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月20日訊 新加坡國立健保集團首席人力資源總監鍾麗娥指出,隨著工作內容和培訓課程越來越豐富,醫療業員工有更多發揮和提升的空間,政府最近的一些薪金調整措施也起了作用,吸引了一些專業人士轉換人生跑道,投身醫療事業。
衛生部去年宣布,在公共醫療機構工作的醫療人員可獲得4%至25%的加薪,非醫療人員加薪4%至10%。
鍾麗娥透露,擁有相關工作經驗,有助於從事醫療服務。
「比如,之前從事款待業的,就比較有人事管理技巧,服務的意識高;從工程業過來的,當診斷放射照像術人員或醫療技術人員也比較得心應手。」
衛生部去年宣布了一系列擴充醫療設施和人手的措施,目標是在2020年前多聘請6400名護士、1800名綜合醫療保健人員及支援服務員工。
早在2003年,勞動力發展局便已和南洋理工學院及衛生部合作,推出四種保健專業人員轉業計劃(Professional Conversion Programme),讓中途轉業者學習轉當註冊護士、放射治療師、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
到目前為止,已有530人通過保健專業人員轉業計劃成為註冊護士,另有60人成為包括治療師在內的綜合醫療保健人員。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加入醫療界。新加坡中央醫院物理治療部主任陳美儀指出,在保健專業人員轉業計劃下到南洋理工學院念物理治療的人數受到控制,每年的人數差不多。她說,這是因為遴選條件非常嚴格,申請者不但要態度正確,也要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完成課程。
放棄醫學院學位
許寰菁投身職能治療
跟同屆許多優秀生一樣,許寰菁(34歲)原本也想學醫,並順利被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醫學院錄取,但她在開學前改變了想法,毅然選擇當職能治療師。
看到病人「活了過來」
這名萊佛士初級學院畢業生,在1997年以四科A的成績順利獲國大楊潞齡醫學院錄取。開學前半年,她到心理衛生學院的職能治療部門實習,目睹職能治療師如何幫助病人,開始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新的想法。
「我看到原本精神渙散的病人,到職能治療部活動時『整個人活了過來』,也看到他們如何慢慢康復。」
資格要求高挑戰
另外,職能治療師文理兼備,既懂病理學,也要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有認識的特質,讓她深深著迷。
許寰菁於是申請了衛生部獎學金,到英國修讀三年的職能治療學士課程,後來又考獲碩士學位。她目前是心理衛生學院高級職能治療師,也到理工學院當兼職講師。
許寰菁說:「醫生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有限,對一些病症只能減輕症狀。職能治療師跟病人是長期關係,可以看到病人的轉變,雖然這可能是很長的時間,得花上半年、一年甚至三年。」
「我學會聆聽,這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職能治療重視以實際行動修復身心,這是個重拾信心、培養興趣和專注力的過程。一些精神病人從中更了解自己,同時培養起時間觀念、紀律,並學習社交技巧和工作道德。
即使接受醫療不是為了重返社會,病人也能從「做事」中找到滿足感和生活目標。職能治療也適合退休的年長者。
治療時可以做的有很多,可以是繪畫、陶藝、針線、木工或園藝,也可以是電腦遊戲和激勵講座等。
許寰菁說:「如果我選擇學醫,薪水或者生活方式或許比較好,但我現在的工作讓我成長許多。我念書時太專注於學業成績,不善於社交互動,這份工作讓我更靈活、更具創造力,我也學會聆聽,這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職能治療師的起薪大約是每月2300元。
銀行經理許巧玲轉當物理治療師
許巧玲到理工學院念書時已經40多歲,和十七八歲的同學一起上課,感覺就好像他們的母親。
離開校園20年,重新拾起課本並不容易。許巧玲(47歲)一邊打理家務、照顧兩個女兒,一邊上課;有時忙了一天,晚上10時才能坐下來溫習功課,甚至還跟女兒一起備考。
許巧玲畢業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後頭十年都在銀行打拼,負責市場營銷等,離職時是個經理。
