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伊朗和阿拉伯的區別,竟然和阿拔斯王朝有關

2020-12-15 百家號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蓓鴻解讀原創並發布。

現在伊朗和阿拉伯的區別,竟然和阿拔斯王朝有關。黑衣大食,顧名思義就是穿黑衣的穆斯林了。既然伍麥葉王朝所尚的「白色」,成為了今天阿拉伯人的正色,那麼「黑色」又被什麼民族繼承了呢?說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已經在腦補時事新聞裡的各種穆斯林形象了,但凡對此類細節有過關注的人,多半已經想到了一個和遜尼派阿拉伯人格格不入的族群——波斯人。的確,伊朗給人的感覺就是滿街都是黑色的旗幟、黑色的長袍,包括纏頭的式樣,也與阿拉伯人的頭巾有著明顯的區別。

鑑於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黑色」儼然成為了,波斯人用來彰顯地緣獨立性的標誌。問題是,這一切跟「黑衣大食」有關係嗎?說起來,這一切倒的確是有關係的。由於政權所有者在血統上的先天不足,伍麥葉王朝的正統地位,在當時一直是受到質疑的。最起碼 「安拉使者的繼承人」(哈裡發)這一神權意味頗濃的職位,什葉派爭奪起來更為理直氣壯。這股反對的力量,終於在公元8世紀中葉覆滅了伍麥葉王朝。此後阿拉伯帝國的大統,為系出「哈希姆家族」的阿拔斯家族所獲。其所建立的王朝被稱之為「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黑衣大食」。

所謂「哈希姆家族」又稱「聖裔」,其血統上溯的源頭,並非先知穆罕默德本人,而是他的曾祖「哈希姆」。鑑於阿里本人並非穆罕默德後裔,這種設定倒也十分合理。不過這樣的話,有機會借先知影響力,圖謀大統的人選範圍就擴大了。這次建立黑衣大食的「阿拔斯」,就是穆罕默德的叔父。在黑衣大食的崛起進程中,除了視阿里及哈希姆家族為正溯的什葉派以外,另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來自「呼羅珊」地區的波斯人。

所謂呼羅珊地區,所指向的就是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從地緣角度看,整個伊朗高原其實是具備中亞、西亞雙重屬性的。其中呼羅珊(帕提亞)地區,與中亞的地緣關係最為緊密。比如建立安息帝國的帕提亞人,就是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而西部的米底、西南部的波斯兩大版塊,則與美索不達米亞聯繫緊密,更應該被劃入「西亞」板塊。

在四大哈裡發時期,阿拉伯人就已經完成了對「薩珊波斯」的徵服(公元651年)。無論從阿拉伯人,還是薩珊波斯的角度來看,西亞無疑都是地緣政治的重心所在。有鑑於此,在伍麥葉王朝時遭受迫害的大批什葉派阿拉伯人,把視線投向了位處帝國邊緣的「呼羅珊」,開始希望在「中亞」尋找到崛起的機會。與此同時,不願意受阿拉伯人統治的波斯人,也把呼羅珊和中亞,作為復興波斯的基地。當這兩股強大的力量混合在一起時,就變成了(當然不是水蒸氣了)推翻阿拔斯王朝統治的合力。

公元8世紀中葉,波斯人在呼羅珊地區發動了大規模起義,而身為哈希姆家族族長的「阿拔斯」,則被波斯人和什葉派共同選定為了最合適的「哈裡發」人選。

當然,波斯人也可以自立門戶,或者說從宗教和政治層面,獨立復興波斯帝國。不過伊斯蘭教和一神教的威力,在這個時代已經顯現出明顯的優勢,並且通過百年的經營,在西亞站穩了腳跟。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波斯人只是甘於在呼羅珊及中亞地區建立政權,並接受與阿拉伯帝國長期抗衡的局面。否則接受阿拉伯人的意識形態,並在政治獨立的問題上緩圖之,將是最合理的選擇。 

