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觀察|鷸蚌如何開口相爭?小學生質疑成語是創新還是鑽牛角尖

2020-12-13 新民晚報

出自《戰國策·燕策》的成語「鷸蚌相爭」,沒想到在幾千年後卻引來了「爭議」。這幾天,一位小學生對這句成語的質疑引發了一場教育爭論,焦點直指這樣的質疑是有利於培養創新思維還是鑽牛角尖。

近日,家住重慶市的李女士被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侄兒小黃問道:「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李女士一時語塞,查了資料也無法圓滿解釋,遂將此問題發至朋友圈。

鷸蚌相爭的故事人們早已耳熟能詳。《戰國策·燕策》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李女士和小黃同學的語文老師也反覆告訴他,這句成語是要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但是,小黃就是要追問:「到底是《戰國策》裡這個故事是瞎編的,還是裡面的趙惠王太傻了?」

對於小黃的質疑,他的語文老師和部分網民都認為,孩子的這種質疑精神其實就是一種批判性思維的體現,需要認真加以保護和鼓勵,創新離不開質疑和挑戰。但也有人提出,懷疑一切、否定一切並非基礎教育的本意,特別是對於小學生來說,首先是要學好傳統經典,沒有足夠知識積澱的質疑都是胡思亂想。

近年來,類似小黃同學這樣的「質疑」,每每都會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例如,福州一名小學生提出,課文《后羿射日》存在「錯誤」,既然太陽把河水都曬乾了,後面怎麼又說后羿「蹚過九十九條大河」?這個問題一經提出便引起了人們的熱烈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得不做出回應:「蹚」字確實用得不是很恰當,再版時,編寫組會聯繫上下文對文章進行修改。然而,質疑鷸蚌相爭的小黃同學顯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此事也引來當地教材編寫部門的重視,但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基礎教育分社表示,鷸蚌相爭的古文出處就是這麼記載的,沒必要更改教材。

上海市寶山區少科站生物特級教師劉國璋說,從創新角度來說,孩子們能對問題提出大膽的質疑,這樣的批判性思維肯定是要鼓勵的,這也是日常學科教育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但是,教師也必須引導學生,批判是要有能力的,不具備一定的能力怎麼批判別人、怎麼能真正辨別出其他事物的對和錯?鷸蚌相爭是一則寓言,是擬人化的。鷸為水濱鳥類,屬於脊椎動物,蚌是軟體動物,這是兩種不同等級的動物。而且,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發現,活的蚌只要稍微受到一點外來刺激就會條件反射地合攏起來。其實,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人們團結起來的道理。

楊浦區教育學院高中語文教研員王瑋表示,成語具有傳承性和穩定性,對成語的理解也是約定俗成的。小黃同學對「鷸蚌相爭」質疑的個案也提醒語文教師們,既要堅守成語的恆定性,同時又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倡導語文教學開放性。做到二者的平衡,不僅對語文學習有利,而且還能使以成語等為代表的漢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承。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王蔚

