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以「羊毛黨」為代表的灰色產業鏈已初成規模,若繼續發展,抓住運營商定向免費流量的漏洞,或導致三大運營商近億元損失
「 14 : 00 ,頁面根本進不去; 14 : 10 ,好不容易進入網頁,但顯示的流量獎勵剩餘份數已經為零了。」
在第六次刷新中國移動愛流量「答題尋寶」活動仍未領取到任何流量之後,謝方 ( 化名 ) 退出了「愛流量」應用 APP 。
謝方,是中國移動的擁躉。在得知中國移動愛流量於2016 年 12 月 10 日至 2017 年 1 月 6 日,推出「答題尋寶送流量」後,她幾乎每天都會嘗試刷新應用去答題搶流量,但均以失敗告終。
12 月 14 日,《 21 世紀經濟報導》曝出,謝方久攻不下的流量,竟早已被類似「答題尋寶」的搶答軟體刷走了。據稱,「答題尋寶」對接了 4 萬多個黑卡手機號,每個手機號都在愛流量註冊一個帳戶並參加答題活動。並且,還有很多刷單手對該活動虎視眈眈。一旦搶到流量,便有可能在倒賣流量的黑市出售。
以中國移動官網流量價格為例,1G 流量售價約 47.5 元,但在黑市出售, 1G 流量售價約為 24 至 26 元。
這些專門選擇一定渠道的優惠促銷活動,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換取物質上的實惠的刷單手,被業內稱為「羊毛黨」。
法治周末記者發現,不但是中國移動正深陷被薅「羊毛」的困境,其他兩大運營商如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遭遇過不少薅流量的「羊毛黨」。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以「羊毛黨」為代表的灰色產業鏈已初成規模,若繼續發展,抓住運營商定向免費流量的漏洞,或導致三大運營商近億元損失。
一個月近8.2 萬 G 流量或被搶
12 月 10 日,中國移動愛流量推出「答題尋寶,領取 300M 」活動,流量獎勵每天推出 10 萬份,每份 300M ,每個手機號碼每日限領一份,活動在每日 6 點、 10 點、 14 點、 18 點、 24 點開通。
搶答對已進入通信領域工作的謝方來說,並不難。在她看來,如果能進入網頁,如果還有剩餘流量獎勵,「一天輕鬆搶 300M 」。
但謝方「運氣不好」,每一個時間點準備去答題時,不是網頁崩潰,就是流量剩餘份數已被搶光。
法治周末記者致電電信行業分析師曾韜,他認為短時間內流量被搶光的「罪魁禍首」極有可能是答題軟體,甚至不排除有不少「黑卡」用戶通過註冊,再利用軟體搶走流量。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吐槽:「現在愛流量的答題活動才進行了一周,如果再不採取措施,移動推出的免費流量肯定會被刷單手搶光。」
據《21 世紀經濟報導》稱,中國移動愛流量一月被搶 8.2 萬 G 。若以中國移動官網流量價格為例, 1G 流量的售價為 47.5 元,但在流量黑市上出售, 1G 的價格一般約為 24 至 26 元。
法治周末記者算了一筆帳,8.2 萬 G 流量若按 47.5 元 /G 計算,共計 389.5 萬元;若按照黑市價格 26 元 /G 計算,共計 213 萬元。
僅愛流量推出的一項活動,或讓黑市產生近200 萬元收入。
另外,法治周末記者用移動手機號註冊了「愛流量」帳號後,發現中國移動在「答題尋寶」活動之外,還推出了不少流量優惠活動。
記者多次嘗試獲取這些免費流量,均以失敗告終。例如,在「砸蛋迎流量」活動中,緩衝近 5 分鐘後,尚未進入頁面;在「賺流量」活動中,緩衝近 10 分鐘後,頁面崩潰。
「羊毛黨」利用免費定向流量漏洞搶流量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移動,其餘兩大運營商如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遭遇過「羊毛黨」。
2014 年至今,三大電信運營商陸續推出「流量寶」「流量 800 」「流量銀行」「愛流量」等流量交易平臺,均支持流量購買、兌換、發紅包、轉贈等功能。並且,三家運營商都通過推出大量流量優惠活動,推廣自家平臺。
這些流量優惠活動,因為頻率高、轉贈變現容易,成為「羊毛黨」分毫必拔的項目。
