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嘴被夾怎麼對話 出版社:不改

2020-12-16 央視網

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嘴被夾怎麼對話 出版社:不改

原標題:

  黃聖凱提出質疑的五年級語文課本

  對語文課本提出質疑的五年級學生黃聖凱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近日,李娟回到墊江老家,受到來自侄兒的「靈魂考問」。李娟查了資料,自己也無法解釋,最後把這個「考問」發到了朋友圈。

  侄兒的「靈魂考問」

  上周末,李娟回到墊江老家,正在和家人拉家常的她,突然被侄兒黃聖凱拉到一邊問問題。侄兒黃聖凱今年11歲,目前在墊江縣文化路小學讀五年級。

  「他拿起課本,翻到110頁,先讓我讀,說讀了看有沒有發現問題。」李娟仔細讀了一遍,但沒發現問題。

  「沒看出什麼問題。」李娟一本正經地回答侄兒。

  侄兒黃聖凱不依了,直接問李娟,「你看,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聽完這個問題,李娟當時就愣住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故事出自《戰國策》

  於是,她仔細看了侄兒的課本,「是西師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

  為了給侄兒解釋清楚,李娟也查了原文。「我用百度百科查了,這是《戰國策》裡面的一篇文章,侄兒學習的是這篇文章的白話文。」

  看了原文的李娟還是不知道該如何給侄兒解釋,只好告訴他「《戰國策》裡面就是這麼寫的」。沒想到侄兒又問:「到底是《戰國策》裡這個故事是瞎編的,還是裡面的趙惠王太傻了?」

  李娟告訴他,《鷸蚌相爭》選自《戰國策·燕策》,記載的是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

  「後來我問了他們語文老師,老師也說這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他仍不滿意,他認為,即便是故事,也不能犯這種低級錯誤。」

  為孩子的批判精神點讚

  對於黃聖凱的問題,重慶巴蜀小學語文老師劉俐宏稱,「首先要對孩子的批判精神和懷疑態度,以及對知識較真的精神點讚。」劉俐宏老師說,既然孩子提出了疑問,那麼我們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就要跟著這個疑問來找到答案。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試試,把嘴閉上,其實也可以發出聲音的,只是不是很清晰。」

  除了通過試驗找到答案,還可以引導孩子,「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重點的是要明白故事裡所表達的道理。在這裡,作者是用了擬人手法來說,如果真正較真,鷸和蚌就根本不是一個物種,它們之間是不會有對話的。」

  出版社回應:不會更改教材

  「這個學生的質疑是很好的,課本裡的故事是從《戰國策》裡出來的,古文就是這麼記載的,我們暫時不會更改教材。」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基礎教育分社劉江華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

  他告訴記者,從生活邏輯來看,是有一些問題,很多寓言故事裡都存在這個問題,包括外國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允許有一些想像和誇張,而這個故事本身是為了說明道理,並不是以講故事為主。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羅薛梅