感謝您的閱讀,我們會繼續為您提供優質的原創內容。該文章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伊朗和沙特有什麼區別,他們為何長期對立
    話說伍麥葉王朝建立後自然要嚴厲打擊質疑自己的什葉派,什葉派因此成為了伊斯蘭教中的少數派。然而一百多年後伍麥葉王朝被阿拔斯王朝推翻,按說本著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原則而言:什葉派完全可以通過和阿拔斯王朝的合作由少數派轉型為官方正統教派。然而什葉派卻堅稱不僅伍麥葉王朝不具有合法的正統地位,阿巴斯王朝也不具有,只有阿里的後代才有資格繼任哈裡發。
  • 消失的阿拉伯帝國,伍麥葉王朝在起義中滅亡,阿拔斯王朝建立
    消失的阿拉伯帝國,伍麥葉王朝在起義中滅亡,阿拔斯王朝建立 伍麥葉王朝後期,伊拉克成為哈瓦利吉派起義的主戰場。阿拔斯人,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後裔,強調先知穆罕默德出身的哈希姆家族對於哈裡發之位的正統性,因此反對伍麥葉王朝的統治。特別是王朝後期日益腐化墮落,他們推翻伍麥葉王朝的訴求更加迫切。如此一來,阿拔斯人與什葉派不謀而合,兩派結成了反伍麥葉王朝的聯盟。
  • 阿拉伯文化「黃金時代」的開創者,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裡發馬蒙
    阿拉伯的建築藝術和繪畫,是以精緻優美的幾何圖案、植物圖案和阿拉伯字母的花紋裝飾為特色,是世界藝術百花園中的瑰寶。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還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臘著作,並把古代東西方文化熔為一爐又獨具特色。在它傳入歐洲之後,則點燃了歐洲智慧的火炬,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建立。
  • 阿拔斯王朝時,大力支持伊斯蘭教興起,還建立清真寺,為什麼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是建立在倭馬亞王朝基礎上的哈裡發王朝,是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包括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異族在內的阿拉伯-伊斯蘭帝國。阿拔斯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波斯王朝的政治傳統和官僚機制。
  • 伊朗歷史最長命的朝代,國祚長達427年,最終被阿拉伯帝國所滅
    對於伊朗這個有三千年君主制歷史的國家,也有很長命的朝代,其中最長命的朝代是史稱的薩珊王朝,國祚長達427年,薩珊王朝最終被阿拉伯帝國所滅。 ,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異族人的叛亂和入侵,薩珊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 第十九章 阿拔斯王朝 ∫ 《耶路撒冷三千年》20
    >如果我們把阿拉伯史簡化些來看,大致可分為幾個主要時代:1,四大哈裡發時代(632-660)2,倭瑪亞王朝(660-750)3,阿拔斯王朝(750-1258)4,法蒂瑪王朝(909-1171)本節的阿拔斯王朝,書中標明的年代是750-969,但按照史書上的年代都是750-1258。
  • 遜尼派和什葉派有什麼區別?|1分鐘了解1個小知識(9)
    阿拉伯帝國時期(632-1258 CE)2.1 四大正統哈裡發時期(632-661 CE)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先後執政伊斯蘭教傳遍整個中東地區2.3 阿拔斯王朝(750-1258 CE)750 CE,推翻伍麥葉王朝1258 CE,被蒙古人所滅穆罕默德沒有指定繼承人,由此產生了分歧,於是產生了遜尼派和什葉派👇。
  • 阿拉伯帝國實力曾經不遜大唐,如今的阿拉伯人,卻為何淪為戰五渣
    然而這麼一個強盛的朝代,卻也在同一時期遇到了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二者之間甚至還發生過數次交手,這個對手,就是阿拉伯帝國,唐朝人稱之為「大食」。阿拉伯帝國曾經統治過中東和北非的廣袤領土,建立於公元632年,滅亡於公元1258年,歷時六百餘年,先後經歷四大哈裡發時期、倭馬亞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其中阿拔斯王朝存續時間超過五百年,遠在同期的大唐之上。
  • 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讀吉姆·哈利利的《尋路者》
    英國著名學者吉姆·哈利利以一部《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將讀者帶回阿拉伯學者巨匠燦若繁星的時代,令人驚嘆於人類在千年之前迸發的創造力。翻譯運動的興起《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的作者哈利利有一半伊朗血統,他坦言這是他特別關注伊斯蘭世界的原因。
  • 百年翻譯運動,開啟了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通過這場翻譯運動,阿拉伯在吸收借鑑東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造了繁榮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那麼,百年翻譯運動到底是因何發展起來的?為何一躍而起的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出現在早期阿拔斯王朝統治期間?這個時代最終又為何走向終結?為此,吉姆·哈利利撰寫了《尋路者: 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一書,從多個角度對阿拉伯科學黃金時代進行了探討。
