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用中草藥做了能吃的手工皂 夏季最暢銷時每天賣出30多塊,月營業額近十萬元)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張柳靜
一塊小小的手工皂,看起來簡單,製作工序卻極其複雜,並非朝夕就能習得。前廣告人阿譚用了3年多時間,從一個略懂本草的「門外漢」慢慢變成了如今精通制皂的手藝人,並建立了自己的新事業。在他手中,手工皂還承載著嶺南本草文化,成為其獨特的經營模式。
廣告人變身「做皂人」
2012年,在廣告行業呆了十多年的阿譚想去做點其他事。因為平時對本草略有研究,他打算將此與現代人的生活連接起來,但一時卻找不到頭緒。當時恰逢女兒將要出生,妻子又是敏感肌膚,於是阿譚便打算嘗試「植物皂」。
對外行來說,要想從業餘變為專業,首先要進行系統學習。阿譚除了自學外,還通過多種渠道跟老中醫們進行交流,學習本草養生。期間,他花了兩年多時間奔赴歐洲、日本、臺灣等地,深入了解他人的制皂技術。
如今,阿譚對制皂已有自己的一番見解。經過多番試驗,他在本草選擇和油水鹼混合上都摸索出了獨特的方子。在本草方面,他採用了木棉花、艾草、芙蓉菊、魚腥草等既可藥用又能食用的原材料。為保證原材料的質量,多方對比後,阿譚將選材地定在了受汙染較少的梅州,「要從源頭上把控材料。」
油和水方面也不能懈怠,「一切原料都是可食用的。」阿譚用西班牙橄欖油和純淨水、洗米水來進行混合調配。雖然每瓶油價格要三四百元,比一般食用油要貴,但也能做出六七十塊皂。「原材料好壞會直接影響手工皂的質地,也會影響後續開發」,阿譚告訴記者。
整個製作過程中,手工皂大約要經歷18道工序。對阿譚來說,每次研製新品時最為痛苦,「一天要洗幾十次手,有時甚至上百次,要試驗很多次才能成型。」這些全部都由他親力親為,周末才會有兩個學徒過來幫忙。
「內測+分享」獲取受眾
手工皂是做出來了,而且種類還不少,「有8種左右」,也通過了相關資質檢驗,但阿譚自己並沒有實體店,只有一個微信公眾號,介紹了一些本草的科普及生活美學類內容。擁有多年廣告經驗的阿譚對銷售並不擔心。在獲取受眾方面,他採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網際網路產品類似,他先憑藉累積資源建立了一個產品體驗官群,裡面有普通白領、老師、藥師、化妝師等不同職業的人群。每當要推出新品時,阿譚就先將產品寄給這些人群試用,讓他們體驗後再給予反饋。
這聽起來就像是網際網路的「內測」。阿譚認為每個人的經歷和產品感受都不一樣,這些都能給他帶來有用的意見。他通過這種方式檢測手工皂的起泡力、包裝等問題,「如果沒有達到80%~90%的認可,手工皂就不會推出。」
通過這些人群的內測試用,不僅可以去掉手工皂的瑕疵(如今的包裝就是根據「體驗官」反饋意見而改動的),同時還能「變相」推廣自己的產品(不少產品體驗官會自發地在他們的圈子做起了拍照宣傳)。
與此同時,阿譚也經常受邀到線下書店、高端美學生活空間、學校等做演講。通過這些分享方式,既傳達了本草文化,也讓更多人知道了自家手工皂,並將潛在粉絲變為自己的客戶群。
另外,阿譚在訪談中多次表示,之前積累的人脈資源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少本草專家、嶺南老中醫都給他帶來了不少「助力」。
延伸本草「長尾效應」
創業過程中,阿譚也遇到不少投資人來談合作,但都被他拒絕了。「既然是手工皂就要堅持手工,而不能規模化、工業化量產,否則不僅質量下降,還違背初心。」另外,對阿譚來說,手工皂是自己創業的載體之一,並非全部,因而不適合做大,「要小而美」。如此一來,阿譚在手工皂的經營上也就需要走出另一條路。
據阿譚講,他會根據不同銷售商的形態和資質去劃分層級,然後給予他們不同的折扣去銷售。「一般來說,線下銷售成本比較貴,會給5折;線上是6~7折。」阿譚向記者表示,這些給銷售商的折扣主要看對方的規模,「所有零售價還是統一的,每塊手工皂在百元上下。」
阿譚的手工皂最暢銷時是在夏季,「每天可以賣出30多塊,營業額為3000元左右。」手工皂價格大部分在百元徘徊,一個月算下來,也有近十萬元的營業額。除去成本,還會有一半左右的淨利潤。但到了秋冬季節,用皂量就會下降一半左右,其它也會相應減少。不過,總體來說,這門生意維持生活還是綽綽有餘的。
在阿譚看來,自己做的手工皂只是本草文化的體現之一,現在關注點也並非是利用手工皂來賺更多錢,而是要在做好手工皂的同時,繼續去延伸嶺南本草的產品線。這樣一來,他也就不像網際網路創業者那麼焦慮,反而能將心性沉澱下來,慢慢去打造手工皂,並以此為起點,不斷開拓基於本草文化的領域。
創業經
把手工皂作成本草載體
阿譚稱,做文創系列不能一開始就想著暴利賺錢,更應考慮如何讓受眾來了解它,先把平臺建立起來,再慢慢擴大市場才能存活得久一點。
為了做手工皂,阿譚第一筆投資花了約20~30萬元,這還不包括他去各地學習、交流的成本,並且研發過程也歷時3年左右。另外,釀皂的過程也很漫長,需要7個月左右。這些對於想要快速賺錢的創業者來說,實在太過漫長。
不過,對於四十多歲的阿譚來說,一切則剛剛好。同樣地,如果想要從事文創類的創業,這些也都是不可或缺的階段。沒有好的產品作為起點,其文化也就無從談起。因此,阿譚現在並不急著去賺小錢,而是繼續延伸著本草產品線,比如增加養生茶、與書店聯合出品等,不斷豐富品類和顧客體驗。
記者手記
懂本草的不一定懂皂,懂皂的又不一定懂本草,而阿譚的價值恰恰就是兩者都懂,能將傳統的本草文化與現代人需要的生活用品連接起來,並創造出經濟價值和其他延伸價值。如果僅僅是做手工皂,未必有競爭力。早在七八年前,手工皂就開始流行,再加上線上電商的競爭,一塊上百元的手工皂並不見得會有多大市場。
不過,阿譚並不局限於做單一的手工皂生意,還在打算著延伸產品線。另外,他對自己的定位也不是手工皂商人,而是手藝人、文創平臺建立者。在經營上,他打破了之前不少創業者自己製造、銷售一體化的模式,而是與其他高端平臺合作推出,這樣不僅可以更潛下心來把控自己的產品,同時也會更符合現在受眾的消費升級體驗需求,可謂順應了時勢。
(原標題:他用中草藥做了能吃的手工皂 夏季最暢銷時每天賣出30多塊,月營業額近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