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文華:「一帶一路」法學探路人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賈彥穎 人民法治

劍橋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法律研究院成員

比較法國際科學院銜稱成員

全英中國法學會首任理事長

劍橋大學勞特派特國際法中心資深研究員

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首批專家委員

牛津大學出版社英文期刊《中國比較法學刊》創刊主編

中國政府指派世界銀行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ICSID)調解員

………

遊刃於中外國際法與比較法理論與實踐之間,單文華取得了令人讚嘆不已的業績,但他從不炫耀自己的學識與成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謙虛、儒雅,是很多熟識單文華的人對他最貼切的描述。

參加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

「走出去」不斷學習,「走回來」為國效力,踏下心來做好學術與學科,是他多年來堅持在做,且自認為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作為一名法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如何在風雲詭譎的國際局勢下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過程中為祖國發聲,讓中國法學與法治的聲音更受認可、更有力量,也是他始終在探索前進的方向。

「空降」的年輕院長

2005年8月,已經在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獲得終身教職的單文華選擇了回國。彼時年僅35歲的他,「空降」西安交通大學,就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頂著各種「拭目以待」,又一次從頭開始。

2008年,由他論證組建並出任創院院長的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2015年,他攜手20家海內外一流法學院院長聯合發起成立「新絲路法學院(國際)聯盟」。

2018年,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獲得國際著名學術認證機構QS的全球首家「五星級法學院」國際認證。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進入QS世界法學院排名前300位,中國前14位(T14);同時進入軟科法學學科排名前10%。

此時,距離這位年輕院長首次踏上祖國西北這片廣袤而陌生的土地僅僅過去了十五年。十五年磨一劍,當初懷抱著「把西部法學做起來」的初衷回國的單文華,就這樣,以「法學」之「劍」劃開了他不惑的人生華章。

「農村娃」的「城市化」

1987年,17歲的單文華拎著一個大紅色行李箱,獨自登上了開往廣州的綠皮火車。這是當地新娘子通常用來裝嫁妝的行李箱,是家裡幾天前特地從攸縣縣城給他買來的。

夏日的車廂,潮溼又悶熱。擁擠的乘客、層疊的行李,以及夾雜著各式方言的談話嬉笑聲,使本就逼仄的車廂更加透不過氣。第一次離家的單文華站在角落裡,從天亮一直站到了天黑,沒人注意到這個衣著樸素的少年就是《株洲日報》幾天前在頭版醒目位置報導的株洲市高考文科狀元。

單文華的心思也並不在此。

看著窗外不斷變換的風景,他的心裡充滿著不舍與期待。不舍的是家鄉的山水與朝夕相處的同學親友,期待的是廣州——這座他嚮往許久的城市,是中山大學——這所他只在招生宣傳冊上見過的名校。

出生在湖南省株洲市攸縣淥田鎮的單文華自認是個地道的農村娃。作為一個普通家庭的老么,父母在他身上傾注了無盡的關愛,對他的學習成績卻沒有過多的要求。去大都市讀名校這個想法,在他的少年時光裡或許從未閃現過,村裡沒有人考上過大學,大家也都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麼。

在世界經濟論壇專家小組會議上發言

初中時,成績平平的單文華更渴望當個武林高手,他和小夥伴們學著電影裡面的劇情練八卦掌,在操場上擺木頭走梅花樁,經常把課業忘在腦後。上了當地條件「最差」高中後,數學分數甚至亮起了紅燈。父親淡淡的一句,「16分,太低了點吧?」刺痛了少年的心,好強的他開始收心學習。當時在廣東當兵的哥哥時常寄來家書,鼓勵之餘,不時也描繪一些城市的繁榮景象,這更堅定了單文華努力向學的信念——他立志要走出鄉關,去見識更大的世界!

