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趙美好,2017 年完成碩士論文。本文分享我在碩士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思考和收穫。全文共約三千六百字,沒有涉及翻譯方向論文的具體研究話題,希望對有文科類論文寫作需要的讀者有所啟發。文中已進行下劃線和加粗強調重點,但還是希望有時間有耐心的情況下完整閱讀。先來看看在撰寫碩士論文的半年中,除了論文寫作任務之外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吧。必須要完成的是該學期的其它必修課程,以及和導師針對論文的幾次見面,有些同學要繼續兼職,準備進入職場的同學需要準備簡歷和面試,繼續進修的同學也要聯繫學校和導師等等。林林總總算下來任務不少,時間也是緊迫。我的碩士論文任務是在十三周裡完成不少於一萬英文單詞的論文。對於多數同學來說,這樣的任務可能在之前的學習生涯中沒有遇到過,算是畢業前的一大挑戰。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能做的就是明確目標、確認時間節點完成、階段性回顧並調整方向、以及持續努力直至目標完成。這幾個項目管理裡面的關鍵詞將在下文中放在寫作碩士論文的情境中講解。選題,就是在有一定閱讀量之後提問題的過程。在選題方面,要綜合考慮興趣和可行性。回想自己在讀書的這麼多年裡,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話題有哪些?興趣為導向去努力總不至於太枯燥。另外,自己關心過、思考過、疑慮過、經歷過的話題,寫起來會更順手更有觀點。如果真的沒有什麼感興趣的,那我建議考慮未來的就業方向,選同方向的話題寫上去,也算日後簡歷上的一個亮點。選題可以進行頭腦風暴,把關鍵詞寫下來,畫畫腦圖越詳細越好,慢慢找到專業和興趣的結合點。而考慮可行性則是指衡量自己在有限時間內可以探索到的深度和廣度並滿足字數要求,所以選題不能太寬泛,也不能太窄。選題時一定不要躲過大量閱讀和理解的積累過程。讀得越多,思考就越多,靈感就越多,就不愁想不到好的話題和切入點了。第一個技巧:先中後英。如果已經預期到自己被埋在英文參考文獻裡的慘狀,你也許可以考慮「迂迴打擊敵人」,先從中文論文看起。這裡提前預警,不要在一開始沉浸在閱讀中文論文中,無法自拔、沾沾自喜,覺得自己都看懂了、看得還挺快就萬事大吉,你最終畢竟還是要寫作英文論文。閱讀適量的高質量中文論文有助於擴展思路,快速了解一些話題,找到該話題關鍵詞的中英對應,並從文中得知該領域的「名家名作」和時間線發展,可以摘抄出來,留為後用。有了英文關鍵詞和經典著作,及大致研究方向的時間線,就可以更精確搜索出話題相關的英文論文,用來更有針對性地閱讀。注意前提是這些中文論文是高質量的。如果用了低質量的做參考,可能出現理論研究時間線混亂、關鍵詞中英對照混亂等問題。加上低質量論文邏輯不通、引用不相關的巨大問題,可能把你本來清晰的思路都搗成糨糊,或者產生先入為主的錯誤概念後難以糾正。其實英文文獻也有優劣之分,多讀幾篇可能就有篩選的意識了。第二個技巧是如何將自己的研究範圍不斷縮小,使思路更加清晰。一般來講,可用來參考的文章數量越少,越體現出你的研究精準而且獨特。好好利用摘要,短短幾百字閱讀後就能知道文章思路,可以用來做快速的篩選和判斷。通過對相關話題下一百篇文章整體的大致瀏覽和篩選,完成五十篇較高質量的保留,接著縮小到十篇,再到五篇。我的真實體會是,到研究中後期,論文的核心參考文獻就是一篇自己最看得上的碩士論文+十篇左右公信度高的研究文章+一篇博士論文。這些文章或論文的話題雖不能與自己的研究題目完全匹配,但足以支撐起自己論文的架構。最看得上的碩士論文用來控制篇章布局和深度,博士論文用來做詳細的文獻綜述參考,十篇左右的研究文章則用來「各顯神通」,借鑑其中優點和亮點,比如研究方法、學術英語詞彙、甚至表頭制樣等等。第三個技巧是關於判斷話題前沿性。也有一些同學會擔憂,自己的研究話題是否足夠「時尚」?有這個疑問的同學我覺得還是比較有前途的,建議看看大型學術會議或期刊的論文徵集信息。那些講座、論壇、雜誌、期刊在尋找哪些話題的稿件,就說明這些話題是潮流趨勢。此話題再擴展出一篇文章來也不為過,這裡不詳細討論。第四個技巧是在閱讀文獻時隨時記筆記做標註,可以是總結幾段內容的核心思想、可以是你聯想到的問題、可以是新學到的學術論證用詞。因我個人習慣閱讀紙質論文,所以總結了不同筆跡的標記系統,對核心文獻進行精讀時使用。紅下劃線突出引文作者,藍色圓圈框出核心詞,藍色中括號標出並列關係的舉例和分類,藍字總結文章結構,黑字批註思考問題,鉛筆圈出不認識的詞並後期標註解釋和例句,淺綠螢光筆劃出邏輯聯結詞,深綠螢光筆塗畫學術常用論證句式等。在電腦上看的非核心文獻也在電子閱讀器裡使用標黃和批註的功能,便於回顧。因為我是視覺學習型的,這個習慣對理解文獻和記住重點大有幫助。上面主要在說輸入,這裡強調輸出。輸出就是寫作。