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在柑橘自交不親和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2021-02-10 柑橘之家技術產業聯盟

2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刊物在線發表了華中農大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鄧秀新院士領銜的柑橘團隊題為「Evolution of self-compatibility by a mutant Sm-RNase in citrus」的研究論文,在柑橘自交不親和分子機制與進化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本文在發表的同時Nature plants雜誌特邀東京大學Sota Fujii 和 Seiji Takayama專家對相關內容配發評論性文章。

自交不親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顯花植物在長期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廣泛存在的生殖隔離機制,旨在防止近親繁殖和物種退化,保持物種遺傳多樣性。植物自交不親和機理研究雖然在十字花科、茄科、薔薇科、玄參科及罌粟科等物種上取得了突破,但是關於芸香科柑橘屬植物自交不親和分子機制至今不明。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包含的柚類均具有自交不親和性狀,而寬皮柑橘以及其雜交種則普遍具有的自交親和(Self-compatibility,SC)特性。在實際生產中,以沙田柚為例,由於其具有典型的自交不親和特性,自交座果率僅0.3%,使得生產實踐中必須通過配置酸柚授粉樹或進行人工授粉以提高座果率,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果實種子多,在勞動力短缺及消費者對果實品質要求不斷提高的今天,這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發掘控制柑橘自交不親和性狀關鍵基因,解析其作用機制,明確親和突變機理,可為生產或育種上選配合適授粉親本以及通過遺傳改良培育自交親和新種質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課題組從2006年開始啟動柑橘自交不親和機制研究,歷時13年,綜合利用遺傳群體結合細胞學及生物化學等方法證實芸香科柑橘類自交不親和屬於典型的配子體自交不親和類型,自交授粉後花粉管會在花柱中上部被抑制生長,並首次發掘鑑定出控制柑橘自交不親和性狀關鍵雌蕊決定因子S-RNase蛋白,編碼該蛋白基因具有三個典型特徵:(1)花柱特異性表達;(2)單一位點復等位基因特徵;(3)能夠特異性抑制自體花粉管生長。本研究在柚類中鑑定到9個高度多態性的S-RNase等位基因(S1-RNase~S9-RNase),利用收集到的394份柚類自然群體,通過檢測共獲得77%資源的S基因型,相關S基因型信息可為柚生產或開展常規雜交育種選配合適授粉親本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更有趣的是,檢測自交親和寬皮柑橘材料,發現S-RNase基因ORF第442位有一個腺嘌呤(A)缺失,從而導致移碼突變和提前終止,形成無功能的Sm-RNase蛋白,通過擴大樣本檢測量,明確凡是含有突變的Sm-RNase都具有自交親和性狀,由此開發出基於Sm-RNase的分子標記,為早期開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柑橘自交親和性狀資源提供方法。進一步利用原始、野生及栽培柑橘資源,構建出柑橘由自交不親和性向自交親和性轉變的進化模式圖,推測突變的Sm-RNase基因早期發生在寬皮柑橘中,伴隨著柑橘種間相互雜交,進而滲入到其他柑橘品種中,並利用寬皮柑橘獨特的無融合生殖特性逐漸將Sm-RNase基因在這些柑橘雜交種中固定,最終形成現有栽培橘多數表現為自交親和特性的局面。

植物進化上關於S-RNase類配子體自交不親和系統在薔薇分支和菊分支中到底是二次起源還是單一起源一直爭論不休,未有定論。因為S-RNase類的配子體自交不親和系統自從在親緣關係相對較近的如:茄科、薔薇科及玄參科中被鑑定後,再未有其他新物種報導具有類似系統。本研究證實芸香科柑橘也同屬於S-RNase類自交不親和系統,並且由於芸香科與薔薇科、茄科以及玄參科親緣關係遠,且早在1億年前就已經分化,為S-RNase類配子體自交不親和系統屬於單一進化起源結論提供重要佐證。

園藝林學學院柴利軍副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已畢業博士生梁梅為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朱安丹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夏瑞教授、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鄧崇嶺研究員與陳傳武副研究員、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王紹華、英國阿伯裡斯特維斯大學Maurice Bosch博士及英國伯明罕大學Vernonica E. Franklin-Tong教授等也參與相關工作。本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和國家柑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研究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0-0597-3

評論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0-0596-4

需要免費柑橘技術資料

請掃下面微信號:

