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於日本小學生來說算是有點特別的一年。
除了因為疫情原因有了長長的春假之外,日本文部科學省也是在今年開始實施教育改革,發表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
因此,孩子們在新學期也拿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新課本。
湖畔問教,帶您跟隨在京都上小學的東東西西一起看一看,日本小學五、六年級的新課本裡都會教些什麼內容呢?
進入五六年級,東東、西西學習的內容越來越多,新書明顯比上一學年厚了許多。主要的學習科目為《國語》《算數》,以及《英語》《社會》和《理科》。
《算數》《英語》按部就班,除了學習深度比國內的簡單淺顯之外,內容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國語》即為日語的學習,分為日語漢字和語法、故事文章等。讓我覺得有趣的是關於漢字的起源這一部分。漢字起源於三千年前的中國,最初從描繪物體的形狀模樣開始,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樣子。
我想孩子們上課的時候,身為中國人應該會感到小得意吧。此外,在國語書的最後,還印了盲文和手語的表示圖,讓孩子們了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群都有自己的表達語言。
不論是東東、西西的小學課本裡,還是我在語言學校學習的課程裡,都多次出現關於日本漢字起源於中國,以及向中國學習的歷史。千百年來中日文化的交流融合,貿易的往來和歷史的種種碰撞,讓兩國之間的聯繫也是非常緊密。
那麼在日本的小學課本裡會怎樣描述我們中國呢? 在六年級的課本《社會》裡,找到了一些有關的介紹。
到了六年級,《社會》課本分成了兩冊。一冊是歷史的內容,其中既有鑑真東渡,也有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的內容。另一冊是有關政治和國際社會的內容。依然還是以圖片為主。其中專門介紹了日本最大的貿易往來鄰國——中國。
第一篇講了中國的首都北京。長安街上長長的堵車,學生們在教室裡學習的樣子,還有胡同裡的灰磚房,一切都很熟悉。早點炸油條的照片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只是這照片估計也照了有幾年了,如今胡同裡早已見不到排隊買油條的場景了。
課本裡還有下課後大家圍著水泥桌球臺打桌球的照片,看來是中國人就會打桌球的印象已經深入人心。就跟是中國人一定會功夫一樣,成為外國人眼中我們的標準配置。
還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春節喜慶熱鬧的場景,從中國傳來的茶、小籠包、餃子、漢字、書法以及中藥。
傳統文化之後,介紹了經濟高速發展中的北京和上海。有鳥巢、高高的公寓樓,上海外灘等。到了這一課,一定要讓東東好好準備,給同學們介紹一下我們深愛的如今的北京城。
《理科》的內容五花八門,倒更像是物理、化學、生物的綜合教科書。總結起來就是圖片多、試驗多、跟身邊熟悉的事物多。物理化學是我從小就特頭疼的科目,不過這本五年級的理科書我竟然津津有味地看了半天。
書裡特別詳細地講述了有關「我從哪裡來的」這個曾經難倒所有父母的「世紀大難題」。並且用圖示的方式,講述了一朵花、一條魚、和我們人類自己的出生、長大、代代相傳的整個過程。
青春期教育是每個孩子必不可少的一課。然而坦白講,在這方面,雖然身為父母,但我們都不是專家。我小時候的青春期教育還是處於遮遮掩掩的時代。老師在課堂上發一個小冊子,講到有關身體的那一課,就讓大家自己看書,在男生一邊起鬨一邊嘻嘻哈哈中渡過了一堂其實原本非常重要的青春期教育課。
所以對於東東、西西即將面臨的人生中一個特別的成長階段,我一直都很關注。
日本的小學課本裡有一門《保健》課程。是一本針對每個階段的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學習指導書。這部分學習內容,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三年級的學習內容是關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四年級開始講身體的成長、發育;到了五年級,進入心理健康方面的學習,其中就包括青春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以及如何防止來自交通、自然災害、校園和犯罪造成的傷害;六年級,則詳細地講述了疾病的預防,以及吸菸、飲酒、濫用藥物的危害。讓我有點吃驚的是,課本中還有教孩子們學習「腹式呼吸法」。
幾年下來,這門課程讓孩子們學會了解自己的身體,並學會保護自己、健康生活。
在姐姐五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外出「宿泊」活動。行前的準備課程裡,老師把女孩子們集中在一起,又專門上了一堂生理衛生課。課後拿回了一本小冊子和一包衛生棉。都是由日本的企業免費提供的。
我看了一下小冊子的內容,從青春期的身體變化開始,事無巨細地把她們身體和心理正在發生的變化全部嘮叨了一遍,告訴她們就要成為大人的一些事情,以及她們可能關心的問題,配上卡通圖畫,一目了然。光有這些還不夠,老師還給女生示範了衛生用品如何正確使用,如何打包丟棄,甚至還示範和練習了假如在學校突然發生情況,大家怎麼圍成一圈集體「護送」小夥伴去衛生間的過程。
我試著按小冊子的內容問了幾個問題考她,回答都很正確。這些點點滴滴的學習積累,我相信她們的意識裡不會有慌亂、自卑、手足無措的感受,而是自然面對自己身體的變化,接受逐漸長大成人的自己。
在所有的教科書裡我最喜歡的就是《新家庭》的科目了。學校能夠開設這門課程,簡直是老母親的福音!
