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精彩,免費訂閱,喜歡請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哦! 內容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
戚夫人是我國漢代的一名著名歷史人物,曾因幫助過劉邦而萬分受寵,她也因此獲得了聲譽,在史書上留下了名字。不過,真正讓她被史家乃至後人牢牢記住的原因不只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呂后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第一任妻子,身為女子的她做出了許多開天闢地之舉。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為爭奪權力而不擇手段,陷害了許多忠良之士和無辜之人,戚夫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劉邦去世後,呂后因記恨戚夫人,親自命令下人將她做成了人彘,以此來作為報復的手段。那麼,戚夫人到底是什麼來歷?居然讓呂后如此痛恨她,以至於讓自己連自殺的機會都沒有。
亂世相識,與劉邦結為夫婦
戚夫人為山東定陶人,於公元前224年出生,正逢楚漢亂世之局面,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項羽分封諸侯王,其中劉邦為漢王,領地位於巴蜀。原本按照懷王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但項羽恃強凌弱,違背了約定,劉邦這才屈身於巴蜀之地。
前205年,劉邦計劃在項羽興兵齊國之時伺機報仇,不料失敗,被對方追殺,窮追不捨。當時陪著他的人只有幾十個隨從,到曹州附近後他們在戚家村落腳休息,突然聽到了追兵的馬蹄聲。於是,他們立即前往旁邊一戶人家裡躲藏,這兒的主人正是戚氏父女。
這時,他對這對父女說自己是劉邦的部下,今日遭受非難而不得已麻煩對方。戚姑娘知曉來歷後便安排劉邦在枯井裡躲藏,劉邦也因此逃過一劫,大難不死。
追兵走後,劉邦表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與戚姑娘也在危難之後暗生情愫,兩人在當天晚上結為夫婦。他們的感情也比較好,在後來的生活中相互扶持,還生下了一個孩子,名為''劉如意''。
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深受劉邦的寵愛。不過古代皇帝後宮佳麗本就是暗生私鬥,與現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就註定了戚夫人的結局。
寵愛有加,呂后得勢後瘋狂報復
劉邦與戚夫人年齡之間的差距有30多歲,後者貌美如花,也很體貼,受到了劉邦的寵幸。據說有一次御史大夫周昌前往劉邦宮殿匯報政事時看見他正抱著戚夫人用膳,他感覺自己來的不是時候,便轉頭意欲離開。這時,劉邦叫住了他,還騎在他的脖子上,周昌說他是像商紂王那樣的皇帝。即便是這樣,劉邦還是放走了他,可見戚夫人對他心境的重大影響。有戚夫人的陪伴,劉邦也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如何,只要夫人開心就行。
當時有人說,他們日夜相伴,形影不離。劉邦將劉如意抱在跟前時曾說,他很像自己的模樣和性格,而呂后生下的太子劉盈卻不像,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到劉邦對戚夫人偏愛的程度有多深。
看到這樣的情形,呂后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齒,也早就盤算著對付戚夫人的陰謀。前195年,劉邦去世,太子劉盈即位,也就是所謂的''漢惠帝''。不過他在政治上的手腕過於軟弱,行政大權便到了呂后手上。戚夫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追隨劉邦而死,但呂后並沒有同意,而是命人將她投入監獄,拔光頭髮,在永巷搗米。
之後,呂后變本加厲,將戚夫人的四肢去掉,除了她的雙眼,灌下啞藥,讓她無處宣洩身體上的痛苦。接著,呂后還用煙燻聾她的雙耳,做成''人彘'',扔進廁所,讓她生不如死,連劉盈見了都說這不是人之所為。很多人會說,戚夫人為何不尋求劉邦的幫助呢?就算不行也可以自殺,免受人彘之苦。可是,戚夫人何嘗沒有想過辦法?最後的下場只不過是命運使然罷了。
無處可逃,悲慘命運難改之原因
首先,戚夫人年輕貌美,就這一方面來說,就足以引起後宮嬪妃的嫉妒。《西京雜記》有載,戚夫人歌聲動人,擅長翹袖折腰之舞,算得上是一位舞蹈,而這樣的楚舞正是劉邦的最愛。每逢八月四日,戚夫人便會和劉邦下圍棋,漸漸也成為宮中之風俗。
其次,當年劉邦與戚夫人相遇之時正逢呂后母子被項羽囚禁在軍營裡當戰爭人質,這對於普通女人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事情,更別說是劉邦的正室呂雉了。但身為妻子,她不會過多記恨於劉邦,而是遷怒於戚夫人,認為她這樣的行為是極不道德的。
後來,戚夫人也意識到自己的處境,知道自己未來的下場會如何,便開始尋找辦法自救。她先是找了劉邦,向他哭訴,劉邦聽後也深受打動,自己也覺得太子沒有劉如意那樣潛在的執政才能,想廢長立幼。大臣一聽,即刻反對這樣的決定,呂后家族身為開國功臣群體,更是不認同這樣''無理''的要求,呂后本人也感受到戚夫人在政治上對於她的威脅。
如此看來,呂后對戚夫人不僅僅是女人之間的恨,更是牽涉家國家族大利益的''恨''。因此,她們之間的仇恨有公有私,呂后心中的憤怒也決定了她不可能讓戚夫人死掉就草草了事。
劉邦的去世便是一個復仇的契機,而戚夫人早已是刀板上的魚肉。在突如其來的囚禁之後,她也失去了人身自由,一切行動被人掌控,生得艱難,也無法自殺,終是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裡,當誰使告女——《戚夫人歌》
當時被囚禁的戚夫人內心哀傷至極,無處發洩,留下了這首詩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仔細觀察她與呂后的交鋒後我們能夠發現,兩方的結局是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息息相關的。
不可否認的是,劉邦在當時廢長立幼時的確有一些情感因素摻入其中,但他畢竟不會感情用事,也理性分析了後代的才能。不過當時的政局也不僅僅是劉邦一人說了算,身為一個瀕死的皇帝,劉邦對漢朝的未來了解得很透徹。
當時功臣派是主要勢力,呂后更是核心所在,許多文臣武將也支持她''幹涉''朝政,那麼只依靠劉邦的戚夫人只能成為甕中之鱉,無法反抗。
每天分享精彩,免費訂閱,喜歡點再看哦! 內容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