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天我做了35雙棉鞋,都被訂光了。」在新北區羅溪鎮青蓮社區同心苑小區居民陳玉娟家,一臺老式縫紉機吱吱嘎嘎地響著,鞋底、鞋幫、鞋面在她手中上下翻飛……
60歲的陳玉娟是小區樓道長,出了名的「熱心腸」,有做棉鞋的手藝。她一直關心著小區裡的空巢老人和困難家庭,前幾天,她已給小區3戶家庭送去了嶄新的棉鞋、棉拖。鮮為人知的是,7年來,陳玉娟做了近千雙棉鞋,一半送給了困難家庭,一半在微信群裡銷售,銷售所得3000餘元她全部通過線上公益平臺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陳玉娟身體不太好,動過多次手術。七八年前,老房子拆遷,作為遷居戶的她租住到了一個村上。「村裡有個房客,也是遷居戶,患有小兒麻痺症,一隻腳不能動,卻做得一手好鞋子。」陳玉娟說,老宅拆遷後,她也沒什麼事,就經常去看那房客做鞋子,漸漸看出了門道,就跟著那房客學起來。當時,陳玉娟心裡就有個想法,殘疾婦女賣鞋為生,自己絕不能跟人家「搶生意」,也正是從那時起,她堅定了要做公益的心。
一雙棉鞋,從圖紙到成品,從棉花的用量到布料的尺寸,陳玉娟很快爛熟於心。開始兩年,每年她只能做數十雙棉鞋,但三四年後,每年就能做兩三百雙棉鞋了。在她小小的房間裡,放著各種花色、不同材質的棉鞋,小碎花的清新田園風,簡潔的格紋圖案,或是一水兒的純色鞋子。材質從棉的到燈芯絨的,甚至還有呢料的,風格各異。棉鞋、棉拖的尺碼齊全,從兒童到老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款式。
最初幾年,陳玉娟做的棉鞋都送給了遠近的空巢家庭、困難家庭,分文不取。隨著數量的增加,她開始想幫助更多的人,於是,一部分送人,一部分拿到自己10多個微信群裡銷售。比起市場上機器製作的流水線棉鞋,這種手工製作的棉鞋更厚實更有溫度,一些老鄰居老朋友,天一冷就開始惦記著買雙老棉鞋過冬,經常通過電話或是微信跟她預訂購買。陳玉娟算了算,三四年來銷售棉鞋所得的3000多元,她全部通過水滴籌等線上公益平臺捐贈了出去。
作為樓道長,陳玉娟還是個「信息達人」。她負責的樓道,誰家幾口人、幾輛車,誰家的車庫在哪裡,她都清清楚楚。有位殘疾人找工作困難,陳玉娟聽說後就趕緊在小區幫著聯繫有誰的廠裡要招工;聽說小區裡有位單親媽媽帶著孩子生活艱難,她一面張羅著找人幫忙接送孩子上下學,一面牽線搭橋幫單親媽媽找到了伴侶;有位83歲的獨居老人,水龍頭開了一夜,家裡被水浸泡,也是陳玉娟第一個挽著褲腳進去幫忙搬東西。
她還是居民信得過的「老娘舅」。負責的樓道裡有位媳婦和婆婆老起爭端,她找到媳婦談心,才知道是對方嫌棄婆婆生活習慣不好,不太講衛生。她跟媳婦講尊重長輩、互相寬容的道理,又細心提醒婆婆要做孫子的好榜樣,注意家庭衛生和個人衛生,婆媳關係漸漸恢復融洽。
一心付出、從不叫苦喊累的陳玉娟,獲得了常州市「最美家庭」的榮譽,她用美好的心靈和樸實的話語,踐行了互助互愛的精神,溫暖了所有居民的心。
責任編輯:劉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