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尾聲的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近日來反覆不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今日(6日)公布新增8宗確診個案,其中包括有3宗屬輸入個案,而本地感染個案則有5宗,至今累計共5133宗確診個案。由於近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連續多天均有源頭不明個案,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憂慮有機會演變為第四波疫情。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形容社區隱形患者如「火種」,呼籲市民繼續保持社交距離「免引火災」。
今日新增8宗確診,3宗源頭不明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稱,今日(6日)本港新增8宗確診個案,三宗為輸入個案,兩宗與早前個案相關,三宗源頭不明。
其中一宗源頭不明個案是22歲男學生(第5133宗個案),平日上網課,居於屯門龍門居第15座。他在10月1日開始發燒,傳染期內曾到仁愛堂街高富餐廳吃早餐,會獨自或和朋友到仁愛堂鄭耀源紀念健體中心健身,期間有戴口罩。另外,他於10月1日曾與幾名朋友到元朗滔滔甜品;10月3日到過新墟譚仔三哥;10月4日去過龍門居雲桂軒及井財街金銘餐廳。張竹君稱會向該幾間餐廳的員工派樣本樽。
感染源頭未明的另外2宗本地個案資料︰
病人編號#5126,33歲男性,居於北角富嘉閣,10月1日曾於親戚位於黃埔的家中,參與家庭聚會,有16人在場;10月2日曾到太古城百老匯影院看電影,並光顧炮臺山傷心酸辣粉,3日開始感不適。
病人編號#5132,43歲男性,居於灣仔謝斐道,於帝苑酒店3樓越南餐廳Le Soleil工作,10月2日開始感不適,但10月3日仍有上班。由於患者曾於酒店職員餐廳用膳,餐廳6名同事需要隔離檢疫,涉事餐廳需要停業14天;當局會安排9月30日至10月3日曾光顧涉事餐廳的食客到診所檢測,當局亦會向酒店所有住客及員工派樽檢測。
陳肇始:謹防第四波疫情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舉行記者會表示,本地持續出現源頭不明,社區有隱形傳播鏈,本地確診個案7天平均數近日都未有下跌,跌至低位後持續有上升,十宗有7宗源頭不明,情形不樂觀。
陳肇始表示,由於新病毒株具更強傳播力,要預防第四波疲情提早出現,屆時政府沒有選擇,須收緊措施。她又指,未來一周的社交距離措施會大致維持,並觀察近日長假期後的情況。政府在周五(9日)起,放寬有關公眾溜冰場除隊際以外的活動須不多於4人,而溜冰場隊際活動可多於4人。
近期本地疫情有反彈勢頭,加上近期有酒吧出現確診個案,當局高度注意。當局會繼續巡查,要求從業員要嚴格遵從法例599F 規定,市民要遵守人群聚集規定。9月30日至10月5日食環署巡查9300次餐飲業務處所,檢控47名營運者。
爆疫酒吧20客已大部分送檢
至於源頭不明個案為一名從事文職的46歲女士,她居於青衣藍澄灣,於捷聯大廈上班,從上月24日起有咳嗽,曾到港威酒店吃自助餐,於上月28日到過葵興九龍貿易中心吃飯,中心將向其公司40位同事派發樣本樽,其中一位與她座位較近的同事已被送往檢疫中心。
另外,尖沙咀酒吧「China Secret」暫已有兩人到訪後確診,包括一名22歲IVE男學生及一名26歲滯港泰國女子。據警方資料顯示,有理由相信該名泰國女子與確診IVE男學生是於同一晚到訪酒吧,惟她仍未記得好清晰。按資料顯示,當晚有20名客人,大部分人已被送到檢疫中心,另有一、兩名客人仍在追蹤中。
張竹君:確證社區有隱形患者
對於確診個案又回升到雙位數,張竹君形容陸續有源頭不明個案,證明社區有隱形病患者,故呼籲大家繼續保持社交距離,不要有太多接觸。她續指,見到4日長假期街上很多人,都會擔心造成傳播,會觀察疫情走勢。她強調第三波疫情一直未斷尾。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表示,當局於過去24小時呈報14宗個案,再多3人康復出院,至今4864人出院;目前仍有117人仍留醫,11人危殆,8人嚴重,98人情況穩定。
同日,許樹昌在電臺節目表示,目前是第三波疫情尾聲,隨著近日放寬了社交距離措施,不少人趁長假期外出消費與聚集。最近每天都找到源頭不明個案,這並非好現象,每個個案都有大量緊密接觸者,爆發力可以很驚人,有機會演變為第四波疫情,要再過一、兩星期,才反映到長假期後的真實確診數字。
專科醫生憂疫症幾何級數反彈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直言,現時看到疫情不是反覆,而是幾何級數上,甚至開始反彈,有機會維持上升,除非再有措施控制。他呼籲大家在現階段應避免不必要社交活動,希望疫情不要大幅反彈,萬一本地錯失「清零」時機,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又「半天吊」,將令經濟更難恢復。
此外,食衛局前局長高永文表示,近日新增確診數字維持低水平,但不時仍有源頭不明個案,政府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市民於餐飲和娛樂場所活動更活躍。他希望大家不要鬆懈,明白大家可能希望本港與鄰近地區恢復來往,但最起碼本地疫情要真正受控,即是要連續一段時間沒有本地個案,否則到冬天出現季節性流感時,新冠肺炎疫情與流感加起來,會令防疫工作變得更困難。
往下翻,去評論吧,舞臺交給你們。
熱門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