這個懵懂的農村娃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霸蠻」勁奮發圖強,經過三年的努力,一舉奪得了1987年全株洲市的文科狀元!這個消息,無異於一個「重磅炸彈」,在當地引起極大的轟動。要知道,在單文華考上大學前,他所就讀的高中校史上還沒有一個人考上過本科。

令人大感意外的事情,還不止這些。

欣喜不已的校領導都以為這裡要出第一個北大生,可單文華填寫的志願單上清楚地寫著:第一志願:中山大學——17歲的少年堅定地要去往哥哥信中描繪的大都市廣州,開啟屬於他的更大世界。

然而,都市生活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到廣州後,我一直都在睜大眼睛好奇地看著這所學校以及這座城市,連第一次用『香波』洗頭髮,都令我新奇不已。」單文華笑言,「周圍的城市同學很早就對艦船、兵器這類似乎不著邊際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我之前對這些幾乎毫無概念。」甚至對於即將就讀的法學專業,這位後來蜚聲海內外的法學專家當時也並不十分了解,酷愛文學的他一度困惑自己是否「報錯了專業」。

在中山大學度過的前半程時光,單文華默默完成著「成人」和「城市化」的過程。但也正是這段略顯刻板的大學生活,讓他逐漸意識到,「棄文從法」其實是最好的一種選擇——從淥田鄉間走出來的他,在不久的將來,在海內外法學法治舞臺一次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歷史印記!

從學生到學者

在單文華的記憶裡,把如他這樣的「一張白紙」領進法學之門,中大法律系的老師們功不可沒。至今他還記得許多老師講課時的樣子。例如,當時在中山大學講授涉外經濟法的黎學玲老師也是湖南人,講課輔導時常會帶著一口濃重的湖南口音。尤其在說到要給予外國投資者「同等的保護」時,聽起來總像是「統統的保護」。作為單文華的本科論文指導老師,黎老師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而國民待遇正是單文華在國際經濟法方面認真研究的第一個課題。或許正是這句親切的鄉音啟動了他的學術萌芽吧。

而讓單文華感到同樣幸運的是,1991年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在暨南大學和廈門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又碰到了很多對他影響頗深的好老師。

「讀研時,張增強老師、陶凱元老師等對我影響最大。」他說。

在廈門大學讀博期間,單文華師從著名國際經濟法學者陳安教授。「可以說,是陳安老師把我帶入了國際經濟法的核心地帶。」陳安教授是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素以嚴格出名。他常說,「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在這樣一位大家的諄諄指引下,在見識到研究成果從粗胚到成品的過程後,單文華逐漸體會到如何才能成就大學問、成為真學者。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廈門大學的三年時光裡,單文華將陳安等先生們的諄諄教誨牢記於心,秉承嚴謹的學風,刻苦鑽研學術。而教書育人、報效祖國的種子也在此時深埋進了這位青年學者的心底。1996年7月,單文華作為廈門大學最高獎「嘉庚獎」得主獲得廈大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一年後他被破格提升為法學院副研究員,成為廈大歷史上最年輕的副高職稱獲得者之一。

1998年,一個去英國劍橋讀博的機會出現在他面前。雖然事業正處於快速上升階段(用導師陳安先生的話來說,他屬於當時的「青年才俊」),但與17歲那年一樣,單文華再次選擇了「走出去」的求學道路。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國門。

「做學問不能只是閉門造車。」對於這段經歷,單文華十分感念。他說:「如果沒有在海內外這麼長時間的歷練,我或許還僅僅是個學生,還會對西方學術保持著習慣性的仰視。我特別慶幸有過一段海外研究和教授國際法的經歷,使自己能夠更加平和淡定地對待西方學術和學者。」

西去東歸紮根祖國西北

1998年9月,單文華來到英國,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國門。坐在從倫敦到劍橋的火車上,他看著夜色中華燈初放,想像著劍橋的樣子。

