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玉利教授從事創業管理研究已近20年。在博士期間就確定了中小企業管理研究方向的張玉利至今已在創業行為理性、企業家型企業與創業管理機制、中國新生創業者動態跟蹤調查研究以及中國情境下的創業研究與教育探索等多個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從1983年到2016年,張玉利已經在南開度過了33年。「專注與持續」的信念激勵著張玉利在管理學研究領域執著向前。
把興趣變成愛好,把愛好變成專業
1990年,張玉利留在南開任教,教授管理學,偶爾也講授營銷類課程。堅持著「老師先做研究才能教學」的原則,他認識到開設過多課程是不現實的,「少而精」的研究以及長期積累更為重要,因此他專注於教授一兩門課程並把這一建議提供給其他老師。
在科研方面,張玉利1999年至2002年間進行的「企業家型中小企業基於活動的成長研究」挖掘了企業家型企業敢於創新和冒險、善於識別和把握機會的特質,通過分解創業活動和行為探索創業規律,從而降低創業失敗率和成本。
2009年,在美國創業動態跟蹤調查(PSED)的影響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的支持下,張玉利及其團隊成員重點考慮中國制度轉型與文化傳統的獨特情境,著手設計中國創業動態跟蹤調查研究(CPSED),力圖在理論層面揭示促發、阻礙和推動創業活動發生與進展的因素。團隊選擇了8個城市,接觸了25000多個家庭,採用隨機跳號家戶電話抽樣的方法尋找創業者,總結出中國創業者的動態發展趨勢,為中國情境下的創業活動提供規律和借鑑。
除此之外,他們還進行了中國情境下的創業研究與教育探索,針對中國人口流動性極強以及經濟轉型特點下的創業活動開展研究。創業機會是西方創業學者長期關注且研究興趣仍在持續升溫的重要問題,張玉利團隊在中國情境下構建了「資源-機會-績效」的研究邏輯,豐富了資源基礎理論並用於實踐,在個性中總結共性。
張玉利注重問題導向的研究,並且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必須有理有據,推論也應符合事實邏輯。「管理這個學科的理論是在實踐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是理論滯後實踐,所以要求理論必須跟實踐相結合。」在張玉利看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令人長久興奮」的事情:「把興趣變成愛好,把愛好變成專業。這句話對於創業和學術研究都是適用的。」
延伸不能離開根
2000年,張玉利被評為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負責教授和指導管理學方向的博士生。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管理學人才培養的真誠通過言傳身教影響了許多學生。
「做事先做人。」張玉利一向要求學生對自己負責,對於學生交給他的論文,第一篇他會逐字逐句修改,連標點符號都不會放過,並提出修改之後提交的論文「錯別字不超過5個」的要求,從而強化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南開大學博士生劉依冉碩士畢業於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自2013年9月師從張玉利,跟隨他開展創業者心理和性格研究課題。張玉利的教學資料是開放的,據劉依冉介紹,他上課使用的課件都會提供給學生,方便學生學習。2014年9月,劉依冉在申請創業認知課題的同時也申請了出國留學,期間遇到問題。申請截止日期在即,劉依冉原已不抱希望,但突然接到了張玉利的電話:「當時張老師給我打電話,不僅解決了我申請的難題,還把我的近期表現和優缺點都分析了一遍。」劉依冉深受感動。
這一切都是因為,張玉利對學生的關愛融入了日常。博士生張廣琦從美國交流回來,剛下飛機就接到了導師的問候電話;博士生何良興也提到導師經常關心自己假期的安排。
張玉利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獎盃和獎狀,鮮有個人榮譽,大多數是團隊獎項和學生獲得的榮譽。張玉利解釋道:「南開把團隊精神看得很重,我也願意多給學生們一些機會。」他希望,學生們能夠充分挖掘管理學藝術性中的科學性,並對其有所貢獻。
而且,在張玉利看來,沒有母愛的學校不能稱之為母校,每個學生不論在校還是離校,都應該得到母校的關愛,因為「延伸不能離開根」。
教學本身不能離開研究,這是張玉利一貫的想法:「只有自己做研究的老師才能更好地教學生,否則一味地追求講課好,訓練的也只是口才而已,教學與科研本身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