主要的學習內容包括:洗菜做飯、家務整理、打掃清潔、縫紉手作等。未來家庭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生活技能,學校都教了。
拿縫紉這件事情來說,開始學習的內容是用不織布進行簡單的手縫,慢慢過渡到使用縫紉機進行縫製。五年級結束,可以自己做圍裙、布包、靠墊等。
前一段時間的新聞裡說,一個中學生自己做了許多布口罩捐給老人院,縫紉課,是日本小學生的標配,而且不分男生女生。
用兩年的時間來學習家務事,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將來能夠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的人,做起其它事情來才不會手忙腳亂的吧。
《道德》這門課,學習內容包括善惡的判斷、自律、自由和責任、感謝、理解和尊重,還有讓大家一起討論思考: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平等?以及遇到校園內的欺凌行為的時候怎麼辦等。裡面會給出一些場景,然後就是大量的大家一起討論的內容。
課本裡沒有榜樣的描寫,這是我來到日本後覺得日本小學和國內小學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從小以來,要爭當好學生,要努力受到表揚,成績好的會公布,我們都知曉榜樣的力量。然而在日本,不僅是小學,即便是在成年人的語言學校裡,對於成績的公布也依然是要保密的,決對不會在班裡公布每個人的學習成績。
至於公平這件事,不論是要代表班級發言、參加運動會項目,還是中午吃飯需要添飯、打掃衛生時誰來收椅子誰來掃地這樣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律都是自己舉手爭取,從來不會有老師指派。如果舉手的人超過需要的人數,那麼就一起石頭剪刀布來決定。
除了上面的課程,此外還有《圖畫工作》《音樂》《書法》等美育課程。和國內的課本比起來,日本經過教育改革後的小學課本,裡面的課業依然不算重:五、六年級的英語基本是北京公立小學二、三年級的水平。我們通常所說的數學課,在日本小學階段名字是《算數》,也就是說還是小數分數加減乘除的計算過程。即使是理科這樣的知識類課程,也全部都是照片、圖片,或是各種好玩有趣的試驗,比如觀察天上的雲、河裡的石頭、看一朵喇叭花的生長過程。
但正是這一門門看起來「不務正業、虛度時間」的課程,通過對身邊發生的事物一次次地觀察、討論、思考、動手及發表意見,使孩子們從小學會有自己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表現力。
這也正是這次2020年日本教育改革中想要實現的目標——「生きる力」(生存的力量)。
「希望在學校裡學習的東西,能夠成為孩子們明日、以及今後的人生中所擁有的「生存力量」。希望今後的社會,即使到了多麼變化多端、難以預測的時代,也能夠自己發現課題、自己學習、自己思考、做出判斷和行動,實現各自想要的幸福。因此,想要一起去共同創造光明的未來。」
在「全球教育觀察」欄目中,我們力求以親歷者的視角,客觀地記錄全球教育的進行時。
教育沒有唯一的答案,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之根,都有一個民族對於世界和自身的獨特解讀,都有它的變與不變。
期待在這個欄目中,我們能夠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
下一期,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德國小學生的「權力」。
歡迎投稿:請將原創稿件、配圖及個人簡介發至郵箱dqhjiaoyuluntan@163.com 來稿必復。如稿件被採用,將有專人與您聯繫發稿及稿費事宜。
*聲明:本專欄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號或「東錢湖教育論壇」觀點。
▲
全球教育觀察|我在加拿大上小學:
生活在哪兒,就要面對哪兒的問題
▲
全球教育觀察|德國小學:
進入兩個月全面隔離期,請保持1.5米距離
▲
全球教育觀察|我在日本讀小學:
疫情中在家上學,6 類課堂輪番上陣
· 風起東錢湖 ·
凝聚智慧 啟迪未來
讓教育不再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