「到了劍橋,只見到簡單的一個小站」,國外的生活和想像中並不完全一樣。「中國學者出來很容易陷入一個孤立的範圍裡,仍在本國圈子裡打轉,沒進入學術的主流世界」。為了熟悉國外的學術套路、研究範式,單文華一邊克服語言障礙和吃住上的「水土不服」,一邊努力學習西方的學術知識與研究方法。他認為這也是一次學術上的再生。

2002年,單文華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受聘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講師,主講國際法。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在英國這個國際法重鎮講授國際法,還只是鳳毛麟角。單文華形容那段時間非常艱難、壓力很大,不僅要作為全職講師上很多課,也要繼續完成劍橋的學業,同時還要系統學習英國大學的教學方法。更難的是,他上的課中還有自己以前未學過的課程,需要「現學現賣」。為了「抗壓」,單文華經常要靠喝咖啡提神,甚至每天要喝10杯以上。

壓力大收穫更大。此後他連續提前晉升,短短幾年實現從高級講師到Reader再到正教授的學術職務「三連跳」,成為全校法學專業的第三位正教授,也是第一位外籍教授。他參加英國大學研究評估的多項研究成果也被認定為屬於「國際領先」水平。

劍橋博士畢業照

而令人意外的是,已經在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獲得終身教職的單文華再次做出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擇——回國,去更加直接地融入到祖國的法治與發展事業中去。

2005年,單文華受聘西安交通大學,擔任人文學院院長。兩年後,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正式成立,單文華出任首任院長。

「我們的目標是將法學院建設成為一所『高起點、國際化、研究型』的國際一流法學院;在操作層面,我們確立了『國際化』、『交叉化』和『重實踐』三個要點。」為了這一目標,單文華和團隊,不斷做著「加法」,開創了西安交大-劍橋大學「絲綢之路學者」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西安交大-UNSW「中澳絲路班」項目等具有示範效應的特色培養方式,為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培養了越來越多的優秀法治人才。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交大法學院創始之初就強調要有國際視野,積極推動國際合作。早在2006年,地處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交大法學院就籌建了「絲綢之路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所」,延請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客座研究員,形成以「馬可波羅」研究員和「鄭和」研究員為特色的研究員體系。弘揚絲路精神,以匯通中西法學為己任,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不斷攀登法學研究與應用的新高峰。

十二年過去了。法學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增長型發展到內涵式建設,取得了一系列不凡成績;逐漸實現了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涉外型」和「應用型複合型」國家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陝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陝西省「高校新型智庫」(A類)、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點等一系列重大突破。2020年,西安交大法學院進入QS全球法學院排名世界前300、中國前14(T14)行列;同時,另一著名大學排名機構「軟科」數據表明西安交大法學院已躋身中國法學學科排名前10%以內。

如今,單文華已在西安交通大學度過了15個年頭。從35歲到50歲,他把人生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祖國的法學事業,獻給了祖國的西北大地。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已經成為根植於祖國西部的一所國家法學教育與研究重鎮,成為卓然盛放於世界法學院校園林的一朵奇葩。

「一帶一路」的法學探路者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歐亞大陸橋的重要節點城市,西安亟需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

而對單文華來說,絲綢之路不僅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個交通脈絡、一個貿易通道,更是一個承載著歷史和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交流溝通的平臺。他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未來絲綢之路的地位將更加顯現。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法律的比較和整合將成為這一倡議的重要推手。

從此之後,以單文華為首的交大法學團隊先後主持一帶一路相關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外交部、商務部、陝西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重點國際國內課題10餘項;在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重要論文數十篇;主編由國際知名法律出版社Brill公司出版的「絲綢之路國際經濟法研究系列」(Silk Road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Series)、由牛津大學出版社與中國學界聯合創辦的第一份綜合性英文法學期刊《中國比較法學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等一系列攸關絲綢之路的學術成果和學術刊物。

