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百家號作者蓓鴻解讀原創並發布。
現在伊朗和阿拉伯的區別,竟然和阿拔斯王朝有關。黑衣大食,顧名思義就是穿黑衣的穆斯林了。既然伍麥葉王朝所尚的「白色」,成為了今天阿拉伯人的正色,那麼「黑色」又被什麼民族繼承了呢?說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已經在腦補時事新聞裡的各種穆斯林形象了,但凡對此類細節有過關注的人,多半已經想到了一個和遜尼派阿拉伯人格格不入的族群——波斯人。的確,伊朗給人的感覺就是滿街都是黑色的旗幟、黑色的長袍,包括纏頭的式樣,也與阿拉伯人的頭巾有著明顯的區別。
鑑於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黑色」儼然成為了,波斯人用來彰顯地緣獨立性的標誌。問題是,這一切跟「黑衣大食」有關係嗎?說起來,這一切倒的確是有關係的。由於政權所有者在血統上的先天不足,伍麥葉王朝的正統地位,在當時一直是受到質疑的。最起碼 「安拉使者的繼承人」(哈裡發)這一神權意味頗濃的職位,什葉派爭奪起來更為理直氣壯。這股反對的力量,終於在公元8世紀中葉覆滅了伍麥葉王朝。此後阿拉伯帝國的大統,為系出「哈希姆家族」的阿拔斯家族所獲。其所建立的王朝被稱之為「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黑衣大食」。
所謂「哈希姆家族」又稱「聖裔」,其血統上溯的源頭,並非先知穆罕默德本人,而是他的曾祖「哈希姆」。鑑於阿里本人並非穆罕默德後裔,這種設定倒也十分合理。不過這樣的話,有機會借先知影響力,圖謀大統的人選範圍就擴大了。這次建立黑衣大食的「阿拔斯」,就是穆罕默德的叔父。在黑衣大食的崛起進程中,除了視阿里及哈希姆家族為正溯的什葉派以外,另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來自「呼羅珊」地區的波斯人。
所謂呼羅珊地區,所指向的就是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從地緣角度看,整個伊朗高原其實是具備中亞、西亞雙重屬性的。其中呼羅珊(帕提亞)地區,與中亞的地緣關係最為緊密。比如建立安息帝國的帕提亞人,就是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而西部的米底、西南部的波斯兩大版塊,則與美索不達米亞聯繫緊密,更應該被劃入「西亞」板塊。
在四大哈裡發時期,阿拉伯人就已經完成了對「薩珊波斯」的徵服(公元651年)。無論從阿拉伯人,還是薩珊波斯的角度來看,西亞無疑都是地緣政治的重心所在。有鑑於此,在伍麥葉王朝時遭受迫害的大批什葉派阿拉伯人,把視線投向了位處帝國邊緣的「呼羅珊」,開始希望在「中亞」尋找到崛起的機會。與此同時,不願意受阿拉伯人統治的波斯人,也把呼羅珊和中亞,作為復興波斯的基地。當這兩股強大的力量混合在一起時,就變成了(當然不是水蒸氣了)推翻阿拔斯王朝統治的合力。
公元8世紀中葉,波斯人在呼羅珊地區發動了大規模起義,而身為哈希姆家族族長的「阿拔斯」,則被波斯人和什葉派共同選定為了最合適的「哈裡發」人選。
當然,波斯人也可以自立門戶,或者說從宗教和政治層面,獨立復興波斯帝國。不過伊斯蘭教和一神教的威力,在這個時代已經顯現出明顯的優勢,並且通過百年的經營,在西亞站穩了腳跟。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波斯人只是甘於在呼羅珊及中亞地區建立政權,並接受與阿拉伯帝國長期抗衡的局面。否則接受阿拉伯人的意識形態,並在政治獨立的問題上緩圖之,將是最合理的選擇。
感謝您的閱讀,我們會繼續為您提供優質的原創內容。該文章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