相關焦點

  • 小學生質疑成語,是暢想還是瞎想?
    「鷸蚌相爭」兩千多年後竟然引發爭議小學生質疑成語,是暢想還是瞎想?出自《戰國策·燕策》的成語「鷸蚌相爭」,沒想到在兩千年後卻引來了「爭議」。這幾天,一位小學生對這個成語的質疑引發了一場教育爭論,焦點直指這樣的質疑是有利於培養創新思維還是鑽牛角尖。近日,家住重慶市的李女士被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侄兒小黃問道:「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李女士一時語塞,查了資料也無法圓滿解釋,遂將此問題發至朋友圈。
  • 小學生對《鷸蚌相爭》課文,提出質疑,語文課本存在「漏洞」?
    這篇課文的目的就是讓小學生們明白,要懂得權衡得失,不要一味地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也要懂得謙讓,不要因為兩個人的爭論導致被別人鑽空子。就是這一個道理,故事的大體情節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針對於個別的細節,這位小學生卻提出了質疑:鷸蚌兩個相互咬住了對方,是如何進行說話的呢?
  • 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要鼓勵更要精準解釋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近日,李娟回到重慶墊江老家,受到來自侄兒的「靈魂考問」。李娟查了資料,自己也無法解釋,最後把這個「考問」發到了朋友圈。(6月25日《重慶晨報》)重慶墊江的五年級學生黃聖凱對語文教材裡一則寓言故事產生質疑,說明黃聖凱小朋友喜歡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值得鼓勵和表揚。
  • 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 要給批評精神和懷疑態度點個讚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他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 近日,李娟回到重慶墊江老家,遭受了來自侄兒的「靈魂拷問」。為了給侄兒解釋清楚,李娟也查起了原文。「我用百度百科查了,這就是《戰國策》裡面的文章,他們學習的是這篇文章的白話文。」
  • 新時期的小學創新教育
    從新時期小學基礎教育實際出發,結合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探討如何在小學中改革傳統教育中落後過時的做法,並實施創新教育。小學創新教育不是對舊的教學的徹底否定,不能把它與教學中原有的做法對立起來。小學創新教育中原有的多種形式,多種途徑,注重兒童潛能的開發,但一定要堅持科學化、現代化的發展思路。
  • 宇華小學生的「告白」:藏在成語裡的真情!
    成語,體現著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是小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必須要積累的知識,這不,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宇華小學生還發掘了成語的新意義宇華小學生新解:老師所給予的愛,多的數不清,溫暖了我們的心。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老師的愛藏在每一個細節裡,餐前打湯、測量體溫、課間倒水、教室消毒......
  • 小學生暑假作業「神題」:12345609猜一成語
    9寸+1寸=1尺;1+2+3、333、555;12345609……看到這些數字,您可別以為是數學題,這其實是語文猜成語!  近日,一則「小學生暑假作業神題」的網帖,被網友們瘋狂轉載並評論,連日來成為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
  • 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網友質疑:這麼小就敢取小鼠心肝脾肺腎?
    涉及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爆料」還在繼續……繼「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重慶高中生獲獎論文與某碩士論文撞圖」後,湖北武漢一項獲獎作品也陷入被質疑風波。至此,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遭質疑獲獎作品已涉及至少三地。
  •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培養創造性思維,抓住這四點可以事半功倍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培養創造性思維,抓住這四點可以事半功倍數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 拓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抓住以下這四點可以事半功倍。
  • 小學生「成語車禍」現場!天不怕地不怕,就用小學生亂用成語……
    用一位熊孩子家長的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學生有文化,亂用成語,招架不住啊…… 比如下面這篇《給爸爸的一封信》也是坑爹神作,亂入的成語讓人讀起來啼笑皆非。
  • 「評論」小學生獲科技創新大獎遭質疑,賽事主管部門不能作壁上觀
    文 | 敬一山近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引發關注。有網友指出該項目科研難度相當於博士研究生水平。對此,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回應稱,該學生系所內研究員之子,該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 小學生在創新大賽中頻頻獲獎,是少年天才,還是學術造假?
    愛貝睿編輯說近日,網絡出現了不少「神童」,這是真·神童,還是學術造假?我就事件進行了深入了解,並與一些從事科研工作的家長交流看法。你又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呢?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觀點。與競爭激烈的學科競賽相比,科技創新類大賽難度相對較低。但教育部已全面取消了各類競賽高考加分,今年起高校自主招生也取消了。「即便不能直接加分或參加自主招生,把獲獎經歷寫進檔案裡也更好看。另外,當前很多學生出國留學,國外學校尤其重視素質教育,這些獎項在申請時可以成為履歷上漂亮的一筆。」昆明市某中學王老師接受新華社記者調查時稱。
  • 全球教育觀察|我在日本讀小學:看看日本小學生的新課本裡都學什麼
    2020年,對於日本小學生來說算是有點特別的一年。除了因為疫情原因有了長長的春假之外,日本文部科學省也是在今年開始實施教育改革,發表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因此,孩子們在新學期也拿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新課本。
  • 奇葩語文答題試卷,小學生的成語填空,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奇葩語文答題試卷,小學生的成語填空,真是讓人大開眼界!隨著科學發展,社會的進步,求職就業對文化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許多大學生都面臨就業難的問題,所以現在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是非常關心、重視。小學時期的老師是最辛苦的,因為她為了考驗小學生的學習情況,經常會進行一些小小的考試測驗。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位小學生的語文答題試卷會有怎樣的精彩表現呢?come on……首先讓我們看圖中第到道題,看拼音寫詞語。非常簡單的一道題,可是這位小學生卻做錯了兩個詞語。秧苗的「秧」寫成了中央的「央」最搞笑的一個就是「張開」居然寫成了「張天」。
  • 小學生作文《髒話風波》走紅,「妙用」19個成語,老師:很欣慰
    小學生在三年級,語文成績距離突然拉開,其實就是由於三年級的語文考試,有作文與閱讀理解這兩座大山,而作文尤其能拉開學生的檔次。作文是很多人的「噩夢」,很多家長也沒有辦法輔導孩子,但是作文在語文考試中,分數佔很大的比重,所以從小學最開始就要重視。
  • 小學生質疑「鷸蚌相爭」:鷸嘴被蚌夾住,怎麼對話?
    來源:重慶晨報記者:羅薛梅「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侄兒黃聖凱不依了,直接問李娟,「你看,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聽完這個問題,李娟當時就愣住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 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心引發質疑,他英文過關嗎?
    封面新聞記者 沈軼7月13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根據組委會官方給出的相關評論顯示,這個實驗的意義重大,「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 成語「趣味」玩:小學生需要掌握,共389個成語之最!
    成語之最,即一種猜謎,謎面中往往帶有「最」字,而謎底是一個成語。如:最快的速度——風馳電掣;最長的腿——一步登天;最有分量的話——一毛不拔,這種謎往往會在一些語文考試的拓展題中出現。成語是我們小學初中學習的重點,因為每次考試的時候都必定會有這種題型出現,而要想不丟分,就得好好學習成語,這對我們的積累和知識儲備有幫助,學好了成語還能在寫作中好好運用起來,對作文的加分也有幫助!對於很多人來說,成語是比較難以記憶和學習的,但是只要花了時間,掌握了技巧,想要學好成語還是很簡單的。
  • 小學生每天花2小時學習成語,語文老師震驚了:這麼學成語沒有用
    小島老師推薦了關於小學生學習成語的學習計劃表,很快就有家長反饋了,他是怎麼說的呢?家長:老師,我每天和孩子花2個小時學習成語,孩子太笨了,寫不好也理解不了。我覺得你的計劃表不行啊,是不是改成每天一個成語比較好?當我看到2個小時學習成語的字樣,我腦中浮現的不是笨孩子,是暴躁的家長。2個小時2個成語,關鍵是還沒學會,想想家長崩潰的樣子就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