創辦絲路協同中心

在2006年成立的絲綢之路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所的基礎上,由商務部-陝西省-西安交大共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政策協同創新中心於2015年初正式成立。隨後,在單文華的倡議下,西安交大法學院隨後攜手海內外20所知名高校法學院共同創建了「新絲路法學院聯盟」,旨在為成員單位在法學教育和研究等領域開展雙邊和多邊合作提供平臺、共促「一帶一路」共識的法學教育和學術交流。目前,聯盟成員單位已增至25家,覆蓋五大洲14個國家或地區,成為國際上有影響的國際法學院聯盟之一。

2018年8月,單文華被最高人民法院聘任為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首批專家委員。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他提出的國際商事爭端解決的IDR(Intergrated Dispute Resolution,融解決)方案,為最高人民法院搭建「一站式」多元化糾紛解決平臺提供了應有的助力。

2020年,他作為首席專家率領團隊配合商務部開展的支持中美投資協定談判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全國人文社科學術研究的最高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的一等獎。

目前,西安交大國際法團隊正在他的帶領和組織下持續開展面向「一帶一路」與國際爭端解決、「走出去」與國際投資法治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議題的前沿研究,已然成為全國一帶一路與國際法治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生力軍之一。

讓國際法治的中國之聲更加響亮

大文豪巴爾扎克在《紐沁根銀行》中曾寫道:「法律,如同蛛網,只捉得住小小蚊蠅,對那些大蟲大鳥卻往往束手無策。」(Laws, like the spider’s webs, catch the small flies and let the large ones go free.)

這同時也是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譯著《無法無天的世界:當代國際法的產生與破滅》中扉頁的內容。單文華正是該書的主要譯者。

他在譯後記中寫道,「在這個不太平的世界種種風雲際會的背後,究竟是世界強權的『權大』還是國際法則的『法大』?這個世界究竟誰一個有法有序的世界,還是一個『無法無天的世界』?面對這個世界,崛起的中國應該如何應對?」毫無疑問,如何在世界格局變化時運用國際法、以積極推動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每一位國際法學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作為國際法與比較法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單文華經常受邀在歐洲議會、國際比較法大會、世界經濟論壇等重要國際場合作主旨或專題報告,致力於加強中國法學在世界的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之聲」。

揭牌法學研究院並籤約美國華大

2012年,單文華作為首位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的中國法律學者,就中歐BIT問題作了題為《向歐盟—中國雙邊投資條約邁進》的法律報告,為中歐後來開展的雙邊投資條約談判鋪平了道路;

2015年,作為E15投資政策工作組專家,他主筆世界投資政策主題報告,為世界多邊和諸邊投資條約的談判研擬提出了一個基本理論和工作框架;

同年,作為能源憲章特邀專家,主筆Report on Compatibility of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Energy Charter Treaty報告,為中國加入該國際組織鋪墊了法律研究基礎;

2017年,他接受我國政府指派擔任世界銀行集團國際機構「國際解決投資爭端中心」(ICSID)調解員;

同年,協助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制定了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三部國際投資仲裁規則;

2019年,應俄羅斯副總理邀請出席第五屆東方經濟論壇並在其重要專題會議上做主旨發言;

2020年,他應邀參加2020年二十國集團智庫第一工作組工作,所撰寫的「ISDS改革與促進貿易投資合作」專題政策報告日前已發布,供11月即將召開的G20峰會領導人審議;

……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組織中也不乏單文華的身影:劍橋大學國際法中心Senior Fellow、國際比較法科學院Titular Member、牛津大學出版社ESCI期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榮譽主編、國際律師協會(IBA)國際投資仲裁專業委員會顧問、亞洲國際法學會(Asian SIL)執行理事、中國國際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副會長……

單文華曾說:「在現代化的漫漫徵途中,中國長期是一個『學生』,但『學生』總有畢業的時候,且越是優秀的學生會畢業越快。中國改革開放30年,實際上也學習了30年。中國是很優秀的學生,30年的學習不僅讓我國成功融入了世界體系,也讓我們具備了在其中發揮重要影響的實力。法治方面也好,其他方面也好,我們的視角從『仰視』變成『平視』,甚至包括某種積極意義上的『俯視』,因為我們的角色正在從『學生』變成『同事』,有時甚至是『老師』。」