相關焦點

  • 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鷸嘴被蚌夾住,怎麼對話?
    ,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侄兒黃聖凱不依了,直接問李娟,「你看,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聽完這個問題,李娟當時就愣住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 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出版社回應了!
    這時,黃聖凱不依了,他直接問李娟,「你看,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他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對於這個問題,李娟一時半會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於是她仔細看了侄兒拿出的課本,「是西師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
  • 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出版社回應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他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這時,黃聖凱不依了,他直接問李娟,「你看,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他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對於這個問題,李娟一時半會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於是她仔細看了侄兒拿出的課本,「是西師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
  • 11歲男孩質疑「鷸蚌相爭」:蚌夾住鷸的嘴,它怎麼對話?
    蚌用殼把鷸的嘴夾住了它們怎樣還能對話?11歲男孩質疑語文課本邏輯不通,教師點讚孩子的鑽研精神,出版社回應暫不會更改教材黃聖凱提出質疑的五年級語文課本「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樣啟齒說話的?」近日,李娟回到墊江老家,遭到來自侄兒的「靈魂考問」。
  • 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 要給批評精神和懷疑態度點個讚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他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 近日,李娟回到重慶墊江老家,遭受了來自侄兒的「靈魂拷問」。為了給侄兒解釋清楚,李娟也查起了原文。「我用百度百科查了,這就是《戰國策》裡面的文章,他們學習的是這篇文章的白話文。」
  • 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要鼓勵更要精準解釋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近日,李娟回到重慶墊江老家,受到來自侄兒的「靈魂考問」。李娟查了資料,自己也無法解釋,最後把這個「考問」發到了朋友圈。說實話,自古及今讀過《鷸蚌相爭》故事的人不計其數,但想到蚌和鳥互相夾住無法對話這個問題的人就少而又少了,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家長和老師不管能否對此作出合理解釋,都要首先注意保護孩子的這種學習積極性,對孩子的大膽質疑的精神予以肯定。
  • 蚌用殼把鷸的嘴夾住它怎麼對話?男孩質疑語文課本
    蚌用殼把鷸的嘴夾住了,它們怎麼還能對話?11歲男孩質疑語文課本邏輯不通,老師點讚孩子的批判精神和懷疑態度,出版社回應暫不會更改教材。黃聖凱提出質疑的五年級語文課本「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近日,李娟回到墊江老家,受到來自侄兒的「靈魂考問」。李娟查了資料,自己也無法解釋,最後把這個「考問」發到了朋友圈。
  • 小學生對《鷸蚌相爭》課文,提出質疑,語文課本存在「漏洞」?
    小學生對《鷸蚌相爭》課文,提出質疑這不,最近就有一位小學生針對於五年級的課文《鷸蚌相爭》的故事提出來質疑,一時間也引發了網絡上眾多網友對於語文課文內容這件事情的熱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個故事主要講的就是鷸和蚌兩個在一直爭論,彼此誰也不讓著誰,出自西師版的五年級語文書。最終鷸被蚌夾住了嘴,而蚌又被鷸夾住了肉,兩個人一直僵持不下,最終漁翁一下子收貨到了他們兩個。
  • 小學生質疑成語,是暢想還是瞎想?
    「鷸蚌相爭」兩千多年後竟然引發爭議小學生質疑成語,是暢想還是瞎想?出自《戰國策·燕策》的成語「鷸蚌相爭」,沒想到在兩千年後卻引來了「爭議」。這幾天,一位小學生對這個成語的質疑引發了一場教育爭論,焦點直指這樣的質疑是有利於培養創新思維還是鑽牛角尖。近日,家住重慶市的李女士被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侄兒小黃問道:「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李女士一時語塞,查了資料也無法圓滿解釋,遂將此問題發至朋友圈。
  • 又有小學生質疑教材,出版社:不會更改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近日,李娟回到重慶墊江老家,受到來自侄兒的「靈魂考問」。李娟查了資料,自己也無法解釋,最後把這個「考問」發到了朋友圈。侄兒黃聖凱不依了,直接問李娟,「你看,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聽完這個問題,李娟當時就愣住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故事出自《戰國策》於是,她仔細看了侄兒的課本,「是西師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
  • 小學生質疑成語是創新還是鑽牛角尖
    出自《戰國策·燕策》的成語「鷸蚌相爭」,沒想到在幾千年後卻引來了「爭議」。這幾天,一位小學生對這句成語的質疑引發了一場教育爭論,焦點直指這樣的質疑是有利於培養創新思維還是鑽牛角尖。近日,家住重慶市的李女士被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侄兒小黃問道:「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李女士一時語塞,查了資料也無法圓滿解釋,遂將此問題發至朋友圈。鷸蚌相爭的故事人們早已耳熟能詳。
  • 五年級小學生來糾錯,這屆小學生真不好帶
    這一屆小學生真是非常優秀,不知道是不是統編版語文教材就是一版非常優秀的教材。前不久有小學生給課文糾錯,太陽烤乾了地球上所有的河,后羿射日,又跨過99條江河大海,這不是前後矛盾嗎?教材研究室的總編輯也出來發話:我們接受質疑,也會在新版本教材中進行修訂。
  • 蚌夾住鷸嘴還怎麼說話?它們進行的是「心靈對話」
    科普之家  實際上,寓言也在於用人的思維、邏輯和推理講故事,用的是人們抽象認知,因此或許可以這樣解釋:鷸蚌是類似於以人的心靈和思維在對話。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據上遊新聞報導,近日,李娟回到墊江老家,受到來自侄兒的「靈魂考問」。
  • 號外:小學生寫信質疑英語教材,出版社回應:會做相應修改!
    ,去過肯亞的她對這一對話提出質疑,並寫了一封信給出版社。經過微信傳播和中山日報報導後,引起了廣東人民出版社的重視,予以了積極的回應。        記得好像有位觀鳥大師說過一句話,如果發現眼前見到的鳥兒和書上所說不同,那麼,相信你自己看到的。
  • 成語故事丨鷸蚌相爭
    生 詞 本 【漢字】鷸蚌相爭【拼音】yù bàng xiāngzhēng【基本釋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近義詞】魚死網破      我國古代有一個叫戰國的年代,有七個大國,這七個大國之間常常互相打仗,七個大國當中秦國又是最強的,它常常仗著勢力大去打別的小國,死傷的人可多了,天下不太平,老百姓的日子可不好過了。
  • 《繪本中華故事·中國寓言》鷸蚌相爭(讀繪本、知寓言、學成語)
    《鷸蚌相爭》引子:相傳有一次趙國要攻打燕國,燕國中一位叫蘇代的大臣便去趙國勸解趙王退兵,他沒有直接表達來意,而是對趙王講了一個故事。說是有個大河蚌正在曬太陽,突然從遠處飛來一隻鷸鳥要啄河蚌的肉,於是河蚌趕緊閉合,把鷸鳥的嘴給夾住了,誰也不肯罷休。那麼,最後鷸蚌相爭誰會獲勝呢,這個故事又能成功勸說趙王嗎?讓我們一起讀一下《繪本中華故事·中國寓言》中的「鷸蚌相爭」吧!
  • 小學生讀物惹爭議 越南教育部要求出版社召回
    原標題:小學生讀物惹爭議 越南教育部要求出版社召回  新華社電 越南教育和培訓部26日要求越南教育出版社召回一本小學一年級學生讀物,理由是其中收錄的一個小女孩赤腳在碎玻璃上行走的故事沒有提示潛在風險,易導致孩子模仿後受傷。
  • 小學生質疑課本錯誤,當修辭遇上邏輯,語文該有標準答案麼
    千萬小學生用的教材會不會有錯誤?在沒有人注意到之前,恐怕很少有人會去想這個問題,畢竟教材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找出來的經典文章。反過來說,課本一旦發現有問題,就可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這幾天一則小學生質疑羿射九日的消息上了熱搜。
  • 小學生質疑《羿射九日》, 人教社:「蹚」字不當,將修改
    小學生質疑《羿射九日》, 人教社:「蹚」字不當,將修改 澎湃新聞記者 徐笛薇 喻琰 2019-06-14 15:55
  • 小學生必讀童書被指「美化自殺」 出版社緊急下架圖書
    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6月12日,有微博網友曝出,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兒童讀物《裝在口袋裡的爸爸》有「美化自殺」橋段 。隨後,該出版社編輯回應稱,已經通知各渠道全面下架該書。博主發文質疑6月15日,記者在北京教育出版社自營商店搜索,確已無此童書售賣。但市面上還有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多版本仍在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