跪視和珅自盡後,再押回本獄監禁。
福長安是和珅的鐵桿粉絲,在乾隆一朝沒少幹貪汙之事。嘉慶讓福長安親自去監督和珅自盡,親眼見著自己的上司在自己面前自縊身亡,這是一種相當殘忍的處置方式,然而當福長安接到嘉慶的這個處決命令的時候,他不僅不害怕,反而是喜出望外。
因為福長安明白,嘉慶的這種處置方式,就是震懾、敲打,至於斬監侯秋後處決,那就一個形式。
所謂斬監侯,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死刑緩期執行,只要不立即執行,而是監禁起來等候秋審或朝廷覆核,那就意味著可操作空間很大。
在覆核時,如果確為實情便立即執行,當然也可以留待下次再行審核,如果家中有老人、祖父母無人奉養的,甚至可以免於死刑,按清朝的司法制度,這種潛規則下,如 皇帝想殺,當時就殺了,而改成監侯無非暗示還有轉圜的餘地,基本上性命是保住了。
嘉慶的做法就是「殺雞給猴看」,和珅一黨在乾隆朝枝葉眾多,盤根錯節,據說抄家時抄出8億兩白銀,相當於15年國庫收入,而和珅一共才做20多年官,相當於每年流入和珅口袋的銀兩就是半個國庫收入。
而福長安作為和珅的一號鐵粉,為何嘉慶獨對他網開一面呢?
福長安是是乾隆寵臣富察傅恆的第四子,富察傅恆是孝賢皇后的親弟弟,大家都知道乾隆對孝賢皇后那是痴戀一生,死後多次祭拜,在他一生4萬多首詩中,寫得最富深情、最有文採的詩有100多首,全是寫給富察皇后的,可見富察氏在乾隆心中的地位,自然愛屋及烏,富察家的子弟在乾隆朝一直享有很好的待遇。
在電視劇《延禧攻略》,還編寫出了令妃與富察傅恆戀人未果的情結來,真實的歷史上,這二人絕不是那樣扯不清的男女 關係,但令妃確實曾經是富察皇后的侍女,她去世後,乾隆在給她的祭文中寫道:「昔年參近御之班,曾資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駕,如奉生存。
可見,令妃與富察皇后生前關係匪淺,而且在令妃升貴妃、升皇貴妃時,冊封正史都是傅恆,在清朝一個妃子升級時的冊封正、副使一般都是由位高權重,且與之關係匪淺的人擔任,從令妃兩次升級都由傅恆擔任正使可以看出,在乾隆的心裡富察家與令妃是一體的。
而嘉慶是令妃的兒子,相當於富察家是他的半個母族,自己的輝煌來自富察家,他怎麼能忍心一上臺就處罰自己的母族,更何況從後期嘉慶的表現來看,他是一個十足的孝子,更做不出這樣的事來。
嘉慶在處置了和珅之後,朝野上下颳起了一場彈劾和珅黨羽之風,而和珅在乾隆朝經營多年,黨羽遍布朝野內外,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嘉慶任由這種風氣蔓延下去,那可能會引起整個朝局的動蕩,上自封疆大吏,下自衙門小吏,都受過和珅的恩惠,整個清朝官僚體系到了「只知和珅,而不知嘉慶」的地步,這嚴重影響了嘉慶作為皇帝的權威,也成了必除和珅的理由。
但嘉慶也不敢對其黨羽連根拔起,畢竟牽扯太大,動大手術可能會傷及臟器,整個體系運轉都會出現大問題,這些都是嘉慶必須要考慮的,所以對福長安的秋後處決其實就是一種緩和手段,同時,又讓他去親自監督和珅執行死刑,又是在震懾群臣,希望他們能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改過自新。
躲過一劫的福長安被派到裕陵擔任沒有品級的陵寢管理人員,基本上算是一擼到底了,之後幾經波折起伏,福長安最後做到了正黃旗滿洲副都統,儘管他30多歲時就已經是正紅旗滿洲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最後到了50多歲時還沒回到最初的品級,但相比和珅墳頭上半人高的草,福長安已經算很幸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