從淥田到廣州、從廈門到劍橋、從牛津到西安、從少年到中年,單文華不改初心,一直在不斷地學習、耕耘、探索和創造,用最樸實和最堅定的行動,踐行著一位卓越國際法學者的使命與夢想。

責任編輯:焦建麗

●●●

為良法善治發聲 為公平正義張目

為法治中國建言 為中華復興鼎力

原標題:《單文華:「一帶一路」法學探路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陝西日報】單文華:「一帶一路」與涉外法治建設
    「一帶一路」是我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一帶一路」領域的涉外法治則是這一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能力的基礎保障。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各國間從人員往來到貿易、投資、資金、資本、科技、人文、信息等的交流日益頻繁,對在法律層面協調各國各方間的關係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帶一路」的國際參與性,決定了其法治建設的「外向性」。
  • 「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建設圓桌討論會在西安交大召開
    「一帶一路」自貿區研究院法律治理研究中心承辦的「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建設圓桌討論會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會議期間,最高人民法院聘請西安交大法學院單文華、李萬強、胡德勝、劉橋等四位教授為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專家庫專家。會議開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助理兼法學院院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副院長單文華教授主持。 王小力在致辭中表示,歡迎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的蒞臨,感謝各位領導、專家、學者一直以來對西安交通大學的支持與厚愛。
  • 【一帶一路】李向陽:「一帶一路」:區域主義還是多邊主義?
    承認「一帶一路」的區域屬性並不否認它最終具有多邊屬性。與現有規則導向型區域合作機制相比,「一帶一路」呈現出發展導向型特徵。因此,作為一種新型的、發展導向型區域合作機制,「一帶一路」能夠發揮其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職能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
  • 人大招「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 提供全額獎學金
    繼清華大學成立蘇世民書院、北京大學打造燕京學堂之後,昨天上午,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宣布:今年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50名到100名留學生,並將提供全額獎學金。絲路學院是隸屬於中國人民大學的非獨立法人二級學院,辦學地點將設立於人大蘇州校區。該學院將致力於培養熱愛中國文化,深刻理解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經驗的國際化複合型高端人才和未來精英領袖。
  • 一帶一路版圖發布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圖)
    「一帶一路」版圖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一系列務實合作結出了早期的果實。近日,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宣告「一帶一路」進入了全面推進階段。央視新聞聯播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導《一帶一路 共建繁榮》,帶您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感受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動向,了解中國與沿線國家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等各方面尋求和實現互聯互通所做的種種努力。今天播出第一集《一帶一路繪就發展新藍圖》。
  •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必須要搞「一帶一路「的原因、戰略規劃及時代背景解讀。  「一帶一路」含義解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 北師大成立「一帶一路」學院助力「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歡迎。北京師範大學積極響應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按照「充分發揮教育在『一帶一路』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引領性作用」的總體要求,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 第四屆「法治河南青年論壇」在鄭州舉行——服務「一帶一路」 共論...
    服務「一帶一路」共論法治保障第四屆「法治河南青年論壇」在鄭州舉行劉滿倉為優秀組織單位頒獎李承先出席論壇並致辭李承先在致辭中指出,服務「一帶一路」是時代的主題,法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運用法治手段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穩定的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十分重要。
  •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一帶一路·觀察
    這些國家,多數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其中不乏中國較大的貿易夥伴國。這些國家對糧食出口的限制,對中國糧食進口以及糧食安全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及其他農產品貿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中國大米、小麥以及大豆等農產品的重要進口來源地,包括豬肉等肉食產品。
  • 解讀「一帶一路」 助力中英合作——英國蘭卡斯特大學「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及中英兩國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的展開,不斷激發著英國各大高校針對這一倡議的研究興趣,蘭卡斯特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的成立就是這種學術熱情的最新例證。6月7日,英國蘭卡斯特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成立揭牌儀式在該校孔子學院舉行,中英兩國官方代表及高校專家學者出席了儀式。