在銀行工作,讓她能過上不錯的生活,她和同在銀行任職的丈夫及兩個女兒(15歲和18歲)住在半獨立式洋房。為了尋求工作以外的滿足感,她到彩虹中心當義工,後來乾脆留下來當教師,一待就是五年。
在彩虹中心工作時,許巧玲接觸到物理治療,她覺得這既能幫助別人,又是一技之長。後來,她看到勞動力發展局的保健專業人員轉業計劃廣告,於是在2007年報讀南洋理工學院的物理治療師課程。
這個計劃讓中途轉業人士在三年念書期間,每月可獲1000元津貼。從今年起,津貼數額根據工作年資增加到1500元到1700元。
物理治療涉及許多她從未學過的知識,比如人體構造、病理學、物理和化學等。不過,比她年輕許多的同學都願意幫助她,而她也和同學分享待人處事之道。
「在班上我年齡第二大,但跟同學相處得很好,有些甚至就像我的女兒。」
離開職場多年,許巧玲很慶幸同事都肯幫助她。來接受物理治療的,從跌倒骨折的年長者到受傷的阿兵哥都有,教導自閉症兒童的經驗讓她更有耐性,銀行工作的經驗則讓她對顧客服務更有體會、更注重儘快幫助病人康復。
發現越來越多人投身醫療事業
許巧玲也注意到身邊有越來越多人投身醫療事業,她認為這是出於熱忱。
「這些人在外面工作過,起初幾年可能是追求那幾個C,但後來發現,到一定水平已經足夠————不是人人都要200萬元的執行共管公寓,只要日子還過得去,就會想做些能跟人接觸、有意義的事。」
物理治療師的起薪大約是每月2300元。
從鑽石公司經理到營養師
溫定江回歸初始興趣
溫定江(46歲)10年前毅然放棄比目前月薪高出一至兩倍、能近距離接觸鑽石的美差事回到新加坡,為的就是追求比鑽石還美的夢想。
他目前在國立健保集團屬下的大巴窯綜合診所擔任高級營養師,在這之前曾移居荷蘭10年,在著名的鑽石公司迦山鑽石(Gassan Diamonds)當經理,負責人事協調,調派人手為各國客戶篩選鑽石、加工成精美首飾、售後服務等方面的管理職位。
回歸最初的興趣
溫定江從小的愛好並不是鑽石:「其實我從小就對營養學感興趣,常聽人說吃豬皮對皮膚好,吃腦補腦等,一直很好奇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
他修完理工學院的化學加工科技課程後,原想直接朝營養學發展,但剛好獲得去荷蘭工作的機會,於是到國外闖蕩。
在荷蘭工作的那10年裡,溫定江日復一日,面對上萬元的交易額、有來頭的大客戶以及防不勝防的突發狀況, 逐漸懷疑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我覺得已無法認同這份工作。業績再好、薪金再豐厚,我不確定這還能給我帶來什麼滿足感。更何況在外10年,也想家了。」
他決定回歸自己最初的興趣,到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修讀營養學,從賺錢的專業人士變成花錢的學生,他足足花了一年的時間才適應。
金錢買不到快樂和滿足感
溫定江單身,目前已當了四年營養師的他,將這份工作視為終生職業。
「我現在的薪水只有以前的一半,甚至三分一。金錢雖然重要,但金錢買不到快樂和滿足感。看到些病人因為注意飲食而好轉,看到超重的病人開始瘦下來……這些都是以前的工作無法給予的滿足感。」
目前的工作跟之前的差太遠,似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但他並不為此感到遺憾。他認為,過去擔任管理層磨鍊出來的管理經驗,也能運用在目前的工作上。
「我以前在鑽石行業時會告訴客戶,每顆鑽石都是獨一無二的,現在我把每名踏入問診室的病人也當成獨一無二的;我會尊重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生活,儘早協助他們改善飲食習慣。」
根據人力部2009年的數據,營養師每月薪水介於2633元至3373元。
擁有了現金、信用卡、汽車、公寓和俱樂部的「5C」,人生是否就美滿無憾,夫復何求?
答案顯然不止一個。
現在,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為了追求「新5C」(苦幹Can-do;關懷Care;同情心Compassion;孩子Children;個性Character),毅然離開原有的舒服圈,決心尋找人生新意義。
毫不眷戀、轉換人生跑道的他們當中,不少人選擇、投身醫療事業。
他們說:只要日子還過得去,我們想要做些更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