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聖誕節,有一條發文的留言,引起我極大的注意:
這是我發文5分鐘內湧進來的沙發留言,也是這位爸爸(也可能是媽媽)在我這的第一條留言。
所以我想,他應該是抱著極大的困惑打下這個提問。
雙職工的焦慮,我在留言中也零星看到了一些。雖然不多,但我想這背後應該有一個龐大的群體。
我給這位家長留了一些建議。今天文章也會再次提及。
而我不禁對一個問題進行了思考:在職家長是否就無法雞娃,或者雞不好娃呢?
一、沒人會特別容易的現實世界
在職家長們的忙碌狀態,我了解。
我在生二寶後,便全職了。
但全職前的快十年,我就是一枚兢兢業業的外企打工狗。
見客戶、做方案、處理突發事件、溝通落實、開會.....每天晚上都是快8點到家。
偶爾出差,更是6點便出發,順道在車上把日出也欣賞完了。業務高峰季,一整個月加班到深夜,也是很正常。
即使現在,我依然能感受這種節奏。因為家裡還有一個外企打工的隊友。
晚上11點接到電話,開始準備數據到深夜。一個電話來便需要拿起行李箱打飛的去其他城市。
印象最深刻是有回我們家去旅遊,隊友在高速上接到一個緊急業務電話。為了處理這事,我們全家在高速上滯留了快3個小時再重新出發。
這種狀態談雞娃,的確很困難。每當空閒,內心都要掙扎一番做出選擇:
這些空餘時間,究竟是工作進修、興趣增值、雞娃、做運動、看電影綜藝書籍,還是直接躺睡比較好......
但實話實說,說在職人士都是忙碌不停,我也沒法蓋章。
從前我都是在外企圈裡轉,看到的人生形態不多。
現在做義工家長,經常能看到不少積極投入的在職家長。
細聊之下,發現這世上還是有不少能較好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在職形態。比如大家熟知的老師職位、個體經營戶、部分銷售崗位、自由工作者等等。
也看到部分家長為了家庭,會選擇犧牲薪酬和自我發展,甘願去壓力小一些、時間更靈活的崗位。
無論是積極進取的社會棟梁,還是圖工作事少人不煩,得過且過就好的家長類型,我都碰過。這些個人選擇,沒什麼好評價。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價值天平秤,生活開心滿足便好。
但把在職就等同於沒法雞娃,這鍋沒法背。因為在職的形態實際非常多樣。
二、那全職是否就方便雞娃呢?
這幾年我做了全職媽媽,也更好了解到這類群體的生活狀態。
外界看起來他們有大量時間。但實際很多全職媽媽的生活關鍵詞都是:零碎、分散、事無巨細、無休無止。可把控度沒想像中高。
而且,和在職家長一樣,全職媽媽們的追求和活法都大不相同。有的可能就是潛心煮食料理花草,有些可能選擇自我增值,比在職前更努力,發展出了新的身份和事業。
你問她們:雞娃嗎?她們可能會苦笑地說:抽不出時間吶......
我來舉一些例子:
#在職人員:
年度指標達成,老闆睜隻眼閉隻眼,默認每天回公司打卡幾小時便好了;
#在職人員:
事少擔子輕下班早,上班時間恰恰可以專心致志泡群規劃學習;
#全職家長:
每天拖地、洗刷、買菜做飯、接小孩、照顧老人,餘下時間趕忙輔導孩子學習;
#全職媽媽:
閒暇,但只喜歡專注發展自己愛好,孩子健康成長就好,其他不強求;
......
大家覺得哪類人群更有條件雞娃,更有意願雞娃?