時間管理的重要任務是列計劃,根據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進行時間和任務的安排,並不斷調整和完善。寫作說起來容易,但是從在電腦上打出每個字,到最終呈現論文,其中還有很多方面需要考慮。在寫作初稿之後,還要留出時間進行編輯、排版,最好還要安排母語審校。母語審校大多按章節進行,出一章審一章,審好後自己還要留出時間看批註和修改討論,這都需要時間。所以在時間安排上,千萬不要簡單定「兩周寫一章」這種計劃。邊讀邊寫,邊寫邊改應該是每周都在做的事。如果按照十三周完成的時限來算,最好到第八周就完成超出規定字數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初稿,之後慢慢進行刪減、增添和編輯,這樣自己心裡不會慌張。技巧方面,經常監控進度,及時調整計劃是非常重要的。計劃並不是第二周沒完成任務就給自己洩氣用的,而是進行新安排的調整基礎。按照實際情況去調整計劃是正常的事,千萬別早早就自暴自棄。另外囑咐兩件可以「救命」的事,一是編輯文檔記得隨時保存,二是階段性進行資料備份和日誌記錄。對時間管理沒信心的同學,導師可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外部動力。不要錯失或遲到任何一次與導師的見面。你越是沒思路寫不出來了,越不能躲著導師。導師不但不會吃了你,還會竭盡全力協助。利用每次與導師的約見,進行階段性回顧和方向的調整會是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又一大收穫。對導師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得認真聽,也許不絕對「正確」,但好好思考他人的評價和觀點,總對補充自己的思路有所裨益。導師的角色為引導,所以在與導師的溝通中,重點是問出在寫作過程中自己難解的問題和困惑,並且明確下一步任務。也許你現在走的和指路人當年走的路不是同一條(研究領域、研究方法有差異),但是至少這個指路人經歷過披襟斬棘的過程(人家寫完了還畢業了),總能有所借鑑吧。當然,導師風格多樣,一步到位找到志趣相投的導師是三生有幸。如果遇到了糟糕的情況,中途換導師或導師不太負責,就要記得,論文是自己的,你有對論文的絕對主導權和完成義務。窮盡資源,完成它,還得是能畢業的那種。這裡強調一下溝通技巧。與所有會見和討論同理,導師會見中進行有效溝通是關鍵。建議在與導師見面時,準備好紙筆做些筆記,在結束前總結並核實下一階段的任務,複述給導師聽,確保雙方都明白了對方的意思,防止中間出現理解差錯,導致方向偏離浪費更多時間。剛才已經引出了最後一部分的話題,即資源。除了導師,在寫作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效資源可以利用起來。除了自己找到的文獻,還有自己學院裡的圖書館員,文字編輯、文獻管理軟體的教學視頻,學校開設的輔助服務或課程等都算。這些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會對之後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好處。通過寫作期間不斷實踐摸索,練熟幾個常用辦公軟體是自然而然的事。自己最明白自己的弱項在哪裡,找這種機會彌補短板效率是最高的。在一遍遍的雕琢後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會非常有成就感。這份成就感不僅在於字數夠了,還在於作品呈現背後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和進步,標點、段落格式、參考文獻格式等每一個細節都是自己匯總資源能力提高的展現,這也是撰寫論文的訓練目的。要注意的是,以上四個方面並不是隨時間順次發生的,而是整合併列循環發生的。在寫作碩士論文的整個過程中,對這幾個方面的關注是一直持續的。堅持下來,自己的收穫不會少。導師在與我溝通的郵件中指點過「但求耕耘不問收穫」這八個字。如今在我迷茫退卻的時候依然非常好用。別想太多,去做就對了,更是針對我個人性格的有效提醒。寫作中難免遇到瓶頸,除了求救於導師,還可以問問同學、學長姐,另外自己也可以勞逸結合,偶爾換換環境,在學校裡散散步溜溜彎,可能靈感就有了。成稿之後呢,最好趁熱打鐵改成期刊文章試著投一投,或者找合適的學術會議投稿參與,都是自己研究成果的很好展示機會,也可以藉此交到學術圈的更多朋友。一個領域裡的學術人士在研究室之外的交流,總有惺惺相惜之感。畢竟研究之路寂寞,找到同行者不易。希望各位論文寫作愉快,有所收穫。如果各位有任何具體問題,歡迎留言。
上一篇文章的五批新冠疫情詞彙整理文件已經上傳百度雲。各位如有需要,歡迎在平臺對話頁留言「五批新冠疫情詞彙整理」,會自動回復上一篇文章和獲得文件連結。為保護資料僅用於個人學習目的、避免惡意傳播,進行作者打賞後才能獲得提取碼,望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