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從事的職業有很大的跨度,比如羅大佑。羅大佑出生醫生世家,大學畢業後進入醫院工作。因為對音樂的熱愛,最終辭職成為職業音樂人。不過,羅大佑五歲學習鋼琴,學生時代就創作了多首歌曲,在音樂界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轉換職業也是順理成章。但下面介紹的這位,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他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了解村上春樹的人都知道,他是世界知名的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作家之一,但他走上文學之路很有故事性。
村上春樹在大學期間就結了婚,同時因為「不想進公司上班」,過朝九晚五的生活,於是和妻子一起開了一間酒吧。因為他痴迷爵士樂,所以酒吧裡播放著他喜歡的爵士樂,偶爾還請樂隊來店裡演出。酒吧起初經營十分困難,他和妻子只能舉債度日。後來店鋪搬遷,生意慢慢好起來。29歲那年,他在體育場看喜歡的球隊棒球比賽,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對了,沒準我也能寫小說。」回去的路上,買了稿紙和鋼筆。
在轉換職業跑道之前,先從做第二職業開始
酒吧打烊一般已經夜深,村上春樹利用這段時間開始了創作,在窄小的廚房餐桌上,他的創作生涯開始了。這時的村上春樹雖然開始寫作,但沒有定位自己是一名職業作家,而是先利用業餘時間開始寫作。況且,他對自己是否有寫作的才華,能寫出怎樣的作品並不知曉。所以,在轉換職業跑道之前,先從第二職業開始做起,是相對穩妥的選擇。特別是對已經成家,要肩負養家責任的人來說,尤其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降低或失去生活來源,這對生活和心理都是重大的打擊會直接影響職業的選擇和成長。
我的朋友很喜歡自己在家「鼓搗」美食,烤餅乾,烤麵包,做牛軋糖,起初只是做給自己的孩子吃。後來朋友們都說好吃,她又專門去學習烘焙技能,和另一位愛好者一起開了一間工作室,做起了兼職,通過網絡銷售自己的產品。慢慢積累了一些老客戶,現金流也增加了,又加上孩子開始讀小學,接送孩子上學成了大問題。於是,她辭去工作,專職從事小店的經營。這樣既可以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又能照顧家庭和孩子,可謂兩全其美。
平時「儲備」技能,為轉職做準備
當然即便從第二職業開始慢慢積累比較穩妥,風險低,但也是有條件的。重要的一點是:你要有相應的技能。
雖然,村上春樹先生說好像「天啟」一般,有了寫小說的念頭。好似這一切是非常偶然發生的。但你要知道,村上春樹先生從中學起就讀了大量的書籍,這無疑給他的小說家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說不定我也能寫小說」這個「種子」已經種在了心裡,只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萌發出來了。
邊經營酒吧邊寫小說的日子持續了三年,期間發表了《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兩部作品。其中《且聽風吟》獲得文藝雜誌《群像》頒發的文學新人獎。這無疑是對村上春樹在藝術創作上的極大肯定,對創作的信心也增加不少。為了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創作,村上決定關閉酒吧,成為一名專職小說家。那一年他33歲。
所以說,平時為轉職做必要地準備是十分必要的,也也是轉職能否成功的基礎。
度過「懷疑期」,學會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勵
轉職以後都會經歷「自我懷疑期」。「我適合這份工作嗎?『」「我能做好嗎?」「既然開始了,
就不能丟人啊。」人們離開熟悉的職業,從事一份嶄新工作時,往往會有很多顧慮。畢竟,誰都願意在職業上更進一步。經歷自我懷疑期是很正常的。村上先生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花了幾個月寫了篇還像那麼回事的東西。然而寫好後一讀,連自己也覺得不怎麼樣。『哎呀,這樣可真是一籌莫展。』我頗感失望。該怎麼說呢,大抵有了小說的模樣,可是讀來覺得無趣,讀完後也沒有打動人心的東西。連寫的人讀了都有如此感受,只怕讀者更如此想了。心中不禁有些沮喪:『我這個人還是沒有寫小說的才能啊。』」看到這段話,就能想像到當時村上先生沮喪的樣子。
雖然是信心滿滿地開始新工作,但因為是全新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和新的人際關係,忐忑、緊張、焦慮,甚至自我懷疑都可能發生。在這個時候,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勵就很重要了。客觀分析自己面臨的困難,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對別人誠實,對自己更要誠實。這點尤為重要。
「轉念一想,就算寫不好小說也是理所當然。自打出生以來,就沒寫過什麼小說,不可能一提筆就洋洋灑灑寫出一篇傑作。」村上春樹這樣安慰自己。
度過職業懷疑期的辦法是增加自信心。自信心從哪裡來,自信心並不是憑空來的,是從「幹」中來的,是從工作當中培養出來的。村上寫了第一篇自己也不滿意的小說後,雖然有些沮喪,但並沒有灰心,更沒有想過放棄。而是積極面對。他拿出英文打字機,用英文將小說重寫了一遍。因為英文水平有限,他不得不「使用有限的單詞,憑藉有限的句法來寫文章,句子當然都是短句。」然後,他在將用小說「翻譯」成日語。不成想,在這個過程中,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文章節奏般的東西。」也為村上作品獨特的文體打下基礎。我們在讀村上春樹先生作品時,絲毫感覺不出他是日本作家,大概得益於他起初創作方法的影響吧。總之,在努力嘗試中,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
由於就業環境的改變,一生從事一種職業的概率降低。調查表明,今天的員工面臨更多的職業轉換。接受新角色,適應新環境,是我們每個人都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