以中國聯通「流量銀行」為例,法治周末記者在「百度貼吧」中搜索發現,不乏類似「薅聯通『羊毛』, 10 元 1G 」的帖子。
據曾韜介紹,薅到「羊毛」後,「羊毛黨」一般會選擇淘寶作為交易平臺,將流量轉手給一些數碼、配件、通信等廠家,從中獲益。
後來,淘寶封殺數萬流量交易店鋪。「羊毛黨」轉戰騰訊 QQ 群。
法治周末記者以「流量」為關鍵詞,在 QQ 群中搜索,出現近 176 個相關交易 QQ 群,基本上每個群的群成員都超過了 1000 人。
記者在QQ 群中調查,購買流量可分多個套餐,例如, 1G26 元套餐; 2G48 元,購買 2G 免費贈送 1G 流量。有些群裡出售的費用更加便宜。
一位流量充值客服向記者透露,可以加盟或者擔任代理,其中代理費88 元,拿貨 1G 流量 10 元;加盟費 188 元,拿貨 1G 流量 5 元。並且,流量來源於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網通,能持續性、長期供貨」。
一位主動聯繫記者的流量代理商,在回復記者的提問「流量從何而來」時,表示「運營商數據漏洞 IP 激活充值」。
法治周末記者向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進行求證,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中國聯通宣傳處負責人則表示,「未聽到過有關『羊毛黨』的消息」。
根據2015 年「國內漏洞報告平臺烏雲公告」,運營商為給客戶提供方便,設置了免收取流量費的白名單,當計費系統檢測到用戶訪問的是白名單中的網址時,不會進行扣費。
曾韜表示,這種免費定向流量容易被不法商販鑽漏洞,若再不注意,三大運營商因此項問題帶來的損失或近億元。
業內技術人員王先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流量販賣者如果在網際網路上申請一臺 VPS 雲主機,搭建虛擬專用網絡伺服器 (VPN) ,通過並不複雜的偽裝,就可以讓運營商認為,這個 VPN 請求的流量都來自於運營商的免流量網站。他們控制的 VPN 流量就會由運營商買單。再通過控制 VPN 的帳戶權限,流量倒賣者就可以將運營商的免費流量低價賣給用戶。」
運營商鬥不過「羊毛黨」?
其實,鑽漏洞並非「羊毛黨」薅到「羊毛」的全部手段。據北京律師張新年分析,運營商被「羊毛黨」薅流量存在多種可能性。
他舉例稱,如一些不法軟體或網站存在盜取流量的陷阱,但從技術上看,運營商能實現有效監控;或者運營商的計量系統存在缺陷。
「計量系統缺陷的可能性較大。」張新年分析道。
此外,前述業內技術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在薅「羊毛」行動中,除了刷單手以外,還有與運營商保持密切聯繫「卡商」。他們將到手的手機卡激活後,提供給「羊毛黨」。「羊毛黨」再通過軟體將手機號批量導入,自動登錄、處理驗證碼等,按照運營商設定的搶答規則處理,輕鬆就能搶走流量。
還有一種情況導致「羊毛黨」薅流量現象長期存在,張新年認為或存在運營商與不法企業、個人等相互勾連並就不法流量收益進行分贓的可能性。
不少運營商業務部門為完成流量售賣業績,以低價出售流量,易被「羊毛黨」截取,再轉手倒賣。並且,在類似「買手機充流量」活動中,也有可能被「羊毛黨」鑽空子,得到流量,沒買手機。
「這種情況一般都是有運營商內部人員接應。其實提高技術以防止套流量的行為是可以實現的,但如果是內部利益鏈條,要想鬥過『羊毛黨』,就很難說了。」曾韜說道。
據曾韜介紹,目前運營商不少業務員存在「只要流量出去了、業務量增加了就行,不用管是誰獲得了流量」的心態,結果造成流量市場惡性循環,運營商內部管理懈怠,市場也會混亂,最終危害消費者利益。
法治周末記者試圖就運營商內部管理等問題採訪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相關負責人,截至記者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規避「羊毛黨」?曾韜認為,運營商一方面需從技術上防止軟體插手;另一方面需從管理上打擊可能存在的不規範的銷售行為,防止流量落入非正規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