相關焦點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在甜菜鹼積累轉錄調控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近日,New Phytologist期刊以「The JA-responsive MYC2-BADH-lik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 華中農業大學番茄團隊在光合作用及光呼吸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番茄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Experimental Botany發表題為「The chaperonin 60 protein SlCpn60α1 modulatesphotosynthesis and photorespiration in
  • 「柑橘院士」鄧秀新:雙腳沾滿泥土 吸取大地力量
    面對成就,鄧秀新說:「我只是生逢其時,國家對『三農』的重視與支持,給科研人員提供了為農業服務的機會和舞臺。」鄧秀新學的是農業,研究的也是農業,在一個多小時的採訪中,鄧秀新思維敏捷,談吐風雅,說的也都是農業。
  • 農業大咖把脈象山柑橘產業發展
    精品柑橘如何更「精」?柑橘銷售市場怎樣拓得更寬?如何進一步提升象山柑橘品牌的溢價力?……在今年的象山柑橘文化節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黨委書記尹曉東,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副會長張慶豐,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院長胡曉雲,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所長陳國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伊華林等專家學者紛紛來到象山,為象山柑橘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 華中農業大學在水稻分子育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12月9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水稻分子育種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解析稻米中油脂合成遺傳基礎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多個影響油脂合成的重要基因,揭示了稻米中油脂合成的新途徑。
  • 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專業
    辦學特色之二在於構建起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位一體」平臺,形成了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科學研究相結合、服務社會為落腳點,統一協調的良性機制。專業現建有國家級研究平臺1個、省級科研平臺2個,校級研究平臺4個,柑橘、馬鈴薯、葡萄、西瓜等科學研究成果顯著。通過建設科技示範基地,專業教師參與「雙百富民」科技工程,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 柑橘類黃酮可用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預防和管理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植物與人體健康機理創新團隊與國內外多家高校合作,在國際期刊《Nutrients》(JCR 1區,中科院醫學二區,影響因子4.546)上發表了一篇題為「Citrus Flavonoids as Promising Phytochemicals Targeting Diabetes and
  • 華中農業大學趙凌教授團隊發現抑制狂犬病毒的「開關」
    最近,我國專家一篇揭示狂犬病致病機制的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 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9月12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到了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趙凌教授,他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他告訴記者: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找到了!
  • 浙江大學孫崇德教授課題組在柑橘類黃酮生物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年10月21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
  • 南開大學學生團隊研發柑橘病害快速早檢測技術:小小試紙條幫果農...
    由南開大學藥學院學生牽頭組建、多個學院學生共同參與的一支名叫「橙心橙意」的學生創新創業團隊,近年致力於柑橘病害快速早檢測技術研發,成果已在江西、雲南、貴州等地應用,幫助當地果農挽回直接經濟損失數百萬元。從2019年開始,他們的這項技術在贛南多個苗圃基地和千畝臍橙果園進行探索應用,助贛南臍橙迎來豐收。  「橙心橙意」團隊與柑橘產業的結緣,始於2015年南開大學組織開展的暑期社會實踐。
  • 柑橘產業未來依然前景可期!——2020眉山柑橘大會幹貨...
    、國家柑橘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柑橘學會名譽理事長周常勇、眉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鍾濤、國家柑橘產業技術體系栽培與土肥研究室主任、國家柑橘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彭良志、中國農科院柑橘研究所副所長、資源育種研究室主任趙曉春、國家柑橘產業技術體系機械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善軍、《農資與市場》傳媒總編馮衛東等。
  • 華中農大徐強教授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徐強,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教授,果樹系教工黨支部書記,長期從事果樹基因組與遺傳改良研究,在多年生果樹無性繁殖的遺傳基礎及果實品質形成機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兼任Molecular Breeding等SCI刊物編委、中國柑橘學會秘書長。 恩施建始縣三裡鄉扎魚口村是園藝林學學院對口幫扶單位。
  • 湖南省柑橘產業研究簡報!
    湖南柑橘產業具有產量大並且產地集中的特點。二、湖南柑橘主要品種近些年來,湖南柑橘產業不斷發展,溫州蜜柑、湘西椪柑、湘南臍橙、冰糖橙和柚子是湖南省五大主導品種,約佔柑橘總面積90%。除此之外,於2020年8月3日,湖南省首個由農民選育的柑橘新品——正月紅種獲登記。
  • 柑橘「腹背受敵」,開秤跌1元,柑橘出路在何方?
    我國是柑橘生產大國如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種史。柑橘的食用口感獨特,長期以來,相比其他果實市場需求高,價格還算不錯。但是2020年柑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 玉溪柑橘, 雲南又一張名片
    截至去年底,全市柑橘產業產值突破10億元大關,達11億元。 柑橘產業已成為玉溪市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一大亮點和水果產業的靚麗名片。柑橘品牌強勢崛起玉溪市地處低緯高原,熱量足、光照好,立體氣候明顯、晝夜溫差大,與其他產區相比,生產出來的柑橘具有果形好、著色好、外觀清秀、風味濃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等特點。
  • 華中農業大學在菜結球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匡漢暉教授課題組在PNAS雜誌上發表題為「Upregulationof a KN1 homolog by transposon insertion promotes leafy head development inlettuce」的研究論文
  • 象山定塘打造生態田園式柑橘特色農業強鎮
    田園定塘,橘光小鎮,說到定塘鎮,農業就是這裡的一大特色。近年來,定塘鎮依託田園優勢、柑橘特色和非遺文化底蘊,通過推進農旅融合、升級產業平臺、傳承非遺文化、樹立品牌形象、強化城鎮氣質等五項措施,共安排美麗城鎮建設項目30個,總投資1.37億元,目標是將該鎮打造成象山南北主動脈上生態田園式柑橘特色農業強鎮。
  • 華中農業大學: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圍繞生態和健康兩大時代主題,聚焦農業領域的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等關鍵科學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聚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新突破,聯動了產界學界、聯通了國內國外,推動了學術爭鳴、實踐探索、產業發展。百廿積澱,春華秋實。
  • 英國:延長柑橘飲料口味的研究
    食品夥伴網:英國蘭德爾斯食品研究機構正在進行一項有關消費者風味體驗的研究,該研究明年將會使飲料製造商從中獲益。    感覺和消費者科學組經理辛迪。貝裡這個月已經開始了相關的研究,該研究針對的是隨時間的推進,消費者依然能品嘗到如初的柑橘口味。    辛迪。
  • 成員動態 | 王立新博士在植物鈣離子與活性氧潛在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王立新博士應邀在植物科學期刊Plant Science(IF 3.591、中科院二區)發表了題為「Review: Microtubules monitor calcium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ignatures in signal transduction」的綜述論文,為深入研究植物鈣離子與活性氧潛在分子機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