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科協
邀您關注科普知識
以下文章來源於科學闢謠平臺 ,作者陸修遠
科學闢謠平臺
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全國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
未知的恐怖也許僅僅在於未知,將其脾性摸清吃透,距離真正戰勝它也就不會遙遠了。
| 圖蟲創意
前不久,媒體報導江蘇有37人感染了新型病毒,表現症狀為高熱、咳嗽乏力和血小板減少,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器官衰竭。據醫生判斷,這是感染了「新布尼亞病毒」。鑑於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的危害,很多人看到這個病毒感到非常擔憂,擔心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病毒。那麼,新布尼亞病毒是新病毒嗎?
01
新布尼亞病毒發現簡史
其實,早在2007年的時候,我國就已經出現該類病毒的相關病例了。2007年以來,我國河南、湖北、山東、安徽、江蘇以及遼寧等省份都發現了以消化道出血和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為症狀的病患。他們的症狀和病原檢測結果不符合任何一種已知疾病,種種跡象暗示我們,這是一種潛在的新型疾病。
2010年3月17日,著名國際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導,在由中國疾控中心牽頭的多個中外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這種新型疾病的病原體得到成功分離。這是一種在病毒分類學上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的新型病毒。根據其產生的症狀,該病毒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布尼亞病毒,簡稱新布尼亞病毒。
該病毒的發現是我國近年在新發傳染病防控與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得益於病原體的明確和分離,新布尼亞病毒感染造成的患者死亡率正在快速下降,已經不到10%。截至目前,今年我國已報導病例1500餘例,其中死亡80餘例,病死率5.3% [5]。
透射電子顯微鏡下被新布尼亞病毒感染的細胞(箭頭) | 參考文獻1
02
新布尼亞病毒的傳播與感染後的症狀
經過對疫區動物進行廣泛的檢疫,研究人員在蜱蟲體內檢測到了病毒核酸,並分離出了新布尼亞病毒,從而證實蜱蟲叮咬是人感染新布尼亞病毒的主要途徑。同時,蜱蟲既可作為新布尼亞病毒的長期宿主,也同時扮演其傳播媒介的角色 [7]。
新布尼亞病毒傳播循環 | 參考文獻4
感染病毒後,約有6天到14天的潛伏期,多數患者最先會出現發熱、倦怠、頭痛一類症狀,隨後則是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系統症狀。當然,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作為新布尼亞病毒感染的特徵性表現,可以為初步的病因判斷提供依據。患者的體液和排洩物含有病毒,存在人傳人風險。過去我國也曾發生過家庭為單位的群體性感染以及院內感染。
與大部分病毒感染疾病類似,新布尼亞病毒感染症的治療不存在特效藥,以支持療法為主。目前暫時沒有針對新布尼亞病毒感染症的相關疫苗,但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李德新稱,疫苗已在開發中,很快將會進入臨床實驗 [5]。
03
預防新布尼亞病毒感染,防蜱蟲叮咬是關鍵
新布尼亞病毒的預防關鍵當然是斬斷它的傳播鏈條,我們雖然不可能在自然環境中清除蜱蟲,但至少可以盡力避免遭到蜱蟲的叮咬。在進入蜱蟲出沒的樹林、河川和草原等自然環境時,應儘量穿用不會露出皮膚的服裝,戴好手套、口罩、帽子,使用不露出腳踝的高幫鞋襪。蜱蟲流行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更應加強防護,如紮緊袖口、褲管,上衣下擺扎進褲腰,用毛巾保護好脖頸等處。
新布尼亞病毒的傳播媒介之一,長角血蜱 | 作者:Commonsource
由於蜱蟲吸血時人體刺痛感極不明顯,且一次吸血時間可能長達數天,人們常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遭遇蜱蟲叮咬,等到發現時可能已被吸附了很久。此時應該儘量到醫療衛生部門進行處置,而非自行採取去除措施。蜱蟲的口器吸血時逐漸插入皮膚深處,如果強行拉出,可能會將口器遺留在人體內,後者作為體內異物將引起炎症和過敏反應。另外,自行處理過程中,捏碎蜱蟲身體也可能會造成其體液滲入人體的後果,增加感染新布尼亞病毒等蜱咬病的機率。
