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天聽了陳明哲教授三場報告,一天一場,第一場在天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後兩場在南開大學商學院,學院承辦了本屆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年會。聽報告時習慣帶上筆記本和IPAD,來不及記錄,就用IPAD照下來。三天下來,存了不少照片。下午在管理學者交流營總結環節,我說晚上要整理這幾日的感受,序桄有心,晚上就微信給我,以校友會的名義向我約稿,下面我選幾張照片和校友分享我的感受。
這是在商學院六樓MBA階梯教室。陳明哲老師以南開大學商學院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的身份給學院師生作報告。講臺正面是南開的校徽,投影屏幕上的兩位先生是陳明哲老師的東西方導師:愛新覺羅•毓鋆和William H. Newman,陳老師在玻璃幕牆上寫對「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理解。
我1983年來南開大學,三十多年我一直認為「文、理、商」分別代表了文科、理科和商科,昨天開幕式致歡迎詞時還這麼介紹,並用南開現在的優勢學科予以佐證,大家是不是也這樣認為呢?
沒想到,陳老師也這樣問在場的我們,「文、理、商」是否分別代表了文科、理科和商科?接著,他肯定的說:「我相信張伯苓校長當年所提的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中的文、理、商絕對不就是指文科、理科和商科!」
經天緯地謂之文,一個「文」字把「理」和「商」都涵蓋了。「商」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商業和商人,更不是「四民之末」,是「儒商」,是「大商」,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陳老師邊說邊寫,一氣呵成。路上,我問陳老師,那麼「理」字是不是指「天理」?陳老師認為可以這樣理解。
南開人願意從「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中提煉出社會責任,聽陳老師的詮釋,我願意這樣理解,這張照片會用心保留。
這是在行政樓,當時快到中午12點鐘了,龔校長和陳老師在總理像下討論文化和教育。龔校長今天凌晨三點才從國外回到北京,陳老師也剛在商學院給師生作完報告,他們都贊同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南開是有文化的大學。創新也應該融入和體現中國文化,不能把文化當成知識,文化傳承不能靠背誦下來,不能靠考試來傳承。」我記得這是兩位對教育都很關注的學者交流的一些觀點。
韓經綸教授和陳明哲教授。韓老師多年前以富布萊特學者的身份到哥倫比亞大學,當年陳老師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相識相知。陳老師第一次來天津,之前和陳老師電話、郵件交流中,陳老師經常提到韓老師和經濟學院的冼國明教授,所以今天中午我們專門請大家一起吃頓飯。韓老師已退休多年,專門帶了禮物——2008年奧運會紀念冊,還沒有開封,封面顯示有關56個民族。陳老師這樣和韓老師說:「我負責打開,然後請您保存,這樣我還再來。」兩位老師的對話坦誠自然,韓老師同意了陳老師的意見。打開包裝,是下面這張照片。
再回到上午在六樓的報告現場。作為報告主持人,為節省時間,我簡要介紹了陳老師。和昨天一樣,陳老師在開講之前先給我和孫躍書記禮物,給我的是一本書,我組合了這張照片。
恩師陳炳富教授於1980年受命主持南開大學管理學科恢復重建工作,強調古今結合,上個世紀80年代研究孫子兵法,有關孫子兵法與管理,出版過中英文著作,90年代研究道德經。陳明哲老師經常提起陳先生以及陳先生關於孫子兵法的研究。今天這個場合,陳老師送給我這本書,我感悟到陳老師的用心。
陳老師手拿這本書,追憶陳炳富教授,真摯,動情。「作為陳先生的學生,感謝您。」我雙手接過這本書,向陳老師致謝。這本書我一定認真拜讀,今晚就開始讀。
以前在上海聽過陳老師的報告,陳老師是動態競爭理論的創始人,作為華人學者,在東西方管理學界贏得尊重。做事先做人。在天津的三天,他一直和參會的老師們在一起,報告時總是站著,不斷地走向聽眾,不斷地提問題,啟發和鼓勵大家思考回答。不作報告時,則是坐在第一排靠邊的位置,認真地聽。
陳老師的報告不在周末,在教學系統工作的校友回來不少,工作中的校友回來的少,在此和大家分享。下次請陳老師來,我們爭取安排在周末的時間。
張玉利
6月24日晚於家中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南開大學商學院校友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