  • 《「一帶一路」手冊》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
    而「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不僅意義重大,並將持續激發西方學界針對「如何以多種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將對中西方的政策產生何種影響」等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趙劍英首先對《「一帶一路」手冊》英文版的出版發行表示祝賀,作為《「一帶一路」手冊》中文版的發起者和出版方,他介紹,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英國羅得裡奇出版社共同策劃的《「一帶一路」手冊》是全球首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要內容的百科讀本。
  • 程建平:北師大成立「一帶一路」學院 將更好服務於繪製「一帶一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強調,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下一步,「一帶一路」建設更加走深走實,必將更多地造福沿線國家人民,更有力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第三屆「一帶一路」優秀法律服務項目頒獎典禮舉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 (張維 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王亦君) 由法治日報社主辦、法制網承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優秀法律服務項目頒獎典禮暨「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高端論壇近日在京舉行。「一帶一路·健康之路」優秀法律服務案例、十佳律師、十佳法務團隊、十佳律師事務所、海外抗疫特別獎、年度人物等六項大獎揭曉。國務院國資委規劃局局長謝軍,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黃進獲評年度人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鳴起為年度人物頒獎。
  • 兩岸專家學者、企業創新通過微信群進行一帶一路研討
    ------"海峽兩岸一帶一路研究交流中心"微信群創辦人,臺灣"兩岸一帶一路研究交流中心"主任李夢舟應邀赴上海參加"'一帶一路'框架下自貿試驗區與東協航運投資法律研討會"  "海峽兩岸一帶一路研究交流中心"微信群之群友,臺灣"兩岸一帶一路研究交流中心"應邀赴上海參加"一帶一路"框架下自貿試驗區與東協航運投資法律研討會"
  • 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風景線丨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帶一路...
    連日來,作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焦點」之一,設於上海展覽中心圓廳的「一帶一路」主題館吸引了眾多電影人和普通觀眾,在這裡,波蘭、印度、匈牙利、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史濃縮成簡明扼要的文字,向中國觀眾講述各具風情的電影故事。 電影節期間,來自印度、匈牙利、希臘等1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5個電影節代表,共同籤訂「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機製備忘錄。
  •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訪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
    《光明日報》紅船初心專刊(總第643期)採訪了四位專家學者,請他們圍繞《建議》提出的「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等重要內容,暢談學習認識和體會。「一帶一路」倡議提出7年來,取得豐碩成果。
  • 英文國際法學學術期刊《中國比較法學刊》創刊
    英文國際法學學術期刊《中國比較法學刊》創刊本報訊 記者汪閩燕 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國際學術期刊《中國比較法學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CJCL)的創刊籤約儀式6月26日在西安舉行。
  • 「一帶一路」英語怎麼說?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5月14日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的英語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注意,沒有one這個單詞。「一帶一路」不僅著眼於中國自身發展,更是以中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正如習近平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 「一帶一路」讓東南亞這些港口成為耀眼「明珠」 | 「一帶一路...
    港口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港口行業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有著獨特優勢。泰國曼谷港相關閱讀:「一帶一路」視野中的泰國曼谷港曼谷港由泰國港務局負責管理和運營,海運航線可達中、日、美、歐和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
  • 「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公證做了什麼?
    央廣網西安9月6日消息(記者孫瑩)「一帶一路」倡議,掀開了中國與沿線各國攜手合作、共同發展的新篇章,對世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一帶一路」建設關鍵在於聯通,前提在於互信,而公證制度作為一項國際通行的預防性法律制度,具有法定證據效力、強制執行效力,能夠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為各國各類民商事活動主體架起聯通的橋梁,系起互信的紐帶。在國際公證聯盟亞委會第八次工作會議上,中國公證協會副會長周志揚介紹的中國公證的作法引起成員國代表的廣泛認可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