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大學的我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浪漫精彩的幻想。慢慢地,我們也會發現,原來大學生活中充滿了上文中提到的小情緒和小煩惱。
仔細想一想,情緒和煩惱都是哪裡來的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迫切需要什麼、不知道各種問題下,自己真正的認知需要。
我們看不清楚自己的內心,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我總以為我是個外向的人,但是我為什麼沒有好朋友」
「我以為我肯定很適合這個職務的,沒想到我會出現這麼多麻煩」
「為什麼不是我呢?為什麼這個機會給了她?」
……
你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你真的了解嗎?清楚正確的認識自我有多重要呢?
舉個例子吧:上大學之前,判斷我們的唯一標準是學習成績。眾所周知,想要提高成績最有效的方法是明確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對症下藥,權衡自己的能力應考作答。
其實大學也一樣,只不過評判我們優秀與否的標準不再是單一的分數績點。也變成了你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親密關係處理能力、情緒控制能力、你的特長和外貌等等等等。
只有我們清楚、全面的認知自己,才能夠有更充分的準備去面對生活中的各項任務和挑戰,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優秀。
今天,就針對於如何加強自我認知,尤其是內心認知這一方面。來給大家推薦三本書——
一、親密關係【加】克裡斯多福·孟
二、斷舍離【日】山下英子
三、自卑與超越【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親密關係【加】克裡斯多福·孟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推薦給社恐、自卑、敏感、渴望親密關係又不知如何更好相處的小夥伴
親密關係不單指戀愛關係,凡在生活和情感中聯繫達到一定密度的關係,都可稱之為親密關係。
尋找和維護親密關係的過程也是真正認識自我的過程;處理和維護親密關係的過程,也是愛自己和愛別人的過程。
全書不會給人油然而生的「治癒感」,甚至可能有點「枯燥」,此書更多的是解析在親密關係之中你的語言行為,幫助你真正深入的認識了解自己,同樣,也了解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半。從而達到認知的共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關愛。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句話說的很對,其實我們終其一生追求親密關係,最終渴望獲得的不過是童年時未能滿足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我們也都渴望在全新的親密關係之中,治癒自己。
進入大學的你,也許在和好朋友產生誤會而煩惱;在為如何和戀愛對象相處糾結;在為不經意間衝動的行為和言語懊惱……這些生活在我們周邊親密的人,無時不刻在對親密關係產生影響。
讀這本書,幫助我們更好地認知自己和他人相處過程中的行為動機,感知本心。由此,加強你自己和你面對他人時的情緒管理。
斷舍離【日】山下英子
「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鏡子,它所照出來的是那個你想當做不存在、不願承認的自己。」
對於它最開始的期許是,希望通過這本書改變自己對於物品的執念,讓生活也讓自己更清爽。
小編對全書的理解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何為斷舍離;第二部分幫助認清阻擋斷舍離的本質心理;第三部分講如何進行斷舍離。
全書穿插了作者及其學生在面對斷舍離情況時的真實案例,用改變的前後對比感受,讓人體會到斷舍離的奇妙,從而引導讀者「身體力行」。
斷舍離本身不同於「歸納整理」,它的實質是對於生活做減法。選擇過後,留下最必要的,捨棄不必要的。生活的空間留白,也從深層次上給自己的情緒和心理打開空間。形成來源於環境的正向反饋。
了解和實行斷舍離的過程,其實就是加強自我認知的過程。直面生活需要和自己的本心。在不斷的選擇和取捨中,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先從生活環境層面提升空間清潔度,有一個舒適美好的環境。達到斷舍離的真正境界後,其實是幫助我們摒棄不必要的物慾,回歸單純,擁抱本心。
如果你也時常感覺充實的生活也不那麼清晰明朗,也會被偶爾書桌上的凌亂搞得煩躁;覺得自己想要太多能力不夠惶恐慌張。那不如,從「斷舍離」開始。
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擔憂,捨棄部分不必要的物品。著眼當前,清清爽爽的過自己的生活吧。
自卑與超越【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作者從個體心理學角度出發,將生命的一切問題歸納為三方面:職業問題、同伴問題和兩性問題。
同樣來說,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會圍繞這三方面的問題,產生情緒和苦難。
本書沒有直接說明面對行為主體的各種行動,需要採取怎樣的解決辦法。而是用自然的語言解釋我們的行為背後,詮釋的是何種動機和心理。
阿德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梳理自己的機會,讓我們清楚看到自己的內心想要的東西。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說:「知識來了,智慧卻遲遲不前」。不知道你有沒有受到過這樣的質疑「十幾年的書,我看你都白讀了!什麼也不是!「
我們這一代人,沒有戰亂和硝煙;沒有貧窮和解餓;沒有疾病和重大經濟危機;我們有的,只是心靈之戰。
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更新認知的過程——更新對於世界的認知、對於他人的認知、對於我們自我的認知。
知識時代,缺乏的不是理論,而是不斷地實踐過程中,我們對於自己的理解和鼓勵。好像有太多的迷茫把我們圍繞,別害怕,先看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然後,一往無前,勇敢努力吧!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