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十三五」期間,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自覺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落實到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工作中,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努力以一流治理為目標,不斷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努力以住有所居為指引,不斷打造宜居安居環境;努力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推進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為促進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能級、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作出了積極貢獻。
從12月24日起,我們推出【回眸「十三五」】系列專欄,詳細解讀「十三五」期間,本市在城市管理精細化、住房發展、城鄉建設等方面的具體工作成果。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回眸
本市在住房發展方面
的主要工作成果
↓↓↓
堅持「一個定位、兩大體系、三個為主、四位一體」,租購併舉,市民群眾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完善房地產市場和住房保障「兩個體系」,以居住為主、市民消費為主、普通商品住房為主的「三個為主」原則,構築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徵收安置住房「四位一體」住房保障體系,加快推進舊區改造,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大力發展租賃住房,穩妥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有力保障基本居住需求,市民群眾居住條件不斷改善。
01
多措並舉改「舊」更「新」,舊區改造跑出加速度。
堅持「留改拆」並舉,加強整體謀劃,積極創新工作模式,強化制度供給,全力以赴持續推動打好舊區改造攻堅戰,「十三五」期間完成中心城區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281萬平方米、受益居民14萬戶。
積極開展各類舊住房修繕改造,實施老舊住房綜合改造約4000萬平方米,受益居民近80萬戶。
02
加快構建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落實「一城一策」要求,嚴格執行限購政策和差別化的稅收信貸政策,實行房地聯動機制,不斷提高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比例,加強市場監測監管,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
多渠道籌措租賃房源,有效引導和規範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基本形成多主體參與、多品種供應、規範化管理的住房租賃市場體系,新增租賃住房超過70萬套(間)。建立住房租賃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住房租賃合同網籤備案「一網通辦」「零跑動」「不見面」辦理,為租賃各方當事人提供便捷服務。
有效發揮住房公積金制度作用,中低收入家庭佔所有住房公積金購房貸款家庭戶數比重保持在95%以上。
03
多管齊下完善體系,住房保障受益群體有序擴大。
廉租住房對戶籍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累計受益家庭13.3萬戶。
加大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分配供應、房源循環使用的力度,累計籌措房源18.5萬套,累計受益70萬戶,有效緩解青年職工、引進人才和來滬務工人員等新市民的階段性住房困難。
穩妥推動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申請供應工作,累計籤約12.5萬戶。
健全徵收安置住房保障方式,累計供應超過30萬套。
04
因地制宜把好方向,新一輪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工作取得新進展。
把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舉措和重要內容,堅持「立足實際、規劃先行、以人為本、統籌實施」,聚焦「三高兩區」(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高壓沿線,生態敏感區、環境綜合整治區)、房屋老舊、設施匱乏、環境破落等特定區域農民的零散居住整合和生活質量提高,始終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尊重農民意願作為前提,以改善農民生活居住條件為導向,紮實推進完成約2.7萬戶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工作任務。
05
滾動實施住宅小區三年行動計劃,市民群眾居住環境條件持續改善。
住宅小區「美麗家園」三年行動計劃貫穿了整個「十三五」時期,本市小區環境綜合整治效果顯著,綜合治理體系機制進一步理順,社區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實施住宅小區設施設備改造工程,加快推進雨汙混接改造、老舊電梯安全評估及修理改造更新、安防監控系統改造、管線入地、消防設施設備改造、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建設等民生實事項目。2018-2020年,2792個既有住宅小區完成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建設,4097個住宅小區完成雨汙混接改造。
通過住宅小區綜合治理,解決了一批居民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問題,住宅小區的設施條件、環境景觀、運行安全有了較大改觀,住宅小區運行更加安全,公共管理更加有序,環境更加整潔,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6
健全分類保留保護機制,歷史建築風貌保護和文脈傳承持續加強。
城市更新向「留改拆」轉變,按照「確保結構安全、完善基本功能、傳承歷史風貌、提升居住環境」的要求,至2020年共實施各類保留保護裡弄房屋修繕改造250萬平方米,優秀歷史建築修繕75萬平方米,城市肌理得以延續,歷史文化得以傳承。
制定實施《上海市舊區改造範圍內歷史建築分類保留保護技術導則(試行)》,提升各類保留保護建築整體修繕質量水平,通過規劃保留、翻修、復建等方式,保留更新和重新利用保留歷史建築。
強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建設,開放歷史建築1039處,設置二維碼2458處,武康大樓、河濱大樓、1933老場坊等一批歷史建築恢復風貌並成為「網紅」打卡地。
– END –
編輯:周慧怡
原標題:《【回眸「十三五」 • 住房發展篇】「一個定位、兩大體系、三個為主、四位一體」!市民群眾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