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第八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評選結果通過人民網公布。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評論方向)的2017級本科生張陽獲得了本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的新聞學子獎,頒獎儀式於22日在北京舉行。
本次採訪為線上採訪,在語音通話的最後時刻,氣氛變得活躍而輕鬆起來。張陽甚至分享了一些在採訪時怎樣克服緊張與拘謹的小訣竅。
而這些小竅門,正源於他在本科三年一次次的實踐經歷中累積的寶貴經驗。
初入大學,張陽便懷著極大的熱情加入了校記者團。
從實習期起,他就參與了活動稿、講座稿、團隊稿等各種類型的校園新聞的撰寫。「我希望自己能轉正,留在記者團」,為此,張陽甚至曾在一個月內接過六七個報題。
成為一名正式的學生記者後,張陽又報名了見習編輯的選拔。編輯們往往一手寫自己的報導,一手修改他人的稿件,張陽希望在這樣的鍛鍊中提高自己的水平,「當時我是很想寫出一篇好的新聞」。
在成為記者團中的編輯後,張陽不僅在選題會中篩選報題,也積極地報上了許多自己的原創選題。
在談及如何去發現選題時,張陽說道:「我一直覺得我們發現新聞選題要從身邊出發,尤其是在校園媒體,我們選題,要從自己身邊、從自己的眼睛出發。」
2018年,在一次流浪狗救助站的義工活動中,救助站沿途的泥土路、蚊蟲多的小屋、露天的廁所和大量的流浪狗給張陽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敏銳地捕捉到了救助站大學生運營人高川風以及救助站故事背後的新聞點,六千餘字的深度報導《流浪動物救助者高川風:白手起「家」這十年》由此誕生。
張陽認為自己將大學主要的時光都放在了記者團上。記者團每周日晚上七點的例會已經成為了他大學三年多的最基本的活動。
在記者團中發布的一篇篇稿件,也成為了串起他大學生活回憶的一條線索,「翻一翻我在記者團中發布的報導,我就會想起來我做這篇報導的時期在做什麼,這些做校園新聞的一些時間節點已經串起了我對大學生活的一個記憶。」
「說起記者團,我的感觸就特別多」,張陽說道。
從跟著學長學姐們一起完成很多報導,到招新記者團新成員、帶實習記者,再到擔任記者團的團長,張陽在記者團認識了許多投契的朋友。
他表示,自己在大學中最好的朋友都是在記者團中認識的。他所採訪的學長學姐、學校裡的教授和武漢的市民等,也構成了他對學校與武漢最初的認識與記憶。
「在校記者團的生活構成了自己人生的坐標系」,張陽總結道。
在記者團的經歷也為張陽日後的實習經歷打下了基礎。在報導校園新聞的過程中,張陽的採訪能力、文字的駕馭能力與選題的突破能力都得到了鍛鍊,而這些實踐的經歷,也為張陽日後在社會化媒體中的實習打下了基礎。
除此之外,記者團實習內推的機制也幫助張陽更輕鬆地接觸到了在楚天都市報與財新網實習的機會。
在大二的暑假,張陽來到楚天都市報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小實習。在小實習中,張陽對比著自己的初稿與老師修改後版本的區別,思考著如何能簡潔有力又生動地描述好現場的情況。
「我感覺這樣是對自己的一種訓練,我覺得到最後我都沒有做得讓自己很滿意,我也覺得自己如果真的想有一個提高,不是兩個月,要很長時間才可以。」張陽謙虛地評價自己的表現。
而在2020年疫情期間,張陽前往了北京,在財新網實習。這一次,他面臨了新的挑戰。有關疫情醫藥研發的醫學論文並不易懂,有些甚至是全英文的。
為了寫出更高質量的有關最新醫藥研製的報導,張陽去複習了高中所學的生物知識,並趁著實習的間隙閱讀了病毒學概論以及《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專業性較強的醫學期刊。最終,他圓滿地完成了多篇稿件的撰寫。
在財新實習期間參與的42篇報導中,由張陽獨立報導的《獨家|教育部研究醫學碩士擴招方案 高校響應更籲留住人才》讓他自己印象最為深刻。
在了解到今年研究生擴招重點向醫學生傾斜的政策後,張陽開始思考該政策與醫學人才是否會真正成為醫生的關係。他採訪了熊丙奇等多位專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完成了報導,並得到了編輯與其他記者的肯定。
回憶這一段經歷時,他表示,新聞最重要的就是採訪,要尋找到對這個領域有深刻研究的專家來談,去採到那些別人沒有說過觀點和內容,例如真正的對醫學人才培養的一個深層次的反思。
「記者要有實地採訪,要有真正的對信息的挖掘,而不是對信息的拼湊」,他分享道自己的心得。
談及範敬宜新聞獎,張陽謙虛地表示,「我只是比較幸運而已,不過我非常樂意解答有關新聞採寫與實習上的問題」。
他傳授道,採訪前設計多而細的問題,採訪時與他人平等的溝通、交流即可。
「無論你緊不緊張,當電話接通的那一刻,你便要開始說話了」,張陽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採訪之中,探索出了屬於自己的節奏與答案。
文字|熊程心子 李萬俐
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排版|潘競兒
審核|範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