  •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從軍事角度看,到底誰更強一下?
    阿拉伯人也不可能佔據西域,發展自己的實力啊,因為西域旁邊強大的吐蕃王朝會跟他們爭地盤。其實,更關鍵的是:「怛羅斯之戰」發生之前,阿拉伯帝國正完成政權更替,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
  • 資料:阿拉伯帝國
    帝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麥加-麥地那,倭馬亞王朝時移至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時又遷至巴格達。八至九世紀為極盛時期,商人足跡遍及世界廣大地區,在繼承發展古代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後因民族矛盾和內部分裂等原因,逐漸衰弱。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1258年,蒙古人入侵,佔領伊拉克;阿拔斯帝國滅亡。
  • 伊朗人為何非常反感被稱呼為阿拉伯人?波斯的文明比阿拉伯更悠久
    而對這種現象最有感觸的便是生活在伊朗高原的波斯人了,大部分生活在國外或者出國旅行的波斯人都曾被當地人詢問過這樣的問題:「你來自哪個阿拉伯國家?埃及還是沙特?你一定會說阿拉伯語吧!」對於經常被誤認為阿拉伯人,很多伊朗的波斯人對此事非常反感,他們並不是反感外界對中東民族的不了解,也不是因為他們對阿拉伯人有敵意,而是因為他們嘆息自己的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如今卻被許多人不了解,甚至被誤認為伊朗是阿拉伯國家,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波斯大帝居魯士便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而這個被人們稱為波斯第一帝國的國家
  • 縱觀中東 | 中東回溯: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史
    首先擊敗拜佔廷,攻陷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面進攻。東線接連攻破波斯軍隊防線,佔領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區。西線連敗拜佔廷,佔領巴勒斯坦和埃及。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在位時,擴張戰爭如火如荼,勢不可擋。東線阿拉伯軍隊乘勝追擊戰敗的薩珊波斯王室,進軍呼羅珊。651年,徹底滅亡薩珊王朝,並奪得呼羅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等地。西線大軍,攻入北非利比亞。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伊朗釋放對方被扣押的漁船
    新華網阿布達比7月1日電 (記者邢旭東燕毅)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伊朗兩國外交部1日相繼宣布釋放對方被扣押的漁船。至此,兩國最近圍繞島嶼爭端而引發的互扣對方漁船事件宣告結束。  阿聯外交部負責人對阿聯通訊社發表聲明說,阿有關方面已於1日早些時候釋放了6月15日在阿聯水域扣留的一艘伊朗漁船和全體船員。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中東和非洲的什葉派分布(紫色)終於在750年,哈希姆家族的成員阿拔斯在什葉派和波斯人的支持下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心由敘利亞轉移到了伊拉克阿拔斯王朝建立後的第二年就在中亞的怛羅斯之戰中戰勝了同樣強大的唐王朝,就在唐王朝準備反擊時不久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被迫退出中亞、西域,之後伊斯蘭文明逐漸成為中亞、西域的主流文明,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文明達到鼎盛。
  • 阿拉伯世界的三個大食國家(白衣、黑衣、綠衣)簡單的描述一下
    首先是白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國在四正統哈裡發之後的朝代,一般稱為倭馬亞王朝。諷刺的是,倭馬亞王朝的建立者穆阿維葉是當初穆罕默德傳教時最大的敵人的後代。倭馬亞家族是麥加的傳統貴族,穆罕默德傳教初期曾堅決反對,並且迫使其流亡麥地那。
  • 歐洲文明史:阿拉伯帝國的崛起
    從穆阿維葉始,阿拉伯進入帝國時代,此後哈裡發不再經選舉產生,而由倭馬亞家族世襲,阿拉伯帝國進入倭馬亞王朝時期。穆阿維葉於公元664年佔領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然後北上,相繼徵服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剌子模等廣大地區,到帕米爾高原後,受到中國唐朝軍隊的阻擋。另一支軍隊進軍印度,佔領信德。
  • 在阿拔斯王朝,他們的地位被拉低,卻是這個原因
    歷史原創作者:公孫龍講歷史公元750年,即圖爾一普瓦提埃戰役之後的18年,伍麥耶王朝被推翻了。他們的繼任者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雖然同為阿拉伯人後裔,但是他們對亞洲比對阿拉伯地區更有興趣。這次遷都導致伊斯蘭政權開始對東方感興趣,從而減輕了對君士坦丁堡和法蘭克的壓力。751年,伊斯蘭軍隊在中亞怛羅斯的一場重要戰役中擊敗了中國唐朝軍隊。再後來,伊斯蘭人擴張到印度次大陸深處,並打到了印度尼西亞諸島。阿拔斯王朝的興起標誌著阿拉伯貴族獨裁伊斯蘭政權的結束。巴格達的新政府包括了各個民族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