然而,並非所有種類的蜱蟲都能攜帶新布尼亞病毒,能夠攜帶的種類其帶毒機率也非常低 [4]。因此,遭遇蜱蟲叮咬後無需過分擔心,但應在兩周內密切注意身體有無異常,一旦出現發熱、腹瀉等情況,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同時告知醫生曾經被蜱蟲叮咬的經歷。
蜱蟲流行季節的防護措施 | 參考文獻7
04
新布尼亞病毒在東亞呈現流行擴大趨勢
與我國情況類似,2013年,日本報告了新布尼亞病毒的第一例感染案例,此後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回顧顯示,早在2005年日本就可能已經出現了感染者。此外,通過對病毒進行的遺傳譜系分析,日本發現的新布尼亞病毒毒株絕大部分都與中國的現行毒株有所區別,這意味著此類病毒可能已長期存在於日本的自然界,近年來通過蜱蟲-哺乳動物傳播循環進入到人類生活圈中 [2]。
事實上,新發傳染病的恐怖之處大多在於未知性,這其中既有對其生物性質的不了解,也有資訊傳播過程中的延遲和怠慢。例如,即便中國在2010年就已經向全球公布了發現新種類病毒的情況,日本2013年報導第一例病例後,也還是在早期出現了較高的病患死亡率。此後,隨著衛生主管部門的重視以及對大眾進行科普宣傳的加強,患者高死亡率的現象很快便得到了扭轉。
日本新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致死率 | 參考文獻4
2019年,中國和日本的感染患者數量均達到了歷史高值,新布尼亞病毒在整個東亞地區呈現感染擴大的態勢,但我們仍然無需為此感到過分擔憂 [3]。首先,這種以蜱蟲作為主要媒介的疾病具有明顯的傳播局限性,絕大多數中國和日本出現的感染案例都有明確的野外活動史和蜱蟲叮咬史。其次,隨著人們對該病毒認識的逐步深入,患者的確診時間大大提前,為後續的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該病毒的危險性已經大大降低。最後,公眾對這種病毒了解的逐步加深,也能夠在疾病預防環節增加杜絕感染的可能性。
對於新布尼亞病毒這種新型致病原來說,未知的恐怖也許僅僅在於未知,當人類將這一敵人的脾性摸清吃透,距離真正戰勝它也就不會遙遠了。
參考文獻:
1.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
https://www.nejm.org/doi/pdf/10.1056/NEJMoa1010095?articleTools=true
2.重症熱性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 2019年6月現在
https://www.niid.go.jp/niid/ja/sfts/sfts-iasrtpc/8982-473t.html
3.2019年のSFTS症例、年間報告數が過去最多に
https://medical.nikkeibp.co.jp/leaf/mem/pub/hotnews/int/202001/563808.html
4.「新型ブニヤウイルス感染症」は日本國內でも SFTS(重症熱性血小板減少症候群)とは
https://news.yahoo.co.jp/byline/kutsunasatoshi/20200808-00192237/
5.十問新型布尼亞病毒:傳染性如何 有無特效藥 哪些省份發病多
https://www.yicai.com/news/100726553.html
6.Molecular Evolution and Spatial Transmiss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Based on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s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01363/#__ffn_sectitle
7.マダニ対策、今てきること
https://www.hokudai.ac.jp/hoken/madanitaisaku20131105.pdf
作 者 | 陸修遠 大阪大學免疫前沿研究所研究員
審核專家 | 胡文彪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中澳公共衛生中心主任
原標題:《【科學闢謠】新布尼亞病毒是新病毒?來了解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