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寧教授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0-12-25 食品夥伴網
  近日,《Advanced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農學院宋衛寧教授團隊題為《Genomic and Phenotypic Divergence in Wild Barley Driven by Micro-geographic Adaptation》的研究文章。農學院已畢業博士生卞建新和江西農業大學青年教師崔立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聶小軍副教授、宋衛寧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生長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農藝性狀均優於非原生境土壤,顯示它們間發生了遺傳適應度分化;進一步整合全基因組重測序和群體轉錄組測序數據發現,這兩個群體起源於同一祖先群,並在大約3.25萬年前發生了分歧,形成了具有不同的群體結構、系統進化關係以及遺傳多樣性;最後,基於基因組選擇消除分析,鑑定到多個受選擇基因,結合受選擇基因的表達水平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發掘鑑定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功能的適應性基因,揭示了土壤生態差異是造成這兩個群體分化的主要驅動力。最重要的是,發現適應性基因HvMOR通過調控大麥的根型來適應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兩種不同土壤,是野生大麥對土壤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關鍵基因。



  該研究通過土壤微環境這個模式,找到了野生大麥為適應不同土壤環境而進化形成的一系列表型性狀,鑑定出局部環境差異所導致的野生大麥基因組序列的變異和分化,闡明了野生大麥對特異微環境的適應是驅動表型分化與基因組分化的動力,最終建立遺傳變異與環境差異的直接聯繫。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也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時,為深入解析根系等關鍵農藝性狀的生物學基礎和進化機制提供了新途徑,為麥類作物分子育種和遺傳改良提供重要參考。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學校有關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0709

相關焦點

  • 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Advanced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農學院宋衛寧教授團隊題為《Genomic and Phenotypic Divergence in Wild Barley Driven by Micro-geographic
  • Advanced science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宋衛寧教授團隊在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Genomic and Phenotypic Divergence in Wild Barley Driven by Micro-geographic Adaptation」的研究文章,揭示了微環境條件下,野生大麥群體的遺傳分化及其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為同域物種形成提供了新證據。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若林教授團隊在植物進化基因組領域取得新進展
    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晏瑜斌博士和2017級博士研究生李昭宏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楊若林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真核生物基因組的線性組織並不是隨機的,相鄰的基因通常具有比較相似的功能和表達模式,並表現出相近的進化速率。
  • 鰱鱅魚基因組進化與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的很多水域都會出現雜草和寄生蟲,便從我國引進了不少鰱、鱅魚等(與草魚、鯉魚一起被稱亞洲鯉魚)來解決這些麻煩,由於沒有天敵,又不是當地的食用魚類,它們反而演變成入侵物種,泛濫成災。研究人員利用短讀長測序技術,結合遺傳圖譜輔助掛載染色體的組裝策略,獲得連續性較好、準確度高的染色體水平的鰱魚和鱅魚基因組;同時對鰱魚20個野生樣本(珠江7個,黑龍江4個和長江9個),鱅魚22個野生樣本(珠江8個,黑龍江4個和長江10個)進行群體重測序分析。該研究揭示了東亞鯉科魚類的進化歷史,並進一步探討了鰱魚、鱅魚物種形成,群體分化的遺傳學基礎。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李家堂課題組在樹蛙科Rhacophoridae物種的進化及生物地理學研究中獲得新進展
    研究組野外出發前合影生物進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態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核心是適應進化機制和選擇作用,其中適應性進化(adaptive evolution)即指生物在分支發展過程中,生物體通過產生局部結構和功能的適應性特徵來適應環境。
  • 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蝴蝶因其豐富的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已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在柑橘自交不親和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院士領銜的柑橘團隊題為「Evolution of self-compatibility by a mutant Sm-RNase in citrus」的研究論文,在柑橘自交不親和分子機制與進化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Coupled Manganese Redox Cycling and Organic Carbon Degradation
  • 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4 16:52:37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Emma C. Teeling、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Eugene W.
  • 上海交大許平教授團隊在智能代謝重編研究上取得新進展:代謝途徑的...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主辦、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專業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教授團隊在智能代謝重編研究中的最新進展「Enhancing light-driven 1,3-propanediol production by using natural
  • 重要進展!阜師大教師團隊在電化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重要進展!阜師大教師團隊在電化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2020-10-19 10:36:18   來源:安青網
  •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最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也存在著較大差異。此外,嚙齒類動物還是大量動物病原的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東南亞地區和棲息地泛化種類的種群增長和未來潛在的棲息地擴張,可能會給生態系統平衡和人類健康帶來潛在的風險。
  • 東大崔鐵軍院士團隊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東崔鐵軍院士團隊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看吧!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崔鐵軍院士研究團隊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羅宇教授,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可對電磁功能進行編程的光碟機動數字編碼超表面。論文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蔣衛祥教授、崔鐵軍教授及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博士生張信歌。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科研新進展】(117)姜雨教授團隊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
    我校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func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rumen」為題,於11月5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雜誌在線發表。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肺炎克雷伯氏菌毒力和持久性的適應性進化
    肺炎克雷伯氏菌毒力和持久性的適應性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7 20:02:22 美國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Deborah T. Hung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