舉這些例子,我是希望表達:
家長是否能雞娃,願意雞娃,絕不在於自身是在職家長還是全職家長。這些僅是身份標籤而已。
無論是在職還是全職,都會有很忙碌、身不由己的群體,也會有時間靈活,支配度高的另一類群體。
能不能雞娃,真正的區分點,在於以下兩點:
● 自己可支配時間多不多,靈活支配度是否高?——也就是有沒有時間條件雞娃;
● 雞娃這事在心中有多重的優先級——也就是自己願不願意雞娃。
三、雞娃這事的核心議題是什麼?
如果工作繁忙,沒法好好兼顧孩子學習,寒暑假這些時期份外自感缺位,我勸大家也不需要過多焦慮。
因為學習這事永遠的C位就不是我們,而是孩子。
殘忍一些說,孩子如果學習認真自覺,家長一整天不在身旁都行。而如果孩子不上道,圍著一圈老母親也沒用,只是徒增傷身傷心的家庭慘劇而已。
所以,我們不需要過多在意全職還是在職,而要致力於培養孩子學習認真的態度。這些在日常點滴便可以滲透。他們如果意識不到位,家長單方面配合也是意義不大。
四、一些小建議
如果家長日常很忙,工作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確沒法兼顧孩子學習。我會有啥哪些建議呢?
(1)有所取捨
時間和生活壓力是每個人的困擾。我身邊不少工作忙碌、雞娃兩不誤的在職家長,都秉承著這個法則:有所取捨。
比如:
● 是否可以配合孩子學習時間,把工作推延到雞娃完畢後再熬夜完成?——犧牲一些睡眠;
● 是否能接受飲食配搭少一些、家務標準降低?——犧牲一些舒適;
● 不打遊戲不玩抖音不看綜藝?——犧牲一些娛樂;
● 減少應酬和社交?——犧牲一些人脈拓展和交際;
......
甚至,犧牲一些職業發展和收入?
不願意也無所謂。
每個人看重的東西不同。而且教育也不應該是家長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貼身雞娃只是一個階段性重心事件。家長能自雞自己,創造出未來託舉孩子的條件,也是另一種雞法。
(2)藉助外力
家長忙,沒法親自雞娃,但又希望孩子能學得好。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只能夠積極外包,尋找外援。
比如:
# 輔導機構、託管機構:
這種選擇特點是老師一對多,未必兼顧上自己孩子。所以需要家長多花心思與任課老師建立關係,多去請教和交流孩子情況。
如果是託管老師,家長還需要制定完整可行的時間表計劃,請老師直接明了地去執行並打勾。這樣晚上才好和老師了解情況。
# 家教、聯合雞娃:
請家教一對一跟進,最能落實成果和期望。找到一個負責任、能落實家長意願的老師,哪怕一對二也無所謂。但缺點就是費錢。
聯合雞娃這種方式也可以執行。每個人身邊總有一些重視學習、可以騰出時間雞娃的家庭,可以多團結這類家庭組團雞娃。
但這事的挑戰在於如何互補,讓對方願意結盟。比如有些雞娃媽媽兼顧不了日常煮食,那我們願意提供後勤,大家便是互補了。要找到合作切入點才好操作。
(聯合雞娃的升級版本:雞娃雞出小區房價上漲的杭州文鼎苑)
五、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如果生活逼人、沒法取捨,且外包費用太貴(的確就是貴),家庭承擔吃力。那只有最後一條路——靠孩子內驅了。
說實話,孩子內驅力強,家長做個計劃表,布置好作業便可以離場。孩子可以自我規劃完成,疑難問題等家長回家後再解決。
激發內驅力這事,我曾寫了一篇《這三個培養孩子內驅力的實操,已經融入了我家的日常!》,分享了一些小竅門。解決內驅力這事宜早不宜晚,需要家長多費心思。
這事看起來很難,但真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方法。
雞娃對於家長來說,就是開頭難,中間難,結尾也難。只是難的點不同。
不在於家長在職或全職,只在於家長認為這事多重要、要不要取捨、能不能善用資源。當然,最終還要取決於娃自己是否爭氣。
所以,也便挑戰且樂觀地前行吧~