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小學生用的教材會不會有錯誤?在沒有人注意到之前,恐怕很少有人會去想這個問題,畢竟教材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找出來的經典文章。反過來說,課本一旦發現有問題,就可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這幾天一則小學生質疑羿射九日的消息上了熱搜。
8歲小學生質疑語文課文不合邏輯
福州一位8歲的二年級小朋友向媽媽提出了問題:(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羿射九日》,前一段剛提到「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羿是怎麼蹚的?(按照「蹚」字多意指「從有水、草的地方走過去」,此處不合邏輯),這一問難住了媽媽,於是媽媽在朋友圈求幫助,找答案。問題一出,也難住了不少網友,同時也有不少網友表示,語文課本中類似的問題不止一處。於是這位小朋友的問題被推上了熱搜。昨天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發文回應:將對不恰當的用詞進行修改。
學生、家長及人教社的反應都值得點讚
這是一種可喜的變化,至少有三點值得肯定:在此之前,很少有聽說有人質疑教材的錯誤,現在由一位8歲的二年級小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懷疑,體現出了孩子不滿足於知識的灌輸,也不迷信教材權威的批判性思維;二是家長沒有敷衍孩子的這一質疑,而是認真地進行了對待,積極地尋求答案;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面對問題,給出了積極的回應:「會請專家判斷,明年9月,教材可能會有更合理、更嚴謹的修訂」。
當修辭手法遇上邏輯思維
接續這個問題,引發了網友更多的思考:語文課本中邏輯的錯誤還不至於此,比如有網友就指出:另一篇經典課文《烏鴉喝水》,烏鴉為了喝到水,到河邊找石子填到瓶子裡,為何不直接喝河裡的水呢?這與羿射九日一樣存在邏輯上的問題。
另外對於小朋友提出的問題,也有很多網友給出了回答,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另外一位小朋友的回答:后羿也許蹚過的是宇宙中的其他河流吧。不是說這個回答是正確的,而是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思維的天馬行空,不拘於常規套路。
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更多強調的是答案的正確性和唯一性,對於語文來說,這無疑存在矛盾,就比如很多課文中運用到的誇張、比喻、假借等修辭手法,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有悖邏輯的常識性錯誤,但如果少了這些語文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想要表達的意境就難以體現,文章的文學價值必然大打折扣。
語文教學需要更靈活科學的態度
前面已經說過,這件事從小學生,到家長,到官方的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每個人都做了最正確的事。學生需要懷疑的精神,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家長和老師對於學生新奇的想法,不能一味糾正或者打壓,更應該本著科學的態度和求真的精神,幫助孩子尋找真相,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才能有更好的學習效果;對於教材編寫者來說,當然需要更加嚴謹,當然出現了類似問題,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
更重要的是,語文本來就比較靈活的學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允許不同想法的存在,如果在今後的考試中,能夠有接納不同的想法的存在,是不是更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