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本科生選擇喜歡的學習領域玩轉課堂——
□鄧翔灃 本報記者 江芸涵
3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學本學期30門跨學科課程上線。跨學科課程是由有著內在聯繫的不同學科合併或融合而成的新課程,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全新的通識課打破了專業限制,讓本科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領域,豐富視野,提升素養。不僅如此,在授課方式、評價體系等方面也有不少創新,比如每門課程都配備了幾位不同專業領域的老師共同授課。
課堂文理科結合
重在培養動手能力
「可以做一個拴在繩子上的足球,把繩子固定在腰上,顛球練習就沒那麼費勁了。」在西南交大跨學科課程「運動、科技與智慧人生」課堂上,來自人文學院2017屆漢語言文學的董芳菲和4個組員熱烈討論著小組的課題構想。
「從力學角度來說,操作上可能比較困難。」學習工程力學的高海翔發表意見,遇到組員不太理解的知識點,他便畫圖解釋。宋愛玲老師,則在一旁提供學生需要的專業知識支持。
西南交大跨學科課程2015年開始試點,2016年全校推廣。每學期選課現場都很火爆,許多課程一上線,就被學生一「搶」而空。
為什麼如此吃香?跨學科課程涵蓋多個專業,有文學與計算機專業的結合,也有心理學與物理學的碰撞。課堂上,學生要實際動手去完成某個跨專業課題或項目,在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自身潛能。
「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課是老師帶我們去攀巖,我攀不上去,力學老師便來告訴我如何科學用力。」董芳菲興致勃勃地說,「到現在還清楚記得老師講的知識,每次攀巖都能用上。」
數位教師授課
掀起多學科頭腦風暴
和傳統課堂一個老師面對眾多學生不同,跨學科課程由多位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授課,以一學科為主線,在解決該學科某具體問題時,會學習和運用到多學科知識。
「運動、科技與智慧人生」就是一門以體育運動為主線的課程,由體育工作部的宋愛玲、機械學院的杜潤等5位不同學院的老師共同開展。「第一次上課看見有5個老師,好多同學都懵了,但又很興奮。」董芳菲笑著說。
「比起老師單方面灌輸知識,我們更希望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自發汲取各類專業知識,明白為什麼學、學了怎麼用。」西南交大教務處教學改革與創新諮詢專家範怡紅說。
「開始我們也很忐忑,不知道學生會不會喜歡,我們能不能上好。」「從代碼到實物:造你所想」的授課老師李君告訴記者,「誰知道第一次開課就爆滿!反饋調查問卷裡,很多學生表示這門課激發了潛力和創造力。」
「在頭腦風暴方面,我不敢說比理科生好,但不會遜色。」在跨學科課程中,董芳菲實現了文科生的「逆襲」。「我發現學科之間是無界線的,有的只是我們對自身的設限。」
西南交大教務處處長郝莉說:「為了適應時代需求,我們的教學需要不斷創新,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明白為什麼要學,怎麼讓知識與生活無縫連接,讓社會更美好。」
據了解,跨學科課程已湧現出不少創意成果。董芳菲和她的組員們,就針對做仰臥起坐困難人群設計了仰臥起坐運動輔助器。「雖然過程中經歷了不